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杭州亞運會閉幕日。

截至10月7日晚22時30分,杭州亞運會已累計產生478個小項的金牌,累計15次打破世界紀錄,37次打破亞洲紀錄,170次打破亞運會賽會紀錄。

今天上午,在亞奧理事會與杭州亞組委賽事總結主題新聞發佈會現場,亞奧理事會終身名譽副主席魏紀中爲杭州亞運會打出了“99分”的高分評價。“令人難忘,非常成功。”

事實上,從2015年9月申辦成功以來,杭州的城市建設就一直在爲亞運做準備。杭州也成爲繼1990年的北京和2010年的廣州之後,第三個舉辦亞運會的中國城市。

從世界城市發展的歷史進程看,幾乎所有國際化大都市都舉辦過大型會展或體育賽事。一方面,大型體育賽事能推動城市升級轉型;另一方面,體育自近代以來,已經成爲展現民族精神,彰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

如今,杭州已不需要用一場體育賽事來證明自己的城市實力,但在城市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杭州需要借一場體育盛事來推動城市的“再升級”與“再創造”。

從9月23日亞運會開幕到10月8日閉幕,16天的時間,杭州做了近8年的準備。盛事過後,杭州能留下什麼?又會有帶來哪些新改變?對此,近日,時代財經專訪了北京大學國家體育產業研究基地祕書長、研究員何文義。

何文義認爲,亞運會這類大型賽事給城市帶來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能從“軟”“硬”兩方面拉動城市的發展。

在何文義看來,大型體育賽事的經濟賬需要放到一個大的時間段內去算,爲亞運會投入進去的資金並不是憑空消失的,它會產生就業、稅收,同時拉動上下游產業的發展。而亞運會帶來的對城市形象提升,新生活方的式確立等收益更是長期存在的。

何文義特別強調,亞運會籌辦期間,高鐵、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也不完全都是爲了體育賽事,因此,支出也不能完全算在其上面。

亞運會推動杭州“軟硬”發展

時代財經:2019年,杭州提出新制造業計劃,首次將數字經濟和製造業列爲高質量發展雙引擎本屆亞運會,杭州也一直強調將是第一屆智能亞運。大型體育賽事會對城市產業帶來哪些影響?

何文義:大型賽事對於城市產業的影響廣泛而深遠。

從歷史上看,國際知名城市都是需要國際性的賽事來拉動當地“軟硬”兩方面的發展,所謂“硬”的方面就是常講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升級、經濟發展等物質層面的內容,如亞運會推動杭州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促進杭州體育產業的提質升級,同時拉動旅遊、消費、餐飲住宿等,爲經濟增長注入新活力。“軟”的方面則是指精神層面的內容,如城市品牌建設和形象提升、國家和城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等。

對於杭州而言,本屆亞運會實際上是開發城市潛力,促進城市發展。具體而言,可能存在幾個方面的變化:一是促進體育主體產業高質量發展;二是帶動旅遊等關聯產業發展;三是提升服務業水平。

其實每一個申辦國際性賽事的城市,基本都會提前多年去實現它需要承載賽事所需要的硬件,也需要將最新的技術應用展現出來,這會倒逼技術產業的升級。

時代財經:北京奧運會發揚了城市的志願精神;成都大運會期間,成都市民積極跟着大運學英語”。體育賽事是如何改變城市生活的原則?

何文義:大型賽事本身就有一個文化交流,提升承辦地文化影響力的作用,能讓不同地區、不同語言,乃至不同文化的人聚集到一起。此外,在舉辦大型賽事期間,城市對內也會進行一個市民教育,實際上就是把社會協同能力、全民建設意識、社會治理模型等進行打造或提升。

實際上,在杭州亞運會期間,社區層面就在持續宣傳要爲亞運會爭光,杭州市民也自覺維護杭州城市形象,這實際上就相當於是一種社會協同能力的訓練。而社會治理是潛移默化的,在大型賽事舉辦完後仍能固定下來,這會成爲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是非常有利於杭州這個城市將來的發展的。

具體來講,杭州這座城市本身就有着非常濃厚的文化底蘊,“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諺語主要講的還是杭州的人文環境,而非當地經濟發展。這屆亞運會在文化上,我想應該更多的是展示美,是以體育賽事爲載體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體育文化是世界通用的文化,是不同民俗、民風的人都能感受、認可的文化,杭州應該考慮怎麼樣將中國優秀文化、杭州特色文化與體育相融合,藉助亞運會走出國門,甚至走出亞洲。

持續的輸出才能成爲體育名城

時代財經:世界游泳錦標賽(25米)是杭州乃至浙江有史以來舉辦的最高規格、最大規模的國際單項體育賽事。杭州也曾對此表示,要緊抓亞運契機,打造體育名城,杭州還需要哪些準備?

何文義:從賽事經驗來看,杭州此前沒有大型賽事的舉辦經驗確實是舉辦亞運會的一個短板。但杭州沒有經驗並不代表中國沒有經驗。北京、廣州都舉辦過亞運會、北京還是少有的雙奧之城,對於國際型賽事中的主要注意事項都有相關研究,杭州完全可以學習和借鑑。此外,亞運會本身也有詳盡的執行手冊,僅按照手冊一步步落實也不會出現多大差錯。

但是杭州要想成爲體育名城,僅靠一場亞運會和幾個標誌性的體育建築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持續盤活亞運會帶來的各項資源,從產、城、人方面做出努力。

一方面大力發展體育產業,培養和引進賽事運營管理方面的人才資源,推動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的良性互動;另一方面持續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工作,提高城市承載能力,並繼續引進更多的高規格賽事,持續有好的體育內容才能成爲體育名城。

此外,利用亞運會這一契機,總結出一套可行的、可持續的大型賽事舉辦流程,培養出重視體育產業、重視大型賽事舉辦的集體意識也尤爲重要。

時代財經:亞運會曾給舉辦城市帶來了顯著變化,但隨着社會的發展,區域賽事的影響似乎在減少。亞運會是否還能夠從經濟、文化各層面上帶來足夠的影響力?

何文義:目前,亞運會雖然受關注度確有減少,但並不意味着亞運會就無法再給城市帶來新變化。

實際上,每個城市的基本情況不一樣,亞運會後的影響也會不一樣。而且亞運會目前也在積極轉變,此次杭州亞運會新增了遊戲電競,這爲未來虛擬電競體育開展了一個新方向。

區域性賽事有存在的必要性

時代財經:如何看待大型賽事的經濟賬?

何文義:以前我們是非常渴望走出去,得到外界的認可,但今日的中國是充滿自信的中國。從國際環境來講,中國的任何事情,國際上都會有聲音“評頭論足”一番,我們現在可以不必要去在意別人怎麼說了,杭州應該按照原有規劃,享受體育賽事舉辦的過程。

大型體育賽事的經濟賬需要放到一個大的時間段內去算,從“收”“支”這兩條線看。

一方面,從收入角度看,儘管亞運會只有十幾天,但是亞運會作爲亞洲最高規格的國際綜合性體育賽事,其影響力是會持續存在的,能夠進一步拉動杭州旅遊業的發展,帶來有形收入。同時,依託亞運會所打造出的生活方式、體育文化、基礎設施等都能持續發揮作用,提高市民健康健身意識,滿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推動城市文明建設,帶來無形資產;

另一方面,從支出角度看,建設大型場地其實是一種投入,投入進去的資金並不是憑空消失的,它會產生就業、稅收,同時拉動上下游產業的發展。此外,高鐵、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也不完全都是爲了體育賽事,因此,支出也不能完全算在體育賽事上。

當然,政府也需要加強財政管理,合理規劃和使用資金,注重場館設施的賽後可持續利用,避免造成資源浪費和財政負擔。

此外,我們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大型體育設施佈局的合理性問題。我國人口衆多,體育場地需求大,但人均體育面積還是偏少的,而一些地方爲了拉動地產,將體育賽事場館修建的過於偏僻,體育賽事後的利用率自然就不是很高。此外,部分地方過於強調觀賽性的場所,而參與式的場館明顯不足,許多場地是爲了舉辦大型體育賽事,而不是爲全民健身。

時代財經:職業體育日益發達的今天,區域性的賽事關注人數逐年走低,未來會有何種變化?

何文義:實際上,無論是亞運會還是奧運會,從單項比賽來說都不是最精彩的賽事。足球有世界盃、跳水有世錦賽、籃球在美國有NBA,在中國有CBA,這些職業比賽相對來說更加精彩,賽事水平也更高。在娛樂越來越多元化,娛樂需求更加個性化的情況下,奧運會、亞運會這類綜合性賽事受關注減少是可以理解的。

但奧運會、亞運會這類賽事,是參與的國家與地區共同意志的體現,它是衆多參與國家與地區的共同行動,從目前來看是有必要繼續存在的。而次一級的全運會、省運會,受關注度更少,但賽事承擔了發掘、鍛鍊、選拔體育人才的功能,也有一定的存在必要。

體育賽事分爲兩種,一種是觀賞性的,一種是參與性的。觀賞性賽事的觀看率取決於賽事呈現的競技水平和觀衆的主觀意識,其中觀衆的主觀意識是關鍵。一個很淺顯的例子,你不懂籃球規則,哪怕出場的是技術很強的傳奇球手,你也很難被吸引,但如果是自家表哥在打比賽,哪怕只是在村裏打比賽,你大概了也會買票去喊加油。

所以,未來區域賽事可能會有如下變化:一是重新確定賽事定位,提升賽事專業化水平與商業價值;二是升級賽事營銷策略,注重利用數媒平臺,打造高粘性優質社羣;三是與數字科技緊密結合,創新賽事元素,提供沉浸式體驗。

此外,未來的賽事,或許可以加入競猜的元素進去。這樣一些觀衆即便不熟悉,也能獲得賽事的參與感,將比賽看得津津有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