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爆發之後,軍事打擊變爲主要手段,與此同時,交戰雙方仍然會不遺餘力地向對方傳播輿論信息。可以預測,未來信息化條件下作戰,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場圍繞爭奪傳播權的作戰,交戰雙方廣泛動用一切傳播手段,向外界不斷傳播有利於己方的信息,對另一方實現傳播限制和輿論壓制,不斷迷惑對方,使對方處於傳播的劣勢,陷於被動漩渦。交戰雙方積極在國際輿論場營造戰勝對方的態勢,即便是處於下風也不會輕言放棄。在這樣的大傳播生態環境下,戰爭獲勝一方通常會被認爲是掌握傳播主動權和佔據傳播空間的一方。

但軍事傳播,已經不僅僅侷限於輿論鬥爭。以美國爲首的反恐力量在對ISIS(“伊斯蘭國”)的軍事打擊中,僅僅因爲ISIS的一名指揮官在社交網絡上傳一張自拍照,就被美軍直接定點摧毀其所在大樓。儘管戰爭的最終結果,緣於美軍採用直接軍事打擊的方式對ISIS進行多次“斬首行動”,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這場持續近一年的戰鬥中,美軍打擊效果之所以比較理想,很大程度上是因爲藉助了ISIS傳播的信息,比如在社交媒體所傳播的圖片、音頻、視頻等,進而判斷其位置,運用大數據等手段推斷其活動規律、下一步計劃,將捕捉到的傳播信息轉化爲情報,最終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可以說,這次軍事打擊行動,既向世界展示了社交媒體等媒介具有的傳播功能,也顯示了其在大數據分析能力強勢的一方手中,也是情報來源的一面。這種直接通過傳播大戰,左右甚至決定戰爭勝負的方法,我們可以形象地稱之爲“軍事傳播斬首”。對於其作戰機理和作戰效果,不可輕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