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上海大學在學科佈局上傳出新動向:該校將發展一批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的學科。而在被納入重點建設範圍的學科中,除了材料學、計算機與通信、社會學、藝術學、商科等傳統優勢專業,上大正在積極創建醫學院和醫學學科。

直接對標上海高端醫療產業需求,助力上海建設亞洲醫學中心,未來,上大將發揮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優勢,瞄準醫工結合等突破口,佈局特色臨牀醫學類專業。

上海大學正創建醫學院和醫學學科

“上海大學——這個以城市名命名的大學,在服務國家戰略和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設方面,理應責無旁貸,一定要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上海大學黨委書記、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東寒近日接受文匯報記者的獨家專訪,暢談上大在助力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的新舉措。

佈局醫學專業,重點將瞄準醫工結合、智能醫學和精準醫學等領域

“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特”,這是上大布局學科發展一以貫之的思路,而沿着這條線索,更多業內人士感受到了前進中的“上大速度”。

上海大學正創建醫學院和醫學學科

洞察到人工智能技術興起對未來社會秩序提出的挑戰,上海大學結合“雙一流”建設以及高水平大學建設,在啓動新一輪學科優化升級、佈局學科新增點的同時,也力爭打出一手“智能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上大正佈局“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學科羣。包括無人艇在內的運載系統的高速化、無人化、智能化、網絡化、集羣化都是未來發展趨勢所在。

金東寒介紹,上大將依託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三個優勢一級學科,優化學科羣的佈局,致力於突破海上智能運載系統的關鍵技術,促進無人艇在國防和民用領域的廣泛應用,服務於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

上海大學正創建醫學院和醫學學科

值得關注的是,上大正在醞釀創建的醫學院和醫學學科,一個重點聚焦的方向就是智能醫學領域。未來,該校將在醫工結合、智能醫學和精準醫學等研究領域加強資源整合、加大投入。

學校也將鼓勵文理工學科與醫學的交叉融合,結合醫療健康與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爭取建設成爲未來高端醫學人才的培養基地、智能醫學新技術的創新基地、智能診療臨牀指南的孕育基地。

助力上海打響“四大品牌”,上大還將發展智能機器人學科,以技術研發-轉化-服務爲主線,形成一批擁有核心技術的機器人企業,助力上海打造以智能機器人爲引擎的上海製造品牌。

上海大學正創建醫學院和醫學學科

圍繞“上海購物”品牌建設,上大提出,將發展智能物流學科。目前,該校已與上海復旦微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成世界首個“逆向物流智能無人倉庫系統”及示範基地。

瞄準“卡脖子”技術,大學要主動到大企業“找問題”

在上大,有一支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科研團隊眼下愛備受關注。在這個團隊中“唱主角”的大多是80後和90後,由他們自主研製的“精海”系列無人艇近幾年已陸續承接了南海巡航、南極科考、東海勘測等任務200多次,履立奇功,創下無人艇領域的多個第一,摘得多個國家級以及市級的科研成果獎項。最讓上大師生們自豪的是,這支直接服務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的科研團隊,基本都是本土培養的。

上海大學正創建醫學院和醫學學科

浮出水面的無人艇團隊,讓很多人感受到上大開啓高水平建設、步入發展快速通道後所呈現的加速度。

從特種鋼團隊、新型顯示技術團隊到高溫超導技術團隊、人工智能研發團隊……這每一個代表上大學科建設水平的研究團隊,專攻領域雖各不相同,其研究靶點均是瞄準當前的一些“卡脖子”技術。

“重點瞄準一些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光靠教授們單打獨鬥不行,綜合性大學要發揮自身多學科優勢,整合全校相關資源開展聯合攻關。”金東寒經常帶隊走訪一些大企業,致力於推動校企合作,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上海大學正創建醫學院和醫學學科

在他看來,在大學,很多教授從事科研是憑自己的興趣,更多的是爲了發表論文,而很少有人在研究一開始就將成果轉化和應用作爲最終目的。可對企業來說,研發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不斷推出滿足市場需要的新產品或者系統解決方案,持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其實,有很多複雜產品的研發首先都需要解決一些基礎理論問題,大學教授在企業的創新活動中大有用武之地。比如:高性能船用柴油機的開發就必須解決空氣動力學、燃燒、傳熱、摩擦磨損等一系列基礎理論問題,而且,與工程開發密切相關。因此,必須要組建跨學科的教授團隊才能承擔企業的大項目。目前高校流行的一個教授帶一幫學生承擔科研任務的模式是無法滿足企業需求的。”按照金東寒的看法,大學應該與企業建立緊密的戰略合作關係,要引導教授主動承擔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遇到的基礎科學問題或者是共性技術問題,並組建跨學科團隊進行攻關,一旦取得突破,成果馬上可以爲企業所用,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會隨之提高,把這樣的成果寫成論文發表,才真正踐行了“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的要求。大學和企業也會實現雙贏。

上海大學正創建醫學院和醫學學科

那麼,如何才能讓企業把“重大問題”放手交給大學呢?金東寒認爲:“學校要真正做好產學研工作,就要主動對接企業,與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就是一條捷徑。高校的實驗室定位於基礎研究,主要裝備用於基礎研究的高端測試儀器;企業的實驗室定位於應用開發,主要建設應用開發和中試平臺。對於企業委託的大項目,要組成聯合研發團隊。

金東寒說,高校的教授團隊開展基礎研究如同跑接力的一、二棒,企業的工程師在此階段就要制定應用開發計劃,搭建必要的驗證平臺;一旦基礎研究取得預期成果,企業的工程師團隊馬上接棒跑完以應用開發和驗證爲主要內容的三、四棒,在此階段教授團隊也會到企業的實驗室送一程。這種聯合研發模式,一方面可以共享雙方的實驗設施資源,發揮各自的優勢,減少開發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升研發效率,加速成果轉化進程。”

上海大學正創建醫學院和醫學學科

據悉,由上海大學和上海核工程設計研究院聯合成立的核電站隔震減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完成了多個高質量的課題,獲得核電系統科技進步獎。未來五年,一個具有先進核能全產業鏈的國家級創新平臺將在上海建設完成,爲我國核電“走出去”打下堅實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