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衆所矚目。今天在復旦大學舉行的類腦人工智能主題論壇上,多了一道不一樣的風景——39位學界“大牛”齊聚一堂的會場邊,來自大學生的創新研究產品逐一亮相,從複雜場景下的無人配送機器人,到目前世界速度最快的字符識別算法……學生研發團隊介紹時眼睛彷彿會發光,聽者踊躍。青年,在這一革命性科技浪潮中的熱血姿態,有着不遜於諸多高精尖項目的美好。

走進展覽,一輛白色外觀,身形半人高的無人車映入眼簾。周身還有不少抽屜。“這是我們結合復旦大學上海重要產品追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智能配送系統,以及百度Apollo無人駕駛開源系統,優化研製出的無人配送機器人。”來自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的RoboWay團隊負責人張天資同學這樣介紹,“預計今年年底,將實現校園內的運營功能,提供包括送外賣、快遞、上門取件、校園超市跑腿購物、食堂買飯等服務。”

當年“餓了麼”的發端,正是基於校園需求,進而放大到公衆應用。那麼這一從校園需求出發的新技術是否有信心同樣做大呢?面對這個問題,復旦信息學院念研二的張天資嘿嘿笑。如今的他,和團隊其他三位同學一起,更專注於機器人對環境感知技術的提升,“目前,當RoboWay行駛在路上後,一旦有自行車或行人進入其周遭2.5米爲半徑的圓,馬上能被識別,同時被預先評估出將加速還是減速的趨勢,聰明的RoboWay就能自己決定要不要‘超車’啦,”他說。據瞭解,已經完成的內測中,不少同學享受過這種機器人去校門口幫拿外賣的服務。

作品展上,參觀的學生與機器人互動十分投入。

有意思的是,剛剛在主論壇會場聽完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教授陸永青教授介紹的模式識別技術、機器學習的前沿領域,在這個展覽上,就見識到了大學生的初生牛犢——計算機學院學生們的項目,沒有其他機器人那麼醒目,但是圍着諮詢瞭解的人不少。原來,在已有成熟應用的字符識別技術框架下,計算機學院的學生們想創造出更好的技術體驗。“一般字符識別,往往需要你正對着,如果走在路上想識別個招牌,又是角度不對,又是高度不夠對不準,可咋辦?”這個項目的參與者楚倩雲說,克服“透視”和“傾斜”,讓字符識別更加信手拈來是學生團隊努力的方向。“目前世界上已經付諸應用的主流算法,識別時間最快是0.62秒,我們是0.3秒,準確性也很高,”小楚說,科技不僅僅讓機器和人一樣聰明,而且可以幫助人變成“超人”。對於滿屏“枯燥”的算法表達式,這個姑娘說自己研究的動力,是有趣。

當人工智能新技術浪潮席捲而來,年輕力量組成的梯隊型方陣正初顯輪廓,他們或許尚未攀上研究水平的金字塔尖,但這份熱情和好奇或許可以成爲中國在這一領域不落人後的重要驅動。這個論壇上的展覽僅見一斑。

不久前,在滬舉行的相關領域全球大學生挑戰賽上,穿戴在手臂上協助中風患者完成取水喝水動作的上肢外骨骼機器人,讓腿部肌無力患者獨立行走的下肢外骨骼機器人,以及專門爲智障兒童設計的康復治療機器人等,已經從大學生奇思妙想的創新中,走進現實。上海理工大學的學生劉亞楠所在的團隊,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設計出智能聽診器,已經與一家醫藥科技公司深入合作,未來將在心肺音的識別算法開發上更加努力。“在我看來,人工智能就是以機器代替人的勞動,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奇妙且更加便捷,”他說,“從本科的計算機專業到研究生的醫學信息工程專業,都和人工智能有着一定得關聯,我希望能夠通過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幫助到更多的人。”

在採訪類腦人工智能主題論壇的最後,隨機“抓”了一位下課後來參觀研究項目展的學生,今年剛考入自然科學大類的學生馮銘菲。她說,“人工智能”已經成爲小夥伴常討論的話題,到底會讓生活變得更美好,還是奪走工作機會,大家爭得還挺激烈。不過她已悄悄爲自己二年級要選擇的專業畫下了方向:大數據。“人工智能領域裏也不可或缺噢,”這位來自黑龍江的姑娘總結。

無論下一個“餓了麼”會不會在他們之中出現,人工智能新技術發展的年輕力量中,一定會有他們的一份參與。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徐瑞哲 題圖來源:作者提供 圖片編輯:雍凱

題圖說明:復旦大學研二學生張天資和他的小夥伴們,以及他們的無人配送機器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