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74週年華誕。

“生日快樂,中國!爲你的成就感到驕傲。”

今天(1日)下午,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推特上連發11組對比照片,細數中國在體育競技、信息科技、交通運輸、航空航天,以及脫貧攻堅、大氣污染治理、農村城市化改造、人權事業發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第十一屆亞運會在北京舉行。“我們亞洲,山是高昂的頭;我們亞洲,河像熱血流……”《亞洲雄風》的旋律,響徹了那年秋天。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舉辦的第一個綜合性的國際體育大賽。

據新華社報道,對當時的中國來說,北京亞運會是大事,也是難事。由於這時尚處在改革開放初期,財力有限。當時有關方面測算,亞運會籌辦需要資金25億元,存在6億元缺口。據賽後統計,有1億多人次向亞運會捐獻了資金和物資,集資總額達到了7億元。

33年後,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2022年,杭州的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87萬億元。此次杭州籌辦亞運會考慮的是要辦得綠色、智能、節儉、文明。爲此,場館“以需定供”“體現杭州特色”,彰顯城市包容性和人文關懷,辦賽的層次和標準更高。

“上圖:2004年,展會上展示中國自主研發的3G標準TD-SCDMA網絡。下圖:2023年,消費者在天津一家旗艦店試用華爲最新款智能手機。”

1998年6月30日,中國正式向國際電信聯盟提交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TD-SCDMA作爲第三代移動通信標準(3G)的候選標準。2000年該標準被國際電信聯盟接受。

這是我國首次提出並被國際認可的完整的通信系統標準,被認爲對改變當時我國移動通信產業落後的狀況,提高移動通信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此後20年,經過3G TD-SCDMA、4G TD-LTE的發展,我們移動通信行業整體實力提升,從追趕世界水平發展到與世界水平並肩而行。在5G標準制定中,我國企業提出的標準提案佔總量的30%以上。

今年8月,華爲在美國3年芯片封鎖下推出新款5G手機,激起了遠超出普通產品發佈的熱烈討論。

“上圖:1973年在上海交付的中國第一架波音707飛機。下圖:中國國產C919於2023年5月28日完成首次商業飛行。”

1972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訪華,打破了中美兩國長達23年的堅冰,同年波音公司與中國開始初步接觸。1973年8月23日,中國訂購的第一架波音707飛機從波音公司機場起飛抵達上海,標誌着波音飛機正式開始進入中國內地市場。

50年後的5月28日,由國產大飛機C919執飛的東方航空MU9191航班平穩降落在北京,穿過象徵民航最高禮儀的“水門”,標誌着該機型圓滿完成首個商業航班飛行,正式進入民航市場。

“中國努力進一步實現自給自足的里程碑”“打破了當前由美歐主導的國際航空業的控制”“有望打破空客和波音在單通道噴氣式飛機領域的主導地位”……C919的商業首飛受到路透社、彭博社、法新社等多家外媒的共同矚目,它們不約而同提及此舉背後“劍指”歐美飛機制造巨頭的“里程碑”式意涵,直言中國朝着結束對外國技術依賴、努力進一步實現自給自足更進了一步。

綠皮車曾經是中國鐵路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最普遍的車型,其構造速度一般爲100km/h或120km/h,燒水和取暖靠燒煤,大多沒有空調裝置,車窗可以打開。隨着時代的演變,如今“綠皮車”在幹線上已少見,但在支線和短途以及慢車等旅客運輸中,還有一大批“綠皮車”運行。

2017年9月21日,“復興號”高鐵列車在京滬高鐵實現350公里時速運營,中國成爲世界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2020年底,時速250公里CR300型“復興號”動車組成功研發投用,時速160公里至350公里“復興號”系列動車組全部投用。

1956年7月13日,第一輛國產解放牌卡車總裝下線,爲中國不能造汽車的歷史畫上句號;1958年5月12日,第一輛國產轎車東風金龍駛出試製車間,開啓自主造轎車的歷程。

60多年後,公開數據顯示,中國已連續14年成爲全球第一汽車產銷國,更是已經成爲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產銷量連續8年穩居世界首位。截至去年,全球60%的電動汽車銷售發生在中國,全球已售出的電動汽車一半以上在中國。

“沒有中國,世界能造出電動汽車電池嗎?”美國《紐約時報》5月16日報道稱,儘管西方國家投資了數十億美元,但在製造電動汽車電池這一“本世代的決定性競爭之一”中,中國是迄今爲止“唯一的贏家”。

報道認爲,從採礦到冶煉,再到零部件製造,中國在電動車電池生產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都佔據優勢且遙遙領先,世界其他國家可能需要數十年才能趕上。據英國基準礦業情報公司估計,到2030年,中國的電池產量將達到其他所有國家總和的兩倍多。

“上圖: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下圖:2023年,神舟十六號三人組在中國‘天宮’空間站現場授課。”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場成功發射,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的序幕。這標誌着中國成爲世界上第5個獨立研製併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2023年5月30日,在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成功實現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後,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從飛船返回艙進入軌道艙,順利入駐“天宮”空間站。9月21日,“天宮課堂”第四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六號“博士乘組”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爲廣大青少年帶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上圖:2006年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鄣吳村。下圖:浙江省啓動綠色鄉村振興計劃‘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後,2023年的鄣吳村。”

花5年時間,從全省4萬個村莊中選擇1萬個左右的行政村進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個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範村。2003年6月,浙江省啓動“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這項工程二十年來紮實推進,重塑了浙江農村環境,造就萬千美麗鄉村。

一代書畫大師吳昌碩的故鄉——安吉縣鄣吳鎮鄣吳村就是其中之一。20年前,鄣吳村泥濘小路縱橫,映入眼簾的是簡陋舊房和落後設施;20年後,錢塘潮湧下鄉村鉅變,鄣吳村一改村莊風貌,基建設施換代升級,煥發時代新顏,更是在2015年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懸崖村”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的別稱,從山底到山上村莊海拔落差約800米,村民和外界的唯一通道曾是17段危險的藤梯。2016年媒體報道村裏兒童“上學難”問題引起廣泛關注後,通往“懸崖村”的藤梯被鋼梯所替代,村民上下山的時間從以前的8小時縮短爲不到2小時。

此後,爲徹底改變村民居住生活條件,2019年5月,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支持下,“懸崖村”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共423人全部搬入位於昭覺縣城的集中安置點。

沐恩邸社區是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6個安置點中面積最大的一個。該社區共安置貧困戶1424戶,其中80戶來自“懸崖村”。安置社區的每戶人家按照人均住房面積25㎡的標準進行分配,最大住房面積爲100㎡,每套房子都包含有臥室、浴室、廚房和客廳。社區配備齊全,有學校、商店、就業中心、留守兒童家園、婦幼保健中心、法律諮詢室和其他基礎設施。根據2020年當時的報道,一個戶外農貿市場及一個商業區也在籌備建設中。

2011年,北京及周邊地區發生的長時間霧霾,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同年11月,國務院啓動PM2.5等污染物監測和發佈。充分的信息公開,有效凝聚了社會共識,也促使中央政府發佈《大氣污染治理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開啓了大規模的治理。

“大氣十條”是我國針對突出環境問題開展綜合治理的首個行動計劃。其明確,到2017年,京津冀區域細顆粒物濃度下降25%左右。其中,北京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這個目標在當時被認爲是需要付出超常規努力才能實現的。

有媒體形容,十年間,我國畫出一條全球大氣污染治理速度最快的曲線。數據顯示,我國在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環境空氣質量顯著改善。2013-2022年,我國GDP增長69%,而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數下降了92%。

2013年以來,北京市PM2.5濃度從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的30微克/立方米,已實現“十連降”,連續兩年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從58天下降到3天,創造了世界特大城市大氣污染治理的奇蹟。

位於深圳市羅湖區南湖街道的漁民村,土地面積僅0.25平方公里,卻有着全國首個萬元戶村、全國首批社區股份公司、農村城市化改造樣板等多個亮眼標籤。漁民村的發展史,也是深圳特區改革開放40年輝煌成就的縮影。

漁民村在立村時只有22戶漁民,人口不足百人。他們以船爲家、四海漂流,後來在政府的幫助下,漁民村人逐漸上岸定居。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帶給漁民們前所未有的機遇,興辦工廠做來料加工,組建運輸車隊,向社會籌資用於生產,在短短兩年內漁民村實現共同富裕,實現年收入一萬元,創造了改革開放中的一個奇蹟。

1992年,爲適應特區城市化進程發展的需要,漁民村又率先實現集體經濟向股份制經濟的轉變,開展股權改革,享受紅利,成立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批村辦股份公司之一,與此同時,漁民村也面臨違建嚴重、治安混亂、惡性競爭等難題。2001年,漁民村在深圳率先啓動城中村改造。村民自籌一億多元,將舊村全部推倒重建。

三年後,一個嶄新的現代化花園社區拔地而起,同時創新成立了漁民村物業管理公司,創新推出了“統一招租、集中管理”的流動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新機制。漁民村再次實現華麗轉身,爲深圳規模龐大的舊村改造和治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成爲中國城市進程中的成功典範。

20世紀50年代以前,西藏處於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統治之下,官家、貴族、寺院三位一體,牢牢控制着西藏的資源和財富,人民災難深重,毫無自由可言。

1951年5月23日,西藏宣告和平解放,自此走上了光明發展道路。1959年進行的民主改革廢除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使西藏社會制度“一步跨千年”。1965年西藏全面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使民衆進一步獲得當家作主的權利,爲人權發展奠定了基礎。

1951年西藏地區生產總值僅爲1.29億元,2020年這一數字突破1900億元。2020年西藏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18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增速居全國第一。西藏地區人均壽命也由1951年的35.5歲增加到2019年的71.1歲。

與此同時,西藏優秀傳統文化與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護與發展。藏語言文字是第一個具有國際標準、獲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通行證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目前,西藏有藏傳佛教宗教活動場所1700多處,僧尼約4.6萬人。

西藏現代教育從起步開始即堅持雙語(藏漢)教育,全面普及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爲主的雙語教育,鞏固完善雙語教育體系。目前,西藏教育整體發展水平接近全國,實現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張軍曾撰文指出,2020年,其所在調研組在西藏調研時瞭解到,實行A類教學計劃(即藏語文爲必修課)的學校在西藏非常普遍,藏語文課程課時安排也比較充分。西藏在歷年高考招生計劃中,對藏語文、藏醫藥以及其他面向藏族考生的特定學校/專業都單列指標,並對藏語文考試成績作出具體要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