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整個中國光伏產業而言,531光伏新政已成爲繼2008年、2011年之後行業第三次且最爲重大的一次危機。事實上,任何行業政策的出臺都會影響到“利益攸關方”,有人得利有人失利,進而產生滿意或不滿意。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政策制定背後的考量:是否堅持了基本的公平正義原則。過度使用政策裁量權,將損及市場規則、契約精神。爲此業界普遍呼籲,行業的發展須遵循客觀規律,讓市場成爲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

一、發展的問題通過發展去解決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已解決了溫飽問題。時至今日,如果廣泛徵求一下全國人民意見,問問大家最大的夢想和願望、或關注度最高的問題是什麼,可能絕大部分人會說,是時刻都能呼吸到清潔新鮮的空氣,是每天都能見到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空氣、生態和環境的改善,不僅關係着我國綠色可持續發展,更是增加老百姓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手段和路徑。

光伏新政之下的疑問:市場問題爲何不能用市場機制解決?

在此過程中,太陽能光伏發電作爲目前人類可使用的所有能源中一次性轉化效率最高、資源量最大,使用起來最簡單、最普遍、最經濟的可再生能源,是當前及未來新能源發展的主要選擇。從宏觀角度看,發展光伏產業,對內能有效推動我國能源轉型,解決嚴重的霧霾問題;對外則爲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期間中國的莊嚴承諾提出解決方案,爲全球氣候治理帶來嶄新希望。

十年來,中國光伏產業通過不斷學習追趕,已成爲我國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產業之一。在全球一體化尤其“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傳遞中國成功經驗,使欠發達國家一舉跨越工業革命兩三百年來“先污染後治理、邊污染邊治理、以化石能源主導發展”的老路,一步邁入清潔發展的嶄新時代,將讓中國贏得全世界的尊重。

根據我國在巴黎氣候大會上的鄭重承諾: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我們應當看到,離2030年的這個目標還有艱辛的路要走,尤其對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在光伏技術與成本下降如此飛速,並完全可能於2020年實現平價上網的“最後一公里”之際,出臺如此嚴厲的調控政策,無疑將對全行業造成嚴重衝擊。

針對一些人“光伏產業未來20年需要補貼2萬億”的推算邏輯,大家不妨回顧一下歷史:1998年,國家爲緩解煤炭發電產生的污染物排放問題,開始對火力發電機組安裝脫硫、脫硝和除塵環保設施,在現行電價基礎上執行脫硫、脫硝和除塵電價加價等環保電價政策。其中,脫硫、脫硝、除塵總共補貼0.027元/度。截至2017年底,國家共計對煤電脫硫脫硝補貼超過了2萬億元。2萬億在當年是個什麼概念?要知道,1998年我國全年財政收入僅爲9876億元!

二十年間,我國經濟規模擴大了10倍,由1998年的8.25萬億元增長到 2017年的82.7萬億元;財政收入擴大了17.5倍,增長到2017年的17.26萬億元。未來二十年,如果我國財政收入再擴大17.5倍,每年將超過300萬億元;考慮基數不斷增大,即使我們相對保守按此前1/3的增速與增幅,總量也不低於100萬億元。

因此,即便未來二十年我們真要爲光伏清潔能源付出2萬億元,20年分期分批平均每年也就1000億元左右,僅僅用財力的千分之一,就能徹底解決全國人民最關心的環境和資源不可持續問題,是值還是不值?發展的問題,最終需要通過發展來解決。如果我們今天因爲擔憂補貼缺口擴大,就大幅削減規模、遏制市場發展,對這個關乎國家未來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行業採取嚴厲控制,這並不可取。

二、市場的問題儘量用市場機制解決

全國人大代表、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日前撰文指出,光伏產業每次發展都超出預期,規劃誤差過大已經不能指導實踐。在此情況下,規劃指標不能是天花板,不能是被約束的指標,更不能人爲去壓制這個目標。

有專家認爲,通過壓縮光伏指標倒逼行業“強身健體”是好事,甚至認爲整個行業經本次重新“洗牌”後,“剩者爲王”的企業,其市場佔有率和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不是好事嗎?這樣的想法,如同我們社會沒有弱勢的老人和小孩,只存在青壯年,這樣醫療負擔也輕鬆了,養老社保也不用負擔了,這樣真的會更好嗎?

雖然市場機制之下淘汰的總是缺乏競爭力的企業,但這樣的硬性調控,就好比把人羣趕到零下二三十度的野外去凍一晚上,相信第二天一定會有身強力壯的倖存者,但即使倖存下來也是缺胳膊少腿,這既不人性,更不科學。事實上,在治理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任何一個國家都在營造有利於企業成長髮展的適度寬鬆環境,過多強調淘汰,將可能導致社會財富的巨大損失,並對經濟的可持續、穩定發展,包括我們強調的高質量發展產生嚴重不利影響。

從技術進步的角度看,歷次光伏行業快速發展都不是在寒冬“苦練內功”的時期。“苦練內功”只是從邊角餘料中摳成本,真正降本增效還得靠研發投入。近十年來,中國光伏成功實現了對歐美日韓的全面超越,正是基於國內的市場增量。沒有增量就無法去應用新技術、替代老技術,產業將始終停留在過去的水平,這也正是國外光伏產業逐漸落後的原因。

當前的光伏新政置行業可持續發展於不顧,將裝機規模在2017年基礎上壓減達40%以上,無疑將讓那些本有條件爲國家、社會做出更多貢獻的企業強行出局,讓全社會承擔難以計數的沉沒成本。而那些勉強生存下來的企業,也將在數年甚至更長時間失去發展的後勁與元氣,失去造血和增長機能。與此同時,除國內市場遭到腰斬外,我國光伏企業在海外亦將大幅喪失議價權、話語權,巨大的產能壓力之下,只有任人宰割,四處受到阻擊。

因此行業呼籲,市場的問題儘量用市場機制解決,將市場交給市場主體去判斷。任何超越主體本身的決策,都將得不償失、事與願違,更遑論通過“休克療法”式政策硬性清理!

三、發展,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硬道理!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歷史,從充分吸取近代中國“落後就要捱打”的慘痛教訓,到提出“發展纔是硬道理”的科學論斷開始,正是決策者的高瞻遠矚、深謀遠慮,把“發展纔是硬道理”作爲國家和社會的主旋律定下來,鼓勵勤勞致富、鼓勵企業經營、鼓勵按市場機制辦事,從而爲我國營造了投資熱情高漲、經濟生機勃勃、社會欣欣向榮的40年,從而徹底擺脫短缺經濟,並由此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諸多奇蹟。

40年後的今天,當我們重溫這段歷史,再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再談“發展纔是硬道理”,仍然適宜並具有重要意義,甚至可以說,發展還是硬道理!中國經濟車輪向前轉動,才讓中國有了今天經濟強國和製造大國的地位,纔有了今天的民富國強。沒有經濟發展,哪來貧困問題的解決?沒有經濟發展,哪來現有的物質財富?沒有經濟發展,哪來就業稅收?這些都沒有了,哪來治理的能力?

不論是光伏還是其它產業,政府通過調控引導,本身目的就是讓企業有條件發展。對於當前的中國光伏行業而言尤其如此,“昨是今非,朝令夕改”,缺乏延續性的政策,將讓行業今天的參與者喪失信心,並使得原本就處於觀望的大量投資者徹底離場。

讓中國企業在中國發展得更好,讓全世界資本到中國來發展,唯有形成企業經營環境的比較優勢,才能持續支撐中國經濟的發展後勁。因此,我們在調控過程中,在社會文化傳播過程中,在政策的引導過程中,應着力呵護行業和產業的發展。這對任何國家而言都不例外,只有尊重企業、尊重經濟規律,才能獲得發展,這是全世界的普遍共識。

過去四十年,我們解決了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但我們也出現了能源安全問題,出現了環境和資源不可持續的問題,出現了霧霾日趨嚴峻的問題。隨着國家發展思路的調整,我國完全可以在尊重市場的前提下,發揮國家體制優勢,全力促進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產業快速發展,通過汽車電動化、能源消費電力化、電力生產清潔化,在全球率先完成能源轉型,從而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美好願景。

光伏新政出臺以來,行業與媒體無不熱議“光伏新能源產業補貼從何處來,到何處去?”“我國光伏企業是否真是全行業暴利?”“中國光伏產業是發展過度還是發展不足?”等焦點話題。這些固然是當前光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核心問題,但真正需要的,是全社會認識、發展、擁抱光伏的長遠共識!正如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吳志攀所言,中國要保持穩定,要繼續往上走,政府首先要嚴格遵照市場規律和法律法規來辦事,爲企業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給予社會和市場穩定的預期,這就可以戰勝一切挑戰,真正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