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盧俊吉

專 業:通信工程

指導教師:吳亞坤

視死如歸與深明大義

《明月幾時有》取材於真實的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以香港抗日史上著名的“東江縱隊”的真實事蹟爲藍本,講述了傳奇女性“方姑”方蘭和她的男友李錦榮、游擊隊長劉黑仔等人在被日軍佔領的香港與敵人頑強抗爭的熱血故事。

與以往同類型的抗日題材的影視作品不同,《明月幾時有》沒有強調個人英雄主義,也沒有將其打造成某一個人的熱血勵志傳奇,而是試圖去凸顯一羣平凡的小人物面對國仇家恨時不計較個人得失,毅然挺身而出,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的視死如歸與深明大義。隨着劇情的深入,當茅盾、鄒韜奮、柳亞子、何香凝等人被解救轉移後,影片更多地展現了香港人民的抗日事蹟,劇中以周迅飾演的方蘭爲代表,通過她從一個單純善良的鄰家女孩在革命大潮的洗禮下成長爲一位傳奇女俠的故事情節,謳歌了香港人民爲了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甚至在關鍵時刻犧牲自己、犧牲家人,但絕不背叛革命,不連累隊友的崇高品質和革命氣節!

亂世飄搖的香港,盛不下正常的愛情,尋常的親情。每一天都過得戰戰兢兢,上一刻無法確定下一刻的命。“死不要緊,不要連累隊友”,可能是整部影片的點睛,從方姑媽媽口中說出來,更加貼切得要命。把一個母親對女兒的愛,刻畫得生動、親切又感人,更爲重要的是,她還身體力行,不負誓言,自己被捕後,絕不連累隊友的精神使我們感動。盛不下愛情也容不下親情的亂世。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宋代的大文學家蘇軾的一首中秋時節望月懷人盼團圓的《水調歌頭》膾炙人口,乃是千古名作。在那個戰爭年代的背景下,在殘酷的侵略面前,這是一種奢望。以詩爲題,令人浮想萬千。

活在當下的我們雖無法體味到舊中國的血淚,但通過對紅色影視的學習,我們需要懂得我們現在的一切來之不易,不應碌碌無爲。平凡之人通過努力也可以做出貢獻,視死如歸與深明大義的精神是我們值得學習的目標。如今香港迴歸二十週年,我們更應該珍惜生活,愛護我們的祖國。

編輯:姚黎華

審稿:鄒建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