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研究表明,人與家犬之間的眼神接觸,對“狗—人類社會互動”至關重要。而從行爲數據也可見,家犬比狼更頻繁、劇烈地運動眉心,從而增加幼態延續,即把幼兒期特性保留至成年期,這種形似人類的表情,可觸發人類的培育反應。

本報記者 趙漢斌

33000年後,狗狗“長”出了表情

狼和家犬(左)的面部肌肉組織結構差異。

興奮,驚訝,沮喪,哀傷,平靜,抑或懶得理你。但凡服侍過汪星人的朋友,都會很容易從臉上讀懂它的心。在其它犬科動物身上,可沒這麼容易,比如人們普遍認爲的家犬的祖先——狼,城府之深讓人畏懼莫測。

家犬真有表情麼?它的表情從哪裏來?近日,英國朴茨茅斯大學和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州立大學、杜肯大學的研究員合作,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研究,科學地闡釋了這個問題,也讓千萬“鏟屎官”長久以來的疑問豁然開解。

選擇壓力塑造了家犬面部肌肉結構

在人類文明史上,家犬毫無爭議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之一。多年前,哈佛大學生物人類學家布朗·哈里的一個簡單試驗證明,作爲人類近親的黑猩猩,它們和人類的溝通能力遠不如家犬。

家犬是數百萬年前具有獨特作用的裂齒咬斷肉類的食肉哺乳動物後裔。200萬年前,在犬的家族中已經形成10屬食肉動物,犬屬食肉動物由郊狼、豺和狼組成。當人類開始定居時,狼也緊隨其後,並逐步改變了生活方式,由此形成了選擇性進化的環境,並逐漸形成了家犬。

此前,科學家從分子定年研究結果表明,在33000年前,人類馴化狗的歷史就已開始了。“馴化改變了狗的面部肌肉解剖,專門用於與人類進行面部交流。”參與這次新研究的朱利安·卡明斯基和布里奇特·M·沃勒等人表示,假設狗的眉毛表情是基於人類偏好的選擇結果。“對於僅在大約33000年前分離的物種來說,這是一個驚人的差異。”

正因爲在馴化期間,選擇壓力塑造了狗的組織結構和行爲,並將它們變成了人類最好的朋友。

解剖學研究證實家犬眼周與灰狼大不同

這個英美聯合研究團隊表示,他們的研究來自比較面部解剖標本的4只野狼和6只犬;行動數據則來自英國新森林野生動物園等的9只野狼和英國多個避難所的27只犬。

他們發現,家犬和狼的眼睛周圍的大多數面部肌肉——比如眼輪匝肌和額肌沒有差異,唯一的例外是角膜外側肌大小存在很大差異。研究樣本中,大多數家犬比灰狼更有能力將其眼瞼的側角向耳朵方向側拉。

此外,他們還發現,雖然提肌角膜內側肌——一種負責強烈抬起眉心的肌肉,普遍存在於家犬中,但在灰狼中卻從未出現過。因此,灰狼也很難提升眉毛的內角。而從行爲數據也可見,家犬比狼更頻繁、劇烈地運動眉心,從而增加幼態延續,即把幼兒期特性保留至成年期,這種形似人類的表情,可觸發人類的培育反應。團隊推測此特質賦予它們被人類選擇的優勢,是出自人類偏好的結果。

衆所周知,人類喜歡那些面部表情像嬰兒一樣的解剖學特徵的狗,如大額頭、大眼睛等。在要求人們選擇狗或貓面孔的圖片的研究中,人們更喜歡呈現萌態特徵。而面部肌肉運動,恰恰可以誇大面部萌態的特徵、增強特定面部特別是眼睛的變化。

從家犬和狼行爲的大量數據表明,家犬更頻繁地產生“眉毛運動”,並且具有更高的強度。眉心運動使得狗的眼睛看起來更大,使臉部更具有嬰兒般的萌態,也類似於人類悲傷時產生的表情。可能的進化情景是人類有意或無意地偏愛產生這種運動,可能引起人類的照顧反應,使遺傳這種特徵的個體,成爲人類優先選擇的對象。

“確認過眼神”讓人犬關係更牢靠

不管在東方還是西方,家犬是唯一不用幹活卻最受主人寵愛的動物。搖尾巴、黏人、轉圈賣萌,都是它們的拿手好戲。研究家犬的起源,不僅有助於人類更好地瞭解它,還能幫助人們弄清自身的演化,因爲家犬可以作爲研究人類演化的一個標記,同時也是許多人類遺傳病的基礎研究模型。

最近研究表明,人與家犬之間的眼神接觸,對“狗—人類社會互動”至關重要。家犬建立與人目光接觸,有助於它們知道什麼時候溝通是必須和有效的;試圖建立目光接觸,似乎是人類和家犬之間的關聯程度的指標。家犬通過面部表情直接回應人的關注,它們這麼做是想要與人溝通,而不僅僅是因爲它們很興奮。例如當狗睜大眼睛,顯得無辜幼稚悲傷之時,它很可能是在向主人暗示它需要安慰或者出去溜達。

因此,選擇促進狗與人之間眼睛接觸的特徵,可能導致狗與狼眼睛周圍的面部肌肉組織形成解剖學差異;人犬之間目光接觸時,以及在如何使用這些肌肉方面,也與狼形成了顯著的行爲差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