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古窯村,窯在家中,家中有窯!

正月初十北京培訓結束後,在火車返回南京的途中決定在濟南下車,去看看想念了五年的人海飄過,我的飄姐。給姐姐信息時才得之姐姐已經陪美國加利福尼亞回來的zhongcindy去了商河一代拍民俗去了,但得之我要在濟南下車時,姐姐怕我臨時改變主意來電堅決的說她帶着zhongcindy一起先趕回濟南車站接了我再回到縣裏去,並說就這麼計劃好了。就這樣,初十晚邊邊我到了濟南,在姐姐家裏一番敘舊和開懷後隨姐姐臨時決定我們晚上九點多才出發,快十二點了我們仨一同到了淄博的周村區。

一大早起來在周村準備開拍時,接到博山影友顏山攝影論壇版主老國產的電話,說博山一個鄉在早上九點左右有民俗活動,我們掉頭就直奔博山而去,姐姐開車好快啊,可惜等我們趕到鄉村口時,活動已經剛剛結束,但村口迎接我們的博山影友三姐、老國產、李同學、不鏽鋼鼠、神遊、天高雲淡、冰雪傲梅等卻給了我們一份來自春天般的溫暖。

山東古窯村,窯在家中,家中有窯!

飄姐真是好人緣,名氣也好大啊,聽說姐姐來了,博山的影友幾乎全部出現了,在博山的二天時間裏,從在拍攝的村口接到我們那一刻起,直到第二天下午送我們到往周村方向的路口分手止,博山的影友們太熱情了,一直陪着我們不離左右,喫喝行住都讓三姐全程安排的妥妥帖帖的,臨到走時也半點不給我們機會讓我們表示一下心意,讓我們仨感動得都不知說啥好了。

可惜那二天太冷,天氣也不好,大家各顧着拍照都忘了留張合影,真的是好遺憾了!只留下張背影好像是李同學吧?藉此,在這裏我代表飄姐和zhongcindy感謝你;三姐,感謝老國產、李同學、不鏽鋼鼠、神遊、天高雲淡、冰雪傲梅,我們永遠不會忘了你們山東人的豪氣和這份盛情。

山東古窯村,窯在家中,家中有窯!

博山,一個結緣陶瓷的名字。而博山區的山頭鎮卻是中國四大瓷都之一的古老瓷都,更是博山陶瓷的發祥地,素有“陶瓷之鄉”的美譽。若追本溯源,山頭的製陶業可以覓至北宋年間,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沿至清朝,當地的陶瓷業發展到了頂峯,民間圓窯林立。

據《博山陶瓷廠志》記載,建國前,山頭私營窯場星羅棋佈,圓窯達一百四十餘座。如今遺留下的古窯也多建於當地陶瓷的鼎盛時期。中午在三姐她們一行影友的盛情款待之後,也沒顧得上休息,不鏽鋼鼠、李同學和神遊等就陪着我們仨走進了博山的古窯村。

山東古窯村,窯在家中,家中有窯!

“牛拉碾,驢打場,成型手拉坯,乾燥靠太陽,一座破圓窯,幾間小草房。”這就是百年前最早在窯上幹活時的情景,而隨着陶瓷工藝的進步,使得這古老的舊式圓窯逐漸被“半倒焰式”的陶瓷隧道窯所代替,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圓窯生產陶瓷的歷史在博山就基本結束了,只剩下匠人們賦予他們這個獨特地域文化內涵的地名“窯廣”這個村名了。

現如今大部分這樣的場景都因周邊企業擴建和道路建設被拆除了,唯一留下這張歷史的影像懸掛在村口,飄姐舉起相機的手似乎讓我看到了姐姐內心裏也在嘆息這段歷史的消亡而不再有。。。。。。

山東古窯村,窯在家中,家中有窯!

“瓷都古窯今猶在,不見當年燒窯人”…… 這曾經澆鑄汗水的作坊,如今在村子的四周只散落着一些廢棄的窯爐,這些古窯爐密集地簇擁在村子裏隨處可見,我們走進了其中的一座古窯,古窯裏空空如也漆黑一片,抬頭看上去,只有一束光從窯頂中間的“天子眼”直射下來,還沒到半空中尾光就被黑暗湮沒了。而煙囪口投射的光在窯爐的內壁泛着沙紅色,四周窯壁不規則的顯現出一圈圈、一層層細緻滄桑的用石塊壘成圓錐的泥痕。透過“天子眼”的小小天空,洞內顯得十分的神祕,是不是也讓姐姐在遐想着現如今的古窯也只能以它新的方式在繼續燃燒呢?

七十年代末我在學陶瓷設計的時候就聽說過做陶的人在口邊有句老話;陶是沒有衣服的女人,是在曠野中仰望星空的女人,感覺姐姐就是,是那樣的剔透通明。

山東古窯村,窯在家中,家中有窯!

看着飄姐的背影透露出的那份對攝影的癡迷和韌勁,我不禁感慨飄姐在她這不惑年中蘊藏的能量是無時無刻都在她的舉止脣啓中流瀉無遺了,這次相遇不比五年前的那次相遇了,三天近距離的相處讓我對飄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崇拜了,她不僅僅執着堅韌、個性十足,甚至超越了堅韌,她天命般的思想更讓我看到了姐姐作爲一個女子所擁有的柔柔善良的一面,她心中擁有美好的一切像醞釀的陳酒,隨着她的智慧浮動出那久久不散的暗香。

飄姐:我的姐姐,我的老師,我在心裏默想,我的目標就是跟姐一樣,實現自己會做夢的夢想。

山東古窯村,窯在家中,家中有窯!

最有意思的是這座古窯了,破殘古窯正好處在大路的旁邊,因爲村裏的窯場多是家庭手工作坊,所以多數是中等規格的窯爐。這口古窯算得上是口大窯了。聽他們說這座古窯建於清末。許是因爲修路的原因留下一半?還是那些年想大拆除了古窯村重建新村而半途停了下來呢?古窯恰恰在路邊剩下一半挺立着,上面還寄生着一棵鬱鬱蔥蔥的樹。

這破殘的半邊古圓窯展現給我們的側剖面似乎在默默無言的訴說着那段陳年往事。不鏽鋼鼠跟我們介紹說這個村子差點全拆了,幾年前,也是因爲一個攝影人用一本以古窯爲主題的厚重影像作品,用獨到的視角記錄下了那些久遠的已經快消散的記憶的歷史,引起了一些部門的高度關注才停止了拆除的步伐,得以保存了諸如下面這個半邊窯洞來歷的說法。

山東古窯村,窯在家中,家中有窯!

村子裏的窯爐,最年輕的已經都有百年以上了,有些窯爐還保存着原先的風貌。從窯爐的外觀造型、功能設計、建築取材,都有相當突出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特點。這些窯爐大都採是“饅頭窯”,即窯體外觀爲饅頭形狀,頂部多以雙眼窯(兩個煙囪)爲主,是北方小窯爐的典型代表。

山東古窯村,窯在家中,家中有窯!

當我走進山頭鎮古風古韻的瓷窯古村時,我彷彿感覺到置身於古窯之中,立馬就讓我自然不自然的迴歸到歷史的遠景中去了。我驚訝於這裏的建築與窯會有着這番密切的關係,隨便穿行某個巷子中,你都會看見成片的民房和巷子裏的殘牆斷壁都是用燒窯之後的廢胚匣鉢加黃泥建築而成。

它們被豎着砌在牆壁裏,凸顯在視覺之外緊緊的連在一起,遠遠看過去,像傷疤,像樹木的年輪。當我用鏡頭觸摸着古樸陳舊的老牆,當我把目光停留在遠處飄姐的身影置身在白牆黛瓦的古窯小巷子深處時,我內心裏情不自禁的在用心與古窯對話,與歷史對話,因爲,從它們身上,我看到了歷史,看到了留存下的生命。

山東古窯村,窯在家中,家中有窯!

歷經風風雨雨的博山古窯,散落在博山的市井與村巷中。窯口外散亂的排放着數些個破碎陶和匣鉢,有黑色的、有蠟黃的、有灰白的、用手重重的敲打一下,還挺粗櫟堅硬無比。這些殘窯破罐曾經在一個久遠的年代裏締造了博山陶瓷的輝煌。百年過去了,古窯經歷了從興建到鼎盛繼而衰落的命運。在這命運沉浮中,每座窯邊都上演着自己的故事,燒窯人把這些融進了陶器,也融進了生活,用歷史的方式留給了淄博博山人。

山東古窯村,窯在家中,家中有窯!

這古老的窯廣村不僅僅閃爍着猶如窯火中男人雄性身體中最剽悍的魅力,在這個部落裏,燒窯人除了塑造出了陶器,也塑造出生活中的自己和女人的堅韌和墨守。即使家裏有窯,或者在窯邊生活了一輩子,但女人們墨守祖制,從不進窯,終身伺奉着窯神和自己的男人,祈福菩薩窯神的庇護讓燒窯人燒出好瓷。

山東古窯村,窯在家中,家中有窯!

穿行在村子裏,感覺到這裏人們的生活都好像跟古窯有着親密的聯繫,村子裏居民的生活和古窯是糾纏在一起的,牆上地下路上都能看到古窯的痕跡。甚至街巷、院牆的建造都使用了這些窯貨和留存的窯洞。古老的瓷窯頂上長滿了那些生長雜亂的樹木,依舊有煙火升起,牆頭是陶瓷壘的,屋牆是陶瓷砌的,街道是碎瓷鋪的,連街邊寄居在窯洞裏的糕點作坊小賣部窗口也是在窯壁上開的一個口子。正所謂;“窯在家中,家中有窯”正是這種生活的寫照。

山東古窯村,窯在家中,家中有窯!

路過一院子,碰到一老人坐在院子外門口的石墩上,在看着街邊行走的人,當看到我舉起相機時老人並沒顯得好奇或者排斥的目光,反而周身映着當年窯火般紅彤彤的臉膛和善意友好的看着我的鏡頭,臉上的皺紋恰如身後風化的古窯磚,溢出一種自豪與欣然。

這就是燒陶人的生活!

山東古窯村,窯在家中,家中有窯!

朋友別以爲牆上那些形似罐狀陶器的物品是燒壞了的陶瓷半成品,我是學陶瓷設計的,我就明白這是在燒窯之前先期做好的“匣鉢”, 在燒窯的時候,匣鉢是燒窯必不可少的容器,陶胚在經過燒製、水磨上釉幾道工序以後,必須要裝進匣鉢才能燒製成真正的陶瓷,燒出來的成品就是陶瓷產品了,而匣鉢在使用過幾次以後就不能再用了,但因幾次煅燒其材質堅固結實,既抗風化又耐腐蝕,被居民拿來當作建築材料使用當然是好東西了。

山東古窯村,窯在家中,家中有窯!

古窯村裏老百姓的民居還是佔多數的,走進一家家鏽跡斑斑的院落,都是一些煙火味道很濃的房子,大都老屋破敗,門鎖鏽蝕了。目光所及多是籠盆、陶罐和匣鉢的影子,茶碗茶壺扔的到處都是,連餵雞餵狗洗拖把的傢什統統都是陶瓷器具,試想,在那些年古瓷窯紅紅火火的時候,不知道那一代的先輩們是怎樣生活的?那時候有人記錄下這一切嗎?

山東古窯村,窯在家中,家中有窯!

村裏也不難覓建於清代民國的四合院,高臺階寬門樓,雕花檐角,檐下紅木椽梁,有的木椽上還深刻着乾隆或光緒多少年的字樣。徜徉在村裏,幾乎每個四合院班駁的影壁上都能見到“福”字的印記,走近一大院落門口,看到門口的飛檐有些已經坍塌,外牆上的灰泥也多處脫落,被雨水沖刷的部分留下黑色的痕跡,有的還長起了綠苔。

不鏽鋼鼠介紹說;這個院子是村子裏歷史最久最大的院落,是當時博山一有名商人的祖業,商人後來在解放前逃到了臺灣,這座院子也就衰敗了,院子裏面還有七個小院落連套在一起呢,因時間關係我們沒有再走進裏面,只在大門口拍了一張,但門口的氣派也能讓我們遙想到當年這個家族是多麼的龐大和繁華啊!

山東古窯村,窯在家中,家中有窯!

現在,瓷窯的煙霧已經散去,火熱的場景已經不在喧鬧,與這些窯爐相伴的,是村子裏具有典型博山特色和博山美學的古老民居。留給我們後人能看到的除了那些一座座黑洞洞的古瓷窯,還有這一堵堵用燒窯之後的廢胚匣鉢作爲建築材料的圍牆窗臺,這些極具滄桑感的匣鉢和陶片沒有經過任何修飾壘成的牆體組成的民居創造了屬於這個古村落的博山窯爐民居文化。

你看,zhongcindy從門縫裏探出一張燦爛的臉說:“要是把這村子搬到美國去就好了”, zhongcindy說她雖去了米國多年還總想着回來就是因爲太喜歡國內民俗的東西了。

山東古窯村,窯在家中,家中有窯!

看着這堵廢棄的窯牆,我有種落寂,眼前這沉睡多年的殘鉢和敗瓷,令我不得不停下往前走的腳步,目光裏閃現出從當年窯火升騰到如今的荒草萋萋,如今,古窯已不是人們的衣食所取,大量的古窯,也即將消失在並未遠去的歷史煙雲中了。

留存下來的古窯牆任由萋萋的荒草裝扮着,牆根隨意亂扔的垃圾也任由它肆意的堆放着,本是可以當牆用的一堵牆現如今也任由它荒廢着。這殘留的座座古窯痕跡,是否會隨着城市的變遷而消失?燒窯人曾經締造的獨特文化難道只能任由它荒蕪麼?當年這裏瀰漫的煙霧和灰塵是怎樣精彩的飛揚過而如今卻徹底的消失了呢?

山東古窯村,窯在家中,家中有窯!

如今的窯廣村中,高樓和現代民居已經取代了古老的街巷。滿目望去,廢棄後的陶瓷圓窯,在周邊企業擴建、民居建設及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中,大部分已被拆毀,只剩下街道里鋪路的青石板在經過千百年的歲月沖刷後已被磨得光滑泛着青光。一同來的博山影友介紹說;目前村子裏僅剩餘30餘座,其中比較完整的也僅有20座左右了。面對這快速崛起的現代化建築,古窯將何去何從?會消失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山東古窯村,窯在家中,家中有窯!

隨着古窯的沒落,這些憂患終究會漸漸消散,正如村中的衚衕雖然蜿蜒曲折,卻總有盡頭,穿梭過後,走來的是一片現代繁華。唯有留在牆體上文革時期的語錄記錄着這個遠遠超乎了現代時期的腳印而將古窯的歷史變得越來越久遠。

再回首,那小巷子依然安靜的躺在古窯的周圍,這個即將在現代城市高樓中消亡的古窯村落,依舊繼續着它沉默如金的呼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