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靜寧縣南部乾旱山區的治平鄉馬合村,以前基礎條件滯後,羣衆生活困難,爲全縣的貧困村之一。而如今,昔日窮的叮噹響的小山村,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羣衆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網絡配圖

馬合村的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郭小強在扶貧日誌上寫道:“精準扶貧,就是要搞清楚真正的扶貧對象,做好貧困戶的確定是關鍵,分析貧困原因則是精準扶貧必不或缺的步驟。全村因學致貧的有7戶,王選信的一個孩子讀大學外,一個還在讀高中……”

網絡配圖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治平鄉黨委選派能力強、肯喫苦、能幹事的幹部進駐馬合村,並給村班子交任務、壓擔子,促使馬合村黨支部積極整合各類資源,建成馬合村建成高標準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健全完善各類檔案資料,保證村級活動場所正常運轉。

網絡配圖

針對馬合村的35戶13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駐村幫扶工作隊、鄉村幹部多次探訪瞭解,找致貧原因,在治本的同時對症下藥。該村黨支部依託村級活動場所,組織村社幹部、黨員代表每月集中學習,並對羣衆最直接、最現實和最迫切的困難和問題出點子、想方法,真正把扶貧扶到根上、幫扶幫到羣衆心裏,村裏如貧困戶的選取、低保金的發放等各種事項都進行集體協商,充分做到公平民主,強化了基層組織帶領羣衆脫貧致富的能力。

“不能讓娃娃輸在起跑線上。”治平鄉黨委將教育扶貧擺在突出位置,對學校揭瓦維修,新修建了一所幼兒園,同時整合文教衛生等資源,建成村級衛生室、農家書屋等,充分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與此同時還新建文化廣場,配置各種健身器材,使村民們鍛鍊身體、休閒娛樂有去處。

“若要富,先修路。”馬合村打通並硬化通村道路7.8公里,完成村社巷道硬化31條8公里,徹底解決了羣衆行路難的問題,有力促進了村上同外部市場的融通、致富信息的暢通、農特產品的流通。

“我們村的變化現在可大了。村裏的道路硬化了,房屋變新了,自來水也通到了村子裏,助學貸款還讓娃娃們唸書也不愁學費了……大家都不希望自家是貧困戶,現在要一門心思發展好蘋果產業,及早摘掉貧困戶的帽子。”因學致貧的貧困戶王宗武滿懷信心。

蘋果產業是馬合村的支柱產業。目前有果園2368畝,但大多數面臨果樹老化、果品質量差的難題。馬合村在各社引導黨員幹部積極栽植新富士樹種200餘株,隨後組織羣衆大規模對全村果園進行嫁接改良,建立起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互助合作社,爲村民開展蘋果種植新技術、新品種的試驗推廣以及新型農民的培訓提供平臺。還建起了電子商務服務站,幫助羣衆代購生產生活資料、代銷農特產品,積極爲羣衆做好增收節支的“加減法”。

69歲的村支書馬銀昌看着村上的變化情不自禁地說:“活了多半輩子,真沒想到我們村也會變得跟電視裏的一樣漂亮了。我當了20多年村幹部,現在終於看到羣衆走上了脫貧致富的路子,大家就要迎來好日子了。”

來源:平涼新聞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