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秀輝 書法網簽約作家:盧秀輝,江蘇興化人。職業書法家、畫家、篆刻家、文藝評論家。

說起李煜,九曲愁腸寸寸欲斷。

有人常怪罪李煜爲亡國之君,只顧昇平歌舞,怎顧國之將亡?後唐舊臣徐鉉卻在《吳王隴西公墓誌銘》寫到:“以厭兵之俗當用武之世;孔明罕應變之略,不成近功;偃王躬仁義之行,終於亡國,道貌岸然有所在,復何愧歟”!以李煜敦厚善良的性格,在這兵荒馬亂,以刀戈治世的亂世,一顆厭戰之心,就是孔明在世,也難保住社稷。既然已經躬行了仁義,即使亡國,又有何愧?

南唐後主李煜,一位生不逢時的藝術全才

李煜的亡國其實早現端倪,李煜繼位的前一年,其父李璟,因國勢衰危而稱臣於宋,並納貢於宋,宋亡南唐是早晚的事,歷史發展趨勢創造了北宋統一的基礎。南唐國勢已敗,國策早有失誤,李煜已無回天之力。宋太宗趙光義曾問南唐舊臣潘慎修:“李煜果真是無能之輩嗎?”潘慎修答道:“假若如此,何以守國十五年?”

李煜國破入宋後,宋太宗派徐鉉去拜見李煜,李煜與舊臣徐鉉“相持大哭、坐默不言”,宋太宗聽說後,非常不高興。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節,李煜42歲生日,在住所聚會後妃,作《虞美人》:

南唐後主李煜,一位生不逢時的藝術全才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此詞極悽美,從此論愁皆失色。而李煜也因此詞葬送了性命。是晚是情是詞是吟,傳入宋太宗的耳中,宋太宗聽到後非常憤怒,遂決定諸罪並罰,賜“牽機藥”鴆殺李煜。牽機藥,馬錢子提取物,中毒者,破壞中樞神經,導致肌肉萎縮,會窒息、無力及身體抽搐,直至中毒者蜷縮成弓形。並且,只要中毒者說話或做動作就會再次痙攣。屍體仍然會抽搐,面目猙獰。酒後更甚、更恐怖,李煜酒後助是藥。

南唐後主李煜,一位生不逢時的藝術全才

其實,他就是一個亡國之君;其實,他就是一個說不盡愁滋味的詞主;其實,他就是會寫點文章的無聊文客;其實,他就是一個會奏亡國之樂的哀悲怨人;其實,他用丹青之筆繪就的江山早是夢中山水;其實,他書法再美妙,能讓他活的開心?他不過閒耳、悶耳、愁耳、痛耳、哀耳。

李煜在南唐國時,後宮嬪妃甚多,但專情兩位皇后。大周后尤工琵琶,李煜作《念家山》,李煜爲她創作了多首詩詞,以念兒女柔情。大周后生病時,李煜親自伺問,藥非親嘗不進,衣不解帶者累夕。大周后去世後,又作《昭惠周後誄》、《挽辭》。

大周后去世四年後,李煜又娶了周後之妹小周後爲皇后。南唐亡後,李煜與小周後一同被俘入北宋汴京,攜手度過三年“日夕以淚洗面”的囚禁生活,受盡屈辱。李煜死後,小周後不久也隨之而去。

南唐後主李煜,一位生不逢時的藝術全才

宋人王銍《默記》中說小周後悲苦故事:“隨命婦入宮,每一入輒數日,而出必大泣,罵後主,聲聞於外。後主多婉轉避之。”宋太宗趙光義召命婦進宮朝覲,假皇后口諭,強留小周後在宮中。覲見時,是元宵佳節,放出時,正月將盡。半個月中,宋太宗趙光義與小周後,行則並肩,寢則疊股,令人不堪忍睹。趙光義不僅常常當宮中衆人調戲小周後,更是招宮人把持小周後,供他宣滛。宋太宗趙光義每隔一段時間就召小周後朝覲,以李煜性命相脅。小周後每出必罵李煜,哀聲不絕,李煜默然迴避。

於我,寧可信其無。亡國之君,那有顏面、自尊,砧板上的肉而已。但是,如此說法,怎不讓人心痛、心碎!

於我,如果有是事。李煜還是死的好!何必如此煎熬?何必噢!

南唐後主李煜,一位生不逢時的藝術全才

李煜極富收藏,宮中購置圖書、畫帖數萬卷,尤其法帖中,如鍾繇、王羲之真跡甚多,“內殿圖書”、“建業文房之寶”、“集賢殿書院”等公私收藏皆蓋有此三印,而且多爲其簽名、題字,或爲詩歌雜言。宋軍陷金陵前,李煜對保儀說:“此皆吾寶,城若不守,爾等可焚之。”金陵陷,保儀將收藏依旨焚燒殆盡。前人名跡,如是者毀之。

李煜於詞學,很有建樹。李煜詞中,尤其是後期,入宋以後,他能直抒胸臆,情真語摯,哀身世家國之不幸,使詞另開生面,擺脫了在花間尊前曼聲吟唱,成爲可以多方面言懷述志的新詞體,影響了後來豪放派詞的形成和發展。南唐亡國後,李煜“日夕以淚洗面”,他悟到了人生苦難無常的悲哀,用血淚寫出了亡國破家的淒涼和悔恨。他用白描的手法抒寫了他的生活感受,其語言自然、精煉而又富有表現力。

李煜不僅長於詩詞,精通音律,在書畫方面也頗有心得。李煜的行書,多以顫筆行之,故線條遒勁,另有風味,有如歲寒之松,風摧不能斷;猶似嚴霜之竹,更見傲氣,世稱“金錯刀”。他又喜寫大字,卷帛綢爲筆,極盡揮灑,世稱“撮襟書”。他考證過撥鐙法的淵源,並總結爲“擫押、鉤、揭、抵、拒、導、送”八種技藝。李煜出示南唐祕府所藏的歷朝歷代書法作品,命徐鉉刻成《升元帖》,周密評爲“法帖之祖”。

李煜的畫作上,雖爲鉤勒,自根至梢極小,很有特點,被稱爲“鐵鉤鎖”。

南唐後主李煜,一位生不逢時的藝術全才

在藝術的世界裏,他是個書畫家,其次纔是音樂家;在文學的世界裏,李煜首先是個詞人,其次纔是君主。在歷史的長河裏,李煜首先是個國君,其次纔是文人。李煜的悲劇,生不逢時。生在一個積弱的國度裏,而他卻宣揚仁義;在豐富的音樂裏,他終日以淚洗面;在廣博的詞學裏,他糾結於一個愁字;他如此愛他的書畫,卻焚之於火。他的人生,註定了是悲劇,他也知道,所以,能享受時他極盡奢華。到了拋卻時,“雕欄玉砌應猶在”與你何干?

南唐後主李煜,一位生不逢時的藝術全才

本文作者盧秀輝先生作品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峯居士,漢族,生於金陵(今江蘇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

本文爲書法網簽約作家盧秀輝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