10月8日,杭州亚运会闭幕日。

截至10月7日晚22时30分,杭州亚运会已累计产生478个小项的金牌,累计15次打破世界纪录,37次打破亚洲纪录,170次打破亚运会赛会纪录。

今天上午,在亚奥理事会与杭州亚组委赛事总结主题新闻发布会现场,亚奥理事会终身名誉副主席魏纪中为杭州亚运会打出了“99分”的高分评价。“令人难忘,非常成功。”

事实上,从2015年9月申办成功以来,杭州的城市建设就一直在为亚运做准备。杭州也成为继1990年的北京和2010年的广州之后,第三个举办亚运会的中国城市。

从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几乎所有国际化大都市都举办过大型会展或体育赛事。一方面,大型体育赛事能推动城市升级转型;另一方面,体育自近代以来,已经成为展现民族精神,彰显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今,杭州已不需要用一场体育赛事来证明自己的城市实力,但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杭州需要借一场体育盛事来推动城市的“再升级”与“再创造”。

从9月23日亚运会开幕到10月8日闭幕,16天的时间,杭州做了近8年的准备。盛事过后,杭州能留下什么?又会有带来哪些新改变?对此,近日,时代财经专访了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秘书长、研究员何文义。

何文义认为,亚运会这类大型赛事给城市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能从“软”“硬”两方面拉动城市的发展。

在何文义看来,大型体育赛事的经济账需要放到一个大的时间段内去算,为亚运会投入进去的资金并不是凭空消失的,它会产生就业、税收,同时拉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而亚运会带来的对城市形象提升,新生活方的式确立等收益更是长期存在的。

何文义特别强调,亚运会筹办期间,高铁、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不完全都是为了体育赛事,因此,支出也不能完全算在其上面。

亚运会推动杭州“软硬”发展

时代财经:2019年,杭州提出新制造业计划,首次将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列为高质量发展双引擎本届亚运会,杭州也一直强调将是第一届智能亚运。大型体育赛事会对城市产业带来哪些影响?

何文义:大型赛事对于城市产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从历史上看,国际知名城市都是需要国际性的赛事来拉动当地“软硬”两方面的发展,所谓“硬”的方面就是常讲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等物质层面的内容,如亚运会推动杭州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促进杭州体育产业的提质升级,同时拉动旅游、消费、餐饮住宿等,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软”的方面则是指精神层面的内容,如城市品牌建设和形象提升、国家和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等。

对于杭州而言,本届亚运会实际上是开发城市潜力,促进城市发展。具体而言,可能存在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促进体育主体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带动旅游等关联产业发展;三是提升服务业水平。

其实每一个申办国际性赛事的城市,基本都会提前多年去实现它需要承载赛事所需要的硬件,也需要将最新的技术应用展现出来,这会倒逼技术产业的升级。

时代财经:北京奥运会发扬了城市的志愿精神;成都大运会期间,成都市民积极跟着大运学英语”。体育赛事是如何改变城市生活的原则?

何文义:大型赛事本身就有一个文化交流,提升承办地文化影响力的作用,能让不同地区、不同语言,乃至不同文化的人聚集到一起。此外,在举办大型赛事期间,城市对内也会进行一个市民教育,实际上就是把社会协同能力、全民建设意识、社会治理模型等进行打造或提升。

实际上,在杭州亚运会期间,社区层面就在持续宣传要为亚运会争光,杭州市民也自觉维护杭州城市形象,这实际上就相当于是一种社会协同能力的训练。而社会治理是潜移默化的,在大型赛事举办完后仍能固定下来,这会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非常有利于杭州这个城市将来的发展的。

具体来讲,杭州这座城市本身就有着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谚语主要讲的还是杭州的人文环境,而非当地经济发展。这届亚运会在文化上,我想应该更多的是展示美,是以体育赛事为载体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体育文化是世界通用的文化,是不同民俗、民风的人都能感受、认可的文化,杭州应该考虑怎么样将中国优秀文化、杭州特色文化与体育相融合,借助亚运会走出国门,甚至走出亚洲。

持续的输出才能成为体育名城

时代财经:世界游泳锦标赛(25米)是杭州乃至浙江有史以来举办的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国际单项体育赛事。杭州也曾对此表示,要紧抓亚运契机,打造体育名城,杭州还需要哪些准备?

何文义:从赛事经验来看,杭州此前没有大型赛事的举办经验确实是举办亚运会的一个短板。但杭州没有经验并不代表中国没有经验。北京、广州都举办过亚运会、北京还是少有的双奥之城,对于国际型赛事中的主要注意事项都有相关研究,杭州完全可以学习和借鉴。此外,亚运会本身也有详尽的执行手册,仅按照手册一步步落实也不会出现多大差错。

但是杭州要想成为体育名城,仅靠一场亚运会和几个标志性的体育建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持续盘活亚运会带来的各项资源,从产、城、人方面做出努力。

一方面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培养和引进赛事运营管理方面的人才资源,推动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持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并继续引进更多的高规格赛事,持续有好的体育内容才能成为体育名城。

此外,利用亚运会这一契机,总结出一套可行的、可持续的大型赛事举办流程,培养出重视体育产业、重视大型赛事举办的集体意识也尤为重要。

时代财经:亚运会曾给举办城市带来了显著变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区域赛事的影响似乎在减少。亚运会是否还能够从经济、文化各层面上带来足够的影响力?

何文义:目前,亚运会虽然受关注度确有减少,但并不意味着亚运会就无法再给城市带来新变化。

实际上,每个城市的基本情况不一样,亚运会后的影响也会不一样。而且亚运会目前也在积极转变,此次杭州亚运会新增了游戏电竞,这为未来虚拟电竞体育开展了一个新方向。

区域性赛事有存在的必要性

时代财经:如何看待大型赛事的经济账?

何文义:以前我们是非常渴望走出去,得到外界的认可,但今日的中国是充满自信的中国。从国际环境来讲,中国的任何事情,国际上都会有声音“评头论足”一番,我们现在可以不必要去在意别人怎么说了,杭州应该按照原有规划,享受体育赛事举办的过程。

大型体育赛事的经济账需要放到一个大的时间段内去算,从“收”“支”这两条线看。

一方面,从收入角度看,尽管亚运会只有十几天,但是亚运会作为亚洲最高规格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其影响力是会持续存在的,能够进一步拉动杭州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有形收入。同时,依托亚运会所打造出的生活方式、体育文化、基础设施等都能持续发挥作用,提高市民健康健身意识,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城市文明建设,带来无形资产;

另一方面,从支出角度看,建设大型场地其实是一种投入,投入进去的资金并不是凭空消失的,它会产生就业、税收,同时拉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此外,高铁、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不完全都是为了体育赛事,因此,支出也不能完全算在体育赛事上。

当然,政府也需要加强财政管理,合理规划和使用资金,注重场馆设施的赛后可持续利用,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财政负担。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大型体育设施布局的合理性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体育场地需求大,但人均体育面积还是偏少的,而一些地方为了拉动地产,将体育赛事场馆修建的过于偏僻,体育赛事后的利用率自然就不是很高。此外,部分地方过于强调观赛性的场所,而参与式的场馆明显不足,许多场地是为了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而不是为全民健身。

时代财经:职业体育日益发达的今天,区域性的赛事关注人数逐年走低,未来会有何种变化?

何文义:实际上,无论是亚运会还是奥运会,从单项比赛来说都不是最精彩的赛事。足球有世界杯、跳水有世锦赛、篮球在美国有NBA,在中国有CBA,这些职业比赛相对来说更加精彩,赛事水平也更高。在娱乐越来越多元化,娱乐需求更加个性化的情况下,奥运会、亚运会这类综合性赛事受关注减少是可以理解的。

但奥运会、亚运会这类赛事,是参与的国家与地区共同意志的体现,它是众多参与国家与地区的共同行动,从目前来看是有必要继续存在的。而次一级的全运会、省运会,受关注度更少,但赛事承担了发掘、锻炼、选拔体育人才的功能,也有一定的存在必要。

体育赛事分为两种,一种是观赏性的,一种是参与性的。观赏性赛事的观看率取决于赛事呈现的竞技水平和观众的主观意识,其中观众的主观意识是关键。一个很浅显的例子,你不懂篮球规则,哪怕出场的是技术很强的传奇球手,你也很难被吸引,但如果是自家表哥在打比赛,哪怕只是在村里打比赛,你大概了也会买票去喊加油。

所以,未来区域赛事可能会有如下变化:一是重新确定赛事定位,提升赛事专业化水平与商业价值;二是升级赛事营销策略,注重利用数媒平台,打造高粘性优质社群;三是与数字科技紧密结合,创新赛事元素,提供沉浸式体验。

此外,未来的赛事,或许可以加入竞猜的元素进去。这样一些观众即便不熟悉,也能获得赛事的参与感,将比赛看得津津有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