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且,军机处取代了内阁,在雍正及其以后的180余年立,军机处充当了清朝的行政中枢。后来,雍正对军机处逐步完善,成了影响清朝180多年的重要机构。

导语:康熙晚年,一直以“宽仁”理政,朝局存在诸多弊病。雍正登基后,大刀阔斧地进行一系列改革。其中,朝廷行政机构上做的最大的变革,就是成立了军机处。军机处的形成,一方面提高了清朝朝廷的办事效率,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帝王集权,对雍正一朝以及清朝后期影响深远。本文来谈一下军机处的形成、作用和影响。

浅谈清朝最独特殊的行政结构——军机处,及其历史影响

1.历史背景

在封建社会,皇权专制是社会体制的最显著特点。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皇帝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会逐渐剥离那些制衡皇权的因素,以便获取更大的专制权。例如,明朝洪武年间,“胡惟庸案”爆发之后,朱元璋果断废除了宰相,彻底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制衡。永乐时期,皇帝一人无法处理朝廷的大小事务,因此成立了内阁,但内阁所有的决定,都需要禀报皇帝。

在清朝早期,由于清朝王室独有的八旗制度,各旗旗主、亲王大臣也组成了议政王会议,在政治、军事等事务中拥有决策权。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谈迁在《北游录》中写道:

“清朝大事,诸王大臣佥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六部事俱议政王口定。”

可见,在清朝初期,议政王会议权力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希望得到更多的权力,于是制定了许多限制议政王大会的措施,例如,效仿明朝,设立内阁。设立内阁之后,清朝的内阁大学士,就相当于明朝的内阁阁员,据《清承明制说内阁》中提到:

康熙八年,命改内三院为内阁,设立翰林院。大学士兼殿阁衔,并兼尚书,学士兼侍郎。至此,清代内阁之制稳定。

浅谈清朝最独特殊的行政结构——军机处,及其历史影响

康熙一方面用成立内阁的方式,来降低宗室议政王会议的权柄,另一方面设立南书房,让南书房“随时承旨出诏”。也就是说,康熙先用内阁来削弱议政王会议,再用南书房来削弱内阁。康熙时期的张英、高士奇等名臣,都在南书房入值过。实际上,不管是内阁还是南书房,处理政务都有一定的规章和程序,不仅经手的人较多,而且在效率上有待提高,这就引入了下一个话题:成立一个更加高效的行政机构——军机处

2.军机处的成立

雍正继位后,立志改革时弊,解决康熙遗留的一系列弊政。到了雍正七年,再次爆发准噶尔之战,清朝西北地区的两路大军进攻噶尔丹策零。当时所有军事奏报要先经过六部(主要是兵部),然后再经过内阁,最后呈到雍正手里,较为耽误时间。雍正为了提高效率,同时也为了军事保密,打算减少中间环节,从内阁和兵部直抽调和前线有关的朝廷大员,成立“军机房”。清朝赵翼在他的《军机处题记》中写道:

“先是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

雍正十年,雍正将军机房改为“军机办理处”,乾隆时期,把“办理”二字直接去掉,这就是“军机处”的由来。

浅谈清朝最独特殊的行政结构——军机处,及其历史影响

军机处的位置在干清门右侧,看似一排不起眼的小平房,和太和殿、保和殿等建筑无法相提并论,甚至连后宫的偏殿都比它气派。但雍正后期的军国大事,却都出自于此。由于内阁的位置在外廷的太和门外,离养心殿(雍正睡觉的地方)较远。而军机处的位置和养心殿只有一墙之隔,所以军机处在距离(即时间)上,更有优势。

浅谈清朝最独特殊的行政结构——军机处,及其历史影响

军机处成立之初,只设有3位军机大臣,分别是:胤祥(怡亲王)、张廷玉(内阁大学士)、蒋廷锡(内阁大学士)。当时胤祥主管兵部,张廷玉兼管吏部,蒋廷锡主管户部。这三人是西北用兵的关键人物。军机处成立之后,西北的军报第一时间不是递到兵部,而是直接交到军机处,军机大臣立即处理,请示雍正之后,立即八百里加急送出,效率提高了很多。有时候雍正也会亲临军机处召开军机会议。

浅谈清朝最独特殊的行政结构——军机处,及其历史影响

军机处的成立,使皇帝处理国大事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保密性也大大增强,达到了雍正想要的效果。

3.从“临时”变“固定”

值得一提的是,雍正设立军机处的目的,本来是为了应对西北战事。所以,军机处的大臣们,都是兼职。所谓的“军机大臣”,也只是个差使,并不是官位。他们仍然拿着自己本来职位的俸禄。

按照雍正的设想,等西北战事结束后,军机处的作用就没有了,军机大臣各自回原岗位上班。可当这样的机构运作起来后,让雍正尝到了甜头。因为军机处相当于绕开了内阁和六部,可以单独执行皇帝的决策。这就达到了另一个目的——架空内阁,让雍正摆脱内阁的限制,更加专制。

浅谈清朝最独特殊的行政结构——军机处,及其历史影响

雍正作为一个封建君主,出于对权力的欲望,一直在思考如何削弱其他制衡皇权的因素。军机处的成立,对雍正来说意义重大。再加上雍正元年到雍正四年期间,雍正为了维护皇权,对“八爷党”等异己的极力打压,让雍正对皇权的专制更加渴望。军机处的成员都是有皇帝亲自选拔,亲自任命,而且随时可以更换,不受任何限制,这大大的满足了雍正的需求。后来,雍正对军机处逐步完善,成了影响清朝180多年的重要机构。

4.军机处的特点:唯帝王所用

为了让军机处大权独揽,雍正取消了康熙时期南书房的参政权,从此南书房成为清要之地。雍正规定,军机大臣每天都要觐见皇帝,而且,军机处只有议事权,没有决策权。《檐曝杂记》记载:

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不得参,即奉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浅谈清朝最独特殊的行政结构——军机处,及其历史影响

也就是说,军机大臣俨然成了皇帝的“秘书”班子。后来,为了打压宗室成员,防止宗室子弟参与军国大事,在怡亲王胤祥之后,雍正规定:不许亲王入职军机。乾隆时期,为了保证军机处的权威和保密性,乾隆在军机处门前树立一块铁牌:

凡王公贵胄文武百官并内宫人等,擅入军机处着,格杀勿论!

可见,在雍正、乾隆年间,军机处权柄之大,禁忌之深。

军机处的官员,分为两种,即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军机”和 “小军机”。军机大臣一般在内阁大学士、各部尚书和皇帝亲信等人中产生,最初为3人,后来逐渐增加,到了清朝末年,多达11人之多。军机章京最初也仅仅为3人,主要辅佐军机大臣做一些文书工作,到了嘉庆年间,确定军机章京为16人。军机章京虽然品阶低,但在军机处办差,在清朝中后期,是一种独特的势力。(下图为乾隆时期,军机处草拟的诏书)

浅谈清朝最独特殊的行政结构——军机处,及其历史影响

虽然雍正不让亲王进入军机处,目的在于防范宗室势力,也有特殊情况。例如,嘉庆四年,成亲王永瑆曾短暂入职过军机处。到了咸丰时期,为了挽救清朝之危局,恭亲王奕䜣担任军机大臣,算彻底打破了“祖制”。而后,军机处变成了清朝宗室的“地盘”。

5.军机处对清朝的影响

积极作用:前文已经提到,军机处的办事效率,远远大于内阁。在军机处成立之前,无论皇帝是发布诏书,还是百官向皇帝汇报工作,各种文书在内阁和六部之间辗转腾挪,经过多人之手之后,才能到达皇帝手中。而军机处一改旧习,军机大臣接到奏折,直接请示皇帝办理,皇帝的指示也能第一时间传到执行人,省去许多中间环节,效率极大的提高。

另外,封建社会的官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集群,有些文书经手多了,自然影响其保密性。而军机处不允许外人进入,连亲王都不允许入军机处,大大地增强了文书的保密性。

浅谈清朝最独特殊的行政结构——军机处,及其历史影响

消极作用:军机处从此成为处理军国大政的机构,而内阁则变成了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内阁大学士逐渐变成虚职。而原本属于六部的工作,也被军机处直接传达到地方。也就是说,军机处实际上取代了内阁,成为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对六部也造成削弱。

最为关键的是,内阁和六部历史悠久,早有一套行政体系来限制帝王。而军机处是帝王自己掌控,连军机大臣都是“临时工”,可以随时更换。军机大臣的人事任命不用经过吏部,军机大臣的办事准则没有规范,完全由皇帝根据个人喜好决定,因此,帝王专权几乎达到了极致。

浅谈清朝最独特殊的行政结构——军机处,及其历史影响

到了清朝后期,军机大臣不仅管军国大事,连赏赐加封、人事任命等权力也逐渐收入囊中,军机处的权力随着帝王专权而变得越来越大。清朝中后期许多权倾朝野的大人物,例如傅恒、和珅、荣禄等人,无不是军机大臣。

6.总结

军机处,清朝这一特殊的行政机构,始于雍正七年,随清朝灭亡而灭亡,前后影响了清朝180余年。军机处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它适应了皇权专制的需求,隶属于皇帝,办事迅速、机密,权力宽泛。而且,军机处取代了内阁,在雍正及其以后的180余年立,军机处充当了清朝的行政中枢。

浅谈清朝最独特殊的行政结构——军机处,及其历史影响

但是,军机处毕竟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不具备和皇权抗衡的功能,虽然提高了行政效率,短时间内维护了统治和社会的稳定。但从长远利益来看,军机处的诞生,使制衡皇权的最后力量丧失,皇帝的权力愈发不受限制。这种情况下,王朝的命运就要极度依赖帝王本人的素质和能力,是王朝充满不确定性。对清朝的未来,影响巨大。


本文为博史通今“精耕清史”系列原创,侵权必究,欢迎讨论,欢迎关注。

参考资料:《清世宗实录》《清史稿》《清高宗实录》《清承明制说内阁》,赵翼《瞻曝杂记》,梁章钜《枢垣纪略》,谈迁《北游录》,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