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咆哮,濁浪拍岸,力若千鈞。都江堰兀自佇立,任江水滔滔。

今年汛期,都江堰水利工程再迎大汛。不過,比這更兇險的陣仗它都屢屢歷經,雖數次嚴重受損,但功用長存。澇時抵禦洪水,旱時潤澤沃野,災害頻仍的成都平原得以享譽“天府之國”。

與其同齡或更年輕的諸多水利工程,或湮沒於歷史長河,或僅存零星殘垣。都江堰水利工程,爲何能成爲“神奇”的存在?

“無論是選址、修建還是維護,處處彰顯科學。”王國平雖不專水利,但這並不妨礙他對都江堰水利工程進行研究與解讀。身爲四川省都江堰市文聯副主席,他走南闖北,也曾遠涉重洋,蒐羅了不少珍貴史料。一張張圖片,一段段文字,經他編纂,串連起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前世今生。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性早有共識。“深淘灘,低作堰”“分四六,平潦旱”“乘勢利導,因時制宜”……這些歷代傳承的治水理念,是前人不懈求索而得,即便置於今天也極具價值。

8月14日,在加拿大薩斯卡通市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六十九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全體會議上,首次申報的都江堰,與靈渠、姜席堰、長渠一道,成功入選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至此,我國共有17處名列其中。

出於敬畏、感恩,人們對都江堰水利工程倍加呵護,歲修制度延續千年。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也要求保護好灌溉工程遺產。

最好的保護,還是科學利用。隨着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防災能力更強、灌溉面積更大、生命力更盛。

歷經2000多年歲月砥礪,都江堰水利工程仍然青春煥發。

人民日報:都江堰 一水潤澤萬頃田

▲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工程全景

水旱從人

四川人愛用“安逸”形容成都平原的舒適日子,都江堰水利工程功不可沒。出於感恩、眷戀,王婷放棄了大都市的繁華,回到家鄉當了導遊,爲遊客講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奧祕”

在上海讀書、就業,突然有一天,就放下了一切,回到家鄉都江堰市。

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邊緣的都江堰只是座小城,古老而樸素,與國際化大都市上海的繁華、時尚有着天壤之別。

王婷的人生,如同轉了一個急彎。朋友們都說看不懂,她自己卻覺得順理成章。

“高中班裏67個同學,包括我在內,出川讀書的只有3個。”兒時在水邊嬉戲,放學後憑欄聽濤,王婷打心底裏愛這方水土。正是這份情愫,讓她義無反顧地回來。也因爲這份愛,她去考了導遊證,12年來就這麼“賴”在都江堰景區,日復一日地向南來北往的遊客介紹都江堰水利工程。

王婷笑言,老話說“少不入蜀,老不出川”,現在是年少時也不願出川。“這個地方,真的是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回來。”

不過,如果沒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王婷怕是不會這麼想。

發源於岷山南麓的岷江,一路奔流,至位於都江堰市區的玉壘山口出山,向東南便是成都平原。都江堰市距成都市區僅50公里,海拔落差卻達273米。汛期江水順勢而下,水流湍急,易成災害。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之前,成都平原逢澇一片汪洋,逢旱則赤地千里。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飽受澇旱雙重之苦。

公元前256年,歷史由此改變。秦國蜀郡郡守李冰花費數年,在前人治水基礎上鑿開玉壘山,設寶瓶口引水,灌溉廣袤的成都平原。

王國平說,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名副其實的民生工程,既能泄洪,又能灌溉,成都平原自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進入都江堰景區,環顧四周,既不見大壩,也不見寬闊的水面。與印象中許多知名的水利工程相比,眼前的都江堰太過低調、樸實,不像傳說中那般聲名顯赫。跟着王婷轉一圈下來,唯有寶瓶口湍急的水流,讓人稍有激昂之感。

“正是這種低調、樸實,更凸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偉大。”站在簡易的沙盤旁,王婷娓娓道來。“魚嘴分水,飛沙堰泄洪,寶瓶口引水,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大渠首工程首尾呼應、互相配合,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

魚嘴即形似魚嘴的分水堤,將岷江在出山口分爲內外兩江,根據四六分水原則,平時六成江水流入內江灌溉成都平原,洪水來時則利用彎道動力學原理將六成以上的江水泄入外江。飛沙堰長300米、高2米,平時導岷江水入寶瓶口,洪水來時則在泄洪的同時將進入內江的大部分沙石排入外江。寶瓶口位於玉壘山末端,劈鑿自然山體而成,以恆定寬度牢牢控制入水量,既保證成都平原用水,又避免江水過量湧入。

“乘勢利導,因時制宜”的治水理念,得到最大程度的落實。也正因如此,都江堰水利工程雖經近2300年風雨,但渠首工程僅有小調整,從未被顛覆。

離都江堰景區不遠,便是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規劃、建設、管理和供水、灌溉,都由這一機構負責。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契機,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展示方案,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劃中。

“通過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讓2000多年的歷史活起來,更直觀、更鮮活地呈現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與功用。”都江堰管理局辦公室副主任吳修傑說。

世代守護

爲一座水利工程單獨立法,放眼國內外都不多見。儘管大費周折,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管理,由此進入法治化、制度化軌道

這兩天,張世凌正忙着梳理資料,爲下一步的修法做準備。

“實踐中發現有很多不利於執法的問題,也有一些新內容要增加。”張世凌是都江堰管理局水政處副處長。要修的法,是1997年頒佈施行的《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條例》。

回首當年,爲一座水利工程單獨立法,開全國之先河,也引發諸多爭議。

事情還得從頭說起。1993年6月,成都市人大常委會公佈施行《成都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實施辦法》,清水河、毗河、府河成爲成都的市管江河。都江堰灌區所屬的東風渠,一直通過府河引水灌溉,因此受到很大影響。也就是說,東風渠要引水、引多少水,需經成都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都江堰水利工程利用天然河道作爲輸水乾渠,典型特徵是“無壩引水”“渠河不分”。如果府河實行屬地管理,那都江堰水利工程該如何管理,由誰來管理?

幾番協商,沒有結果,事情驚動了四川省人大。1994年5月,四川省人大常委會一位副主任帶隊,組成立法調研組,對府河干渠進行實地考察。一路走到毗鄰都江堰市的郫縣,各方坐下來,各說各的理。一番爭論過後,立法成爲共識。

都江堰管理局副局長戴建康說:“以法律形式將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化、規範化,是對都江堰水利工程最好的管理。”

前後出了數十稿,歷時3年多,《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條例》終於出臺。都江堰管理局被明確負責都江堰灌區水資源統一調度、都江堰水利工程統一管理,行使部分行政處罰權,負責管理水利工程用地。2003年,該條例首次進行修訂,一直沿用至今,今年已再次啓動修訂程序。

“回過頭來看,如果不是有法律保護,依法管水、用水,都江堰水利工程可能會受到比較大的破壞。”戴建康說。

歷史上,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保護也未有鬆懈。清代成都水利同知錢茂,主修《歷代都江堰功小傳》,記載數百位修繕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功之人。與今天不同,古代多以行政手段實現,尤爲值得一提的便是歲修制度。

都江堰水利工程運用彎曲河道的離心力自動排沙,但仍需在枯水期進行水道清淤。同時,由於直面江水長年累月的沖蝕,渠首工程本身也需加固。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王國平說,都江堰水利工程歷史上屢屢受損,“魚嘴位置多次變化,1933年的疊溪洪水徹底沖毀魚嘴、飛沙堰,只有寶瓶口倖存。”

王國平一直在梳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繕史。他是工人出身,故鄉在四川江油市。作爲一個外地人,他對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都江堰市歷史文化的熱愛,超過很多當地人。近15年來,都江堰市出版的各類地方文獻,大多由王國平編選。從中,今人得以窺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時代變遷。

最驚心動魄的修繕,要數新中國成立之初。

當時,成都尚未解放,本應於冬至前後開工的歲修遲遲沒有動靜,灌區羣衆心急如焚。中共地下黨員馬識途被派往西安,向即將率部入川的賀龍彙報。隨後,歲修被提上議程。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在財政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成都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撥出專款,搶修都江堰水利工程。

一聲令下,3個團的解放軍官兵迅速出動,一邊與殘餘匪特戰鬥,一邊夜以繼日搶修。幾個月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首次都江堰開水典禮順利舉行。

幾張黑白老照片,記錄下當年情形,成爲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寶貴記憶。

新中國成立後,“歲勤修、預防患”的傳統得到堅持。在財力相對匱乏的年代,中央和地方財政擠出資金,堅持修繕都江堰水利工程。改革開放後,隨着現代工程建設技術的運用,都江堰水利工程更加穩固。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都江堰灌區共投入38.83億元用於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水毀工程修復和日常歲修維護,新建、改建、擴建渠道1338公里,灌區工程狀況明顯改觀、運行安全保證率明顯提升。

“歷史的接力棒傳到我們這代人手中,繼續守護好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讓它發揮更大的作用,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都江堰管理局黨委書記、副局長楊斌說。

繼往開來

要以“大灌區”的視角來認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貢獻。用王國平的話說,“水流到哪裏,哪裏就是都江堰”

“水稻、玉米都比去年增產1500多斤,糧食收入一下就上了萬元!”

這幾天正秋收,雖說忙得一身汗,可田東平樂開了花。他住在大英縣隆盛鎮白寨門村,一家5口就指望着9畝多地過活。當地氣候乾旱,多年來只能看天喫飯。最旱的一年,莊稼減產近八成。“沒有水,只能眼睜睜看着莊稼旱死,那個心疼啊!”

人民日報:都江堰 一水潤澤萬頃田

▲都江堰水利工程爲農業生產提供豐沛的水資源

今年5月,正是春播用水高峯期,清洌的水沿着渠道流進了白寨門村。田東平說:“有了水,以後年年都是豐收年!”

田東平用的水,就來自近200公里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過去,都江堰水利工程只灌溉成都平原。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經過持續建設,都江堰水利工程成爲引蓄結合、配套完善的特大型水利工程體系,灌溉範圍也從成都平原逐步擴大到更廣闊的區域。

“丘陵灌區的渠系建設越來越完善,近10年來,我們灌區增加的有效灌溉面積達21.7萬畝。”都江堰管理局人民渠第二管理處(簡稱人民渠二處)處長曾理介紹。

從地圖上看,整個都江堰灌區的形狀,就像一把打開的摺扇。在都江堰管理局的展覽館,對比不同時期的灌區圖,可見扇面一直在“長大”。

數據的變化更清晰: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之初,僅灌溉蜀、廣漢、犍爲3郡,農田萬頃(約100萬畝);宋代擴至12個縣,其後歷代都有增加;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灌區擴大到14個縣,受益農田280萬畝;如今,灌區實際幅員面積2.32萬平方公里,惠及7市38個縣(市、區)的1076萬畝農田,同時還提供生活用水、生產用水、生態用水。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直在發展變化。”都江堰管理局副局長張開勇說,增加了一些永久性水利樞紐工程,河系渠系也在調整,“沒有這些新發展,向更大範圍供水就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地位獨特的是四通八達的渠系。它們交織在一起,密如蛛網,將岷江水輸送到城市鄉村。

目前,都江堰灌區共有乾渠及分乾渠111條,長3567公里;灌溉萬畝以上的支渠268條,長3354公里;支渠以下的各級末級渠道長達3.5萬餘公里;有大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15座,加上小型水庫和其他小微蓄水設施,總蓄水量爲18.54億立方米。

這些不斷延伸的水渠,推動着巴蜀大地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四川省經濟十強縣中,有9個處於都江堰灌區;灌區的經濟體量,佔整個四川省經濟總量的一半。

在一本書中,王國平特意闡明一個觀點:要以“大灌區”的視角來認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貢獻——這緣於他的親身感受。此前,王國平與大多數參觀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人一樣,認爲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魚嘴、飛沙堰、寶瓶口。

“其實這是一個誤會,魚嘴、飛沙堰、寶瓶口只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首工程,若論佔地面積,它們只佔整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萬分之一不到。”王國平後來才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多麼系統、龐大,“水流到哪裏,哪裏就是都江堰。”

儘管一直在擴大,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發展並非沒有界限。按照總體規劃,整個灌區的幅員面積爲2.86萬平方公里,遠期灌溉面積1500萬畝,覆蓋8市42個縣(市、區)。

王國平說,待規劃全部落實,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全貌,纔會向世人展露無遺。

永續發展

水資源有限,而需求卻越來越大,都江堰水利工程面臨新課題。“水是商品,用水就要交費,多用就要多交費”,價格槓桿的引入,直指困局紓解

都江堰灌區內的縣城,幾乎都有河流穿城而過。但是,如果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放水,這些河流就會乾涸。

可放水,又談何容易。灌區在擴大,用水在增多,岷江來水卻變化不大。

“最近30年,岷江年均來水量在136億立方米左右。”都江堰管理局副局長尹邦軍介紹,這些來水時空分佈不均,“灌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只有1100立方米,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供需矛盾突出,如何破解?

長期與水打交道,人民渠二處供水科科長鄧順傑有自己的想法。“靠調蓄結合機制,更靠價格調控槓桿。農業用水佔社會用水的60%,其中水稻用水佔農業用水的60%,把水稻用水管控好,節水就水到渠成了。這些年來,我們灌區的農業用水呈負增長。”

人民渠二處灌區是丘陵灌區,始建於1958年,截至2017年底覆蓋4市10縣區,實際灌溉面積179.3萬畝,糧食總產量達30多億斤。引都江堰來水囤蓄,成爲人民渠二處灌區的主要配水方式。

“每年6月中旬以後至次年3月前,從都江堰水利工程引水囤蓄。”鄧順傑介紹,都江堰水利工程歲修前,灌區各類蓄水設施都儘可能地蓄水至正常水位。

目前,人民渠二處灌區建有9座大中型水庫,總庫容達5.8億立方米,佔本灌區蓄水量的76%。再加上各類小型蓄水設施,每年4月到6月可爲農業生產提供近3億立方米的水源。

而另一個“法寶”,則是通過價格槓桿調節水資源在時間上的分佈。

自上世紀80年代起,人民渠二處灌區就開始實施計量用水,原則是按畝徵收、隨糧計徵、貨幣結算。

這事定下來,就像捅了馬蜂窩。

“都江堰水利工程有的是水,收啥子水費?”“要是不交,還能不讓用水?”……

羣衆牴觸情緒之大,有些出人意料。趕上春灌用水高峯期,人們圍住供水站強行放水,有的地方不得不出動警力護水。

2003年,鄧順傑時任金山站站長,負責綿陽市安縣(現爲安州區)範圍內的供水。當年的縣人代會期間,鄧順傑收到縣人大轉來的一份議案。一位擔任縣人大代表的村支書,專門提出這份議案,要求取消水費、無償用水。

回首當年,類似的故事說不完。時至今日,“水是商品,用水就要交費,多用就要多交費”,這些理念才逐漸深入人心。如今,在整個都江堰灌區,灌溉水利用係數由0.432提高到0.51,受益區畝次平均用水量下降17.7%,年增節水能力6.18億立方米。

“政策理順,管理也逐步強化,目前我們灌區內每畝農田用水平均不到300立方米。”曾理說,現在一用完水,農民就催着水管員關閘,生怕自己多用。

在滿足農業用水的同時,都江堰水利工程要爲2000多萬人提供生活用水、爲工業提供生產用水、爲城市提供生態用水,還要承擔應急減災功能。可以預見,對都江堰水資源的整體需求將越來越大。

除了節水,水資源環境保護也是灌區永續發展的重要方面。

2004年,沱江上游的川化集團違規排放大量高濃度氨氮廢水,致使沱江下游多地遭受水污染。按照四川省委和省政府要求,都江堰水利工程緊急調水,稀釋污染物,爲沿線居民提供生活用水。一夜之間,時任都江堰管理局副局長的劉福翔打光兩塊手機電池。

“極端事件的增加,是都江堰灌區設計規劃時沒有考慮到的,但又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必須面對的新課題。”劉福翔說,都江堰水資源是有限的,歸根到底還是要提升利用效能。

在都江堰灌區的城市鄉村,節水的潛力和空間仍然巨大。尤其是在力推生態文明建設的當下,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正日益成爲社會共識。

張開勇表示,讓共識成爲行動,是一篇很大的文章。“都江堰水利工程要實現經久不衰,關鍵是要有好的管理制度,既要通過價格槓桿調控,也要實行總量控制,還要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

如何借鑑前人智慧創造新的業績,世人在期待,古老的都江堰也在期待。

人民日報:都江堰 一水潤澤萬頃田

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工程全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