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照雍正說法,他這所以廢掉清東陵界內的九鳳朝陽山陵址,把易州境內泰寧山下的太平峪選爲他“萬年吉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風水問題。民間傳聞是,雍正自暢春園改詔奪嫡、陰謀篡位,隨之又弒兄屠弟,不免心中有愧,死後怕受到先皇康熙的降罪責罰,因此決定另選陵址,竟不顧祖制,跑到北京西郊的易州獨自建起陵寢來。

雍正被稱爲“誠孝”,爲何死後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雍正被稱爲“誠孝”,爲何死後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文/老張在路上

01

雍正十三年,即公元1735年五月,貴州古州、臺拱的苗人在邊境滋事,雍正皇帝命哈元生爲揚威將軍,統領四省官兵征討,不久哈元生平定了貴州的苗民叛亂。

《清史稿·本紀九·世宗本紀》:“五月丁巳,以貴州古州、臺拱逆苗滋事,命哈元生爲揚威將軍,統領四省官兵討之。甲子,命果親王、皇四子、皇五子,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辦苗疆事務。工部尚書巴泰褫職。命刑部尚書張照、副都御史德希壽稽勘苗疆事務。丁卯,哈元生奏剿辦逆苗,黃平、施秉悉平。”

雍正青年時中過暑,怕熱,夏天多以較涼爽的圓明園爲棲身之所,常住在冬暖夏涼的九洲清宴、四宜書屋、萬方安和等處處理政務。此時,雍正皇帝正在圓明園裏住着。

雍正被稱爲“誠孝”,爲何死後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到了這年的八月,住在圓明園行宮裏的雍正皇帝突然暴病而亡。

關於雍正之死,史書記載非常簡單,據《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農曆八月二十一日得病,“仍照常辦事”,至二十三日子時就駕崩了,終年58歲。

也就是說,前一天,雍正在圓明園行宮病重,第二日下午病危,急召大臣,第三天就死掉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雍正的死亡,史料沒有記載。

大臣張廷玉的私人記錄,當時雍正七竅流血,令他“驚駭欲絕”。

雍正被稱爲“誠孝”,爲何死後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雍正暴卒,官書不記載其原因,這自然就引起人們的疑惑,再加上當時關於他爲人的傳說和評論頗多,就更容易引起人們的猜疑,於是就產生了各種說法。

有一說認爲雍正帝“是中風死去的”。 民間傳說是被女俠呂四娘刺殺,呂四孃的父親和爺爺都因文字獄被雍正殺害。爲報仇,呂四娘砍去雍正的頭。因此,在安葬雍正時,只好鑄造了一顆金頭。

歷史學家們近年來對清宮檔案進行了大量研究,越來越多的史學工作者認爲,雍正喫丹藥中毒致死的可能性極大。

雍正被稱爲“誠孝”,爲何死後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02

愛新覺羅·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在位時年號雍正,廟號世宗。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公元1678年12月13日)寅時,胤禛出生,生母爲德妃烏雅氏。烏雅氏出身低微,清初時後宮不允許生母撫育自己的兒子,因此胤禛滿月後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孝懿仁皇后沒有生過皇子,生有一個公主早殤,故而對雍正視若親生,用心撫養。

雍正皇帝在康熙帝的二十四位皇子(不算夭折的)能夠中脫穎而出,有其苦心經營的必然性。

雍正被稱爲“誠孝”,爲何死後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未來的雍正皇帝論出身不如皇太子胤礽,論人緣不如皇八子胤禩,論帶兵打仗不如皇十四子胤禵。那麼,他是怎麼爭到這個天下獨一無二的皇帝之位的呢?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皇帝第一次罷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胤禛支持復立胤礽,同時與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關係。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復立胤礽爲太子。同年封胤禛爲和碩雍親王。

胤礽再立後,爲鞏固儲位又進行了一些私下活動,引起康熙的不快,康熙五十年(1711年)再次將他廢黜。

胤礽被廢后,皇八子胤禩覺得時機來臨,開始重複前太子的故事,終於也受到康熙斥責。

十四皇子胤禵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受命爲撫遠大將軍,出征西北,指揮兩路清軍入藏,穩定了西藏局勢。聲譽日高,也有可能成爲儲君,成爲雍正的對手之一。

此外,三皇子誠親王胤祉受命開蒙養齋館,身邊聚集着一羣學人,也“希冀儲位”。

雍正被稱爲“誠孝”,爲何死後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未來的大清皇帝雍正在九子奪嫡過程中韜光養晦。他尊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時向父親康熙帝表現誠孝。十四年裏,隨着皇長子胤禔、皇次子胤礽、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先後出局,皇四子胤禛成爲了笑到最後的勝利者。

奪嫡的危害在雍正繼位後仍沒能終止,爲了報復已和自己勢同水火的兄弟,雍正帝將八弟胤禩、九弟胤禟分別改名爲“阿其那(意爲俎上魚肉)”、“賽思黑(意爲討厭鬼)”,囚禁至死,其他參與奪嫡的兄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七子胤禮因是雍正帝一黨而倖免)。

一直到乾隆皇帝登基平息了廢太子胤礽之子的政變,康熙晚年的奪嫡大戲纔算正式落幕。而爲了避免骨肉相殘的悲劇重演,雍正以後的皇帝只好用祕密立儲的方式來緩和皇子之間的明爭暗鬥。

雍正被稱爲“誠孝”,爲何死後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03

作家二月河創作出版了清代帝王三部曲,塑造了雍正新的形象。而歷史上,雍正名聲並不好。這同他性格中的刻薄寡恩有關,在對付打擊政敵方面,殘酷無情、不擇手段,也是他被人垢病的原因。

雍正繼位後,除了對參與奪嫡的兄弟們痛下狠手外,對有功於他奪取大位的兩個大臣也毫不留情。

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雍正帝以作威作福、結黨營私之名,責令撫遠大將軍年羹堯自盡,同時削隆科多太保,後圈禁致死。

雍正被稱爲“誠孝”,爲何死後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除了“弒兄屠弟”,消滅政敵外,雍正大搞文字獄,以此打擊流言傳播者和反清勢力。

雍正時文字獄日益頻繁,汪景祺因"諂附"年羹堯而立斬梟首,查嗣庭因趨奉隆科多而戮屍示衆,陸生楠因議論時政而被軍前正法。

最爲轟動的是呂留良案,呂是清初具有民族思想的學者,其時已去世40年,後有曾靜、張熙讀呂氏之書,受其影響,竟去策反嶽鍾琪,要他反清復明,釀成大案。呂留良被開棺戮屍,其兒子、學生處死刑。雍正朝文網甚密,株連人衆,處刑嚴酷。知識分子動輒得咎,形成閉眼不敢看現實,緘口不敢談政治的沉悶風氣。

雍正被稱爲“誠孝”,爲何死後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同時雍正又將唯唯諾諾已經去世40多年的湯斌入祀“賢良祠”,樹立爲正面典型令漢人效仿。出版《大義覺迷錄》,對歷史給予多角度的篡改和塗抹。

對於雍正皇帝的評論,清史專家蕭一山說:“世宗剛毅明察,純系政治家之作風,任法尚廉,吏道澄清,庫藏充裕,海宇義安。倘使厥年克永,可爲吾國政治變換一種積極性質,掃除數百年來顢頇無爲之消極思想,社會亦不至停滯而不進矣。無奈宵旰不遑,求治太切,頗不易得社會之諒解,遂致有暴崩之傳說。”

雍正帝死後,根據他的祕密立儲方法,由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繼位,是爲乾隆皇帝。

正如雍正生前所作所爲被人議論一樣,死後的雍正葬於清西陵而不是葬於清東陵去陪伴他的老爹康熙,也讓人議論紛紛,蓋棺也未能定論。

雍正被稱爲“誠孝”,爲何死後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04

清朝的皇陵分爲三塊,一塊是入關前的盛京祖陵,努爾哈赤、皇太極等埋在那裏。

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順治死後安葬在清東陵,也就是如今河北省遵化市的馬蘭峪,順治的陵寢被稱爲孝陵。

按照《周禮》中“先王之葬局中,以昭穆爲左右”的“昭穆之制”,後代的陵寢應該“子隨父葬,祖輩衍繼”地分別在左右建造。

雍正被稱爲“誠孝”,爲何死後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康熙駕崩後,他的陵墓遵從了“昭穆之制”,埋在了他父親順治帝孝陵的東南一里左右的地方。

但到了雍正這裏就出問題了。按理來說,雍正作爲康熙的兒子,他就應該安葬在孝陵的西北。雍正曾被父皇康熙“常稱爲誠孝”, 一繼位便聲稱“永遵皇考成憲, 不敢稍有更張。(《清世宗實錄》)

孝子雍正率先打破子隨父葬制度, 遠離東陵, 在易縣泰寧山(後改爲永寧山) 太平峪爲自己修建泰陵。此後, 嘉慶、道光、光緒三帝也先後葬在這裏, 這就是清西陵。

雍正被稱爲“誠孝”,爲何死後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康熙)

雍正爲何違背祖制,葬在了清西陵呢?

雍正即位後,隨着政權的不斷穩固,開始想起建造陵寢一事。雍正四年(1726年),詔諭允祥、張廷玉和工部、內務府官員辦理陵寢事務。允祥等臣僚率領術士們,先在歸葬順治與康熙兩位皇帝的馬蘭峪的昌瑞山腳下選擇吉地,但沒有選中相宜的地方。後來選中了九鳳朝陽山,離孝陵、景陵不遠,風水甚佳,得到了雍正的同意。

然而,精通堪輿的臣僚術士再三相度,認爲九鳳朝陽山“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此雍正廢掉了這處陵址,讓臣僚們再行勘察。

選址的臣僚不知是由於什麼緣故,久久找不到佳穴,雍正又命怡親王允祥和大臣高其倬捨棄京師以東,到京師西南一帶山脈採卜。允祥等人受命後,經過多處勘察,至易州境內的太平峪,興隆莊一帶發現了“萬年吉地”,並回宮竭力向雍正薦引。

雍正被稱爲“誠孝”,爲何死後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清東陵)

按照允祥等人的說法,此處西依雲蒙山,北靠泰寧山,東傍丘陵地,南臨易水河,堪稱:“乾坤聚秀之區,爲朝陽會和之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

雍正覽奏之後,也認爲此處是“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爲上吉之壤”。

但是,若在此處選擇陵址,顯然違背了子隨父葬的制度,雍正不便馬上表態,只說那地方雖美,但距父親的景陵和祖父的孝陵“相去數百里,朕心不忍”。

臣僚們心領神會,很快就引經據典,找出了一大堆看起來頗具情理的依據。允祥聯合大學士們奏稱道:“漢唐諸陵雖都建於陝西,但漢高祖、漢文帝、景帝、武帝之陵卻分佈於咸陽、長安、高陵、興平等縣,唐高祖、唐太宗、高宗、玄宗諸陵則分散於三原、醴泉、乾縣、蒲城等地。據此典法,在易州建陵,與古禮不爲不合。且遵化與易州都屬畿輔之地,離京師不遠,完全可以建陵。”

羣臣果然不負厚望,一番引經據典,使雍正的意圖得以順利實施。雍正八年(1730年),位於易州的泰陵開始動工興建,至乾隆二年(1737年)宣告竣工,同年三月初二日,雍正帝的梓宮被安葬於泰陵地宮。至此,清朝入關後沿襲的“昭穆之制”的喪葬規範,被雍正輕而易舉地擊破。

雍正被稱爲“誠孝”,爲何死後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清實錄》裏卷八十九詳細記載了雍正說法:

“朕之本願,原欲於孝陵景陵之旁,卜擇將來吉他,而堪輿之人俱以爲無可營建之處。後經選擇九鳳朝陽山吉壤,具奏。朕意此地近依孝陵、景陵,與朕初願相合。及精通堪輿之臣士再另相度以爲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今據怡賢親王、總督高其倬等奏稱,相度得易州境內泰寧山太平峪萬年寺地,實乾坤聚秀之區,爲陰陽合會之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山脈水法條理詳明,形勢理氣諸吉鹹備等語。朕覽所奏,其言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爲上吉之壤。但於孝陵景陵相去數百里,朕心不忍,且與古帝王規制典禮有無未合之處,著大學士和九卿詳細會議具奏。尋議謹按帝王世紀,及通志通考諸書,歷代帝王營建之地,遠或千餘里,近亦二三百里。地脈之呈瑞,關乎天運之發祥,歷數千百里蟠結之福區,自非一方獨擅其靈秀。今泰寧山太平峪萬年吉地雖於孝陵、景陵相去數百里,然易州及遵化州皆與京師密邇,實未爲遙遠。又泰寧山雄高羣嵫,抽脈自管涔恆嶽而來,襟帶百Jll,分水以拒馬、滹沱爲界,相其形局,既屬大地之凝庥;稽之典章,又合三代而同揆。伏乞欽派大臣,遵照定製,敬謹辦理。自集純嘏於萬年,流嘉祉於亦業矣。”

按照雍正說法,他這所以廢掉清東陵界內的九鳳朝陽山陵址,把易州境內泰寧山下的太平峪選爲他“萬年吉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風水問題。

從此,清朝帝王的陵寢開始以京師爲座標,分爲兩大陵區,東、西二陵區相距250公里。

雍正被稱爲“誠孝”,爲何死後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雍正改葬清西陵的原因,是不是真的如他自己所說是純粹出於風水考慮,他自己心裏究竟怎麼想的,誰也不能把雍正從墓里拉出來問一問。大臣們說的原因爲了討雍正的喜歡,當然要順着雍正說。

民間傳聞是,雍正自暢春園改詔奪嫡、陰謀篡位,隨之又弒兄屠弟,不免心中有愧,死後怕受到先皇康熙的降罪責罰,因此決定另選陵址,竟不顧祖制,跑到北京西郊的易州獨自建起陵寢來。這樣遠隔幾百裏的康熙就對他無可奈何了。

不過這一改葬,雍正不知道,讓他的兒子乾隆皇帝死時作了難。乾隆皇帝最初是想按照傳統的“子隨父葬”的做法,但考慮到如果後世子孫都這麼做,以後各陵就會都葬在西陵, 這樣東陵再也無人去葬了。

雍正被稱爲“誠孝”,爲何死後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乾隆皇帝制定了“昭穆相建”的方法。東陵爲昭, 西陵爲穆。如果父陵在昭, 子陵則在穆, 以此類推。

後來事實證明乾隆這一定規也沒全起作用,還是被道光皇帝打破了。嘉慶葬在西陵,他的兒子道光也葬在西陵。

看來皇帝的權威也只是在坐在龍椅上那一刻。

(本文圖片爲網絡資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