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果洛

藏語意爲“反敗爲勝的人”

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的

果洛藏族自治州

雖然海拔高

但“缺氧不缺精神”

2019年

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青海解放70週年

果洛藏族自治州

(以下簡稱果洛州)

建政65週年

6月11日到17日

國家級和省內外媒體記者

走進果洛

看到了

紅色、白色、藍色、綠色、金色的果洛

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阿尼瑪卿雪山。

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五色的風幡,美麗的藏族姑娘。

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一半冰雪,一半綠色。

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遍地可見的犛牛。

高高的雪山、青青的草地、遍地的犛牛、五色的風幡、多彩的哈達、淳樸的人們,這是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留給記者最深刻的記憶。海拔高,但“缺氧不缺精神”是這裏最顯著的特點,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樂觀、自信、向上、熱情。在這裏經歷了高原反應的記者,深刻體會着高原精神,深深敬佩着生活工作在這裏的人們。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青海解放70週年、果洛藏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果洛州)建政65週年。6月11日到17日,青海省果洛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領導小組、果洛州委宣傳部聯合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組織國家級和省內外媒體記者走進果洛,開展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暨果洛州創建全國民族團結示範州全國媒體果洛行活動。

果洛州位於青海省東南部,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巴顏喀拉山和阿尼瑪卿山(均屬崑崙山系)之間。總面積7.6萬平方公里,境內羣山起伏,雪峯聳立,高寒缺氧。果洛,藏語意爲“反敗爲勝的人”,這是一個百折不撓的勇敢的名字。果洛於1952年獲得解放,1954年建立人民政權,宣告了封建部落制度的終止。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果洛各族人民從此開闢了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新紀元。

果洛州現轄瑪沁、瑪多、甘德、達日、班瑪、久治6個縣、44個鄉(鎮)、182個牧委會、28466戶,總人口18.56萬人,有藏、漢、回、蒙古、土、保安、撒拉族等民族,藏族人口占91.86%。是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中海拔最高、氣候最惡劣、環境最艱苦、單一民族成份比例最高的自治州。其境內有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之一的阿尼瑪卿山,主峯阿尼瑪卿峯海拔6282米,終年積雪;有相傳是果洛諸部落發祥地、被譽爲果洛草原神山的年寶玉則峯(屬巴顏喀拉山);境內也有古稱柏海神湖的扎陵湖和鄂陵湖及其美麗動人的藏漢聯姻歷史故事;有拉加、白玉、查郎等名剎古寺和人文景觀;有當年紅軍長征時在果洛留下的革命足跡。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果洛州全境被列入全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內。

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們走訪了果洛州6縣,在鄉村、社區、學校、寺院、產業園區、民營企業等,和各行各業的幹部羣衆深入交流,瞭解果洛州65年來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一路走來,動人的故事像五色風幡一樣在果洛隨處可見。65年來,果洛州各族羣衆生產生活發生巨大變化,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故事深深打動着媒體人。

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記者們在班瑪縣燈塔鄉班前村採訪村支書尕瑪求。

紅色果洛

↓↓↓

在紅軍走過的地方

在各族羣衆共同團結奮鬥的歲月中

各民族羣衆就像犛牛奶茶一樣

水乳茶相交融

誰也離不開誰

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班瑪縣紅軍溝,紅軍長征曾經從這裏走過。

果洛的紅色歷史在班瑪縣清晰可見。1936年7月,紅二、紅四方面軍及紅軍總部超3萬人從四川省進入青海班瑪藏區。紅軍在班瑪地區行程大約600多里。

據班瑪縣文體旅遊廣電局副局長扎西當週介紹,1936年,紅軍在班瑪休整籌糧22天,所到之處軍紀嚴明、愛民如子,縱使高原反應呼吸困難也不給當地羣衆添麻煩,很多人露宿街頭,有一些睡下就沒醒過來。他們嚴明的紀律給藏族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爲了表達對紅軍的懷念,牧民羣衆把紅軍走過的子木達溝改稱“紅軍溝”,把紅軍走過的橋更名爲“紅軍橋”。2017年3月,紅軍溝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6月13日,記者們在紅軍溝看到了紅軍亭、紅軍橋、紅軍墓和紀念館。紅軍亭裏保存着當年紅軍在石頭上留下的標語,紅軍墓的墓碑上有牧民獻上的哈達,紅軍溝紀念館裏保存了當年紅軍途經班瑪時留下的馬鞍、馬鞭、勺子、鐵鍋等物品,牧民們把這些物品視爲珍寶。80多年過去了,長征精神在班瑪、在果洛歷久彌新。

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在阿尼瑪卿雪山腳下的雪山鄉,鄉長旦正才讓介紹當地概況。

在瑪沁縣雪山鄉的民族團結教育基地,一尊身上披滿哈達的半身人物銅雕塑吸引了記者,“這是誰?”

“他是漢族書記陶振華,和我們藏族兄弟是一家人。”雪山鄉鄉長旦正才讓說,這尊半身塑像是雪山鄉羣衆自願捐款爲已經離世的陶振華修建的。

1973年,來自山西的抗美援朝老兵陶振華接任了瑪沁縣雪山公社黨支部書記,他用4年時間,帶領牧民們在懸崖峭壁間修通了54公里的縣鄉公路“東雪公路”,雪山鄉到縣城的往返時間從七八天縮短到當天。

旦正才讓動情地說:“我父親母親和爺爺當時都參與了修路。固定的40人修路隊伍是從每家每戶抽調的,陶書記又請來漢族技師臧建文幫忙。他們自建石灰窯用石灰換水泥,冬天河水結冰後在冰面上人力拉運木材,遇水阻時七八個小夥子跳到水裏當人牆......就這樣,‘東雪公路’1978年竣工了。這條路用時整整4年,無一人傷亡!”

“如今的雪山鄉,是全縣最富裕的鄉,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條通往外界的路。”旦正才讓說,這是一條通往美好生活的路。自從路通了,水電網、寄宿學校、鄉衛生院、垃圾處理站等基礎設施逐年完善,牧民生活越來越好。2017年底,一條新的高速公路“花久高速公路”通車,連接縣城到雪山鄉的路程縮短至1小時,鄉民們出行更加便利。2018年,雪山鄉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萬元。最近,雪山鄉羣衆找到了陶振華書記的家人和漢族技師臧建文,表達雪山鄉人民永遠的敬意。

在瑪沁縣大武鎮黃河路南社區,宣傳委員紀慧琳眼泛淚花地講到,我們社區的居民有9個民族,大家互幫互助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藏族孩子才坡麥得了尿毒症,我們短短時間就彙集善款1.7萬元,有一個人掏出錢包只給自己留了100塊錢,其他的都捐了,我們數了一下,他捐了2100塊。才坡麥經過治療現在已經上學了。回族居民瑪牙古白在蟲草季節去草地裏挖蟲草,家裏4個孩子沒人照顧,是藏族鄰居瓦麥德和嘎桑卓瑪夫妻倆幫忙看護這4個孩子兩個月。

6月15日,記者們在瑪多縣見到了撒拉族商人馬乙不拉。馬乙不拉曾費盡周折將客人丟在飯店裏的黃金戒指和裝着1500元錢的錢包歸還失主;玉樹地震期間,他及時將7名受傷羣衆送至海南州人民醫院;在縣黃河源水電站臨時堤壩出現險情時,他趕往搶險救援一線,爲防洪搶險人員送去物資;在全縣遭遇重大雪情災害時,他又慷慨解囊爲受災羣衆捐款。

這樣的事情在果洛太多太多。

班瑪縣燈塔鄉班前村黨支部書記尕瑪求說:“我參加工作45年、黨齡已經有30多年了,紅色歷史在我們這裏沒有中斷過,各民族一直在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各民族羣衆就像犛牛奶茶一樣,水乳茶相交融,誰也離不開誰。”

白色果洛

↓↓↓

從4歲到高中畢業

果洛州率先實現15年義務教育

各民族孩子雪山一樣純潔的心靈

深植着各民族一家親的種子

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瑪沁縣第三民族小學的學生們。

更大的變化是教育,果洛州率先在全省實行15年免費教育,44個鄉鎮實現學前教育全覆蓋,同時所有貧困家庭子女都享受助學補助。牧民的孩子從4歲開始,就可以送入當地寄宿制學校學習,直到高中畢業,全部免費,每年惠及全州3萬多孩子。

6月12日,記者們來到久治縣智青松多鎮藏文寄宿制小學。在機器人活動室記者看到,學生們正在組裝電動機器人,活動室裏還放着3D打印機打印的創意產品。

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久治縣智青松多鎮藏文寄宿制小學的學生們正在組裝電動機器人。

校長許宗軍介紹,這裏有教職工84人,包括29名保育員,學生707人,其中130多名是學前班的學生,年齡最小的4歲。因爲學生都來自周邊牧區牧民家庭,所以全校實行寄宿制。學校實行了藏語、漢語、英語三語教學。在上海的對口支援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學校開設了美術、音樂、手工、電腦、棋牌、機器人、3D打印等多個興趣班。

許宗軍說,學校是全免費的,免費伙食,免費提供牀單校服,每週有生活老師爲孩子們統一清洗牀上用品。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都得到照顧,所以現在牧民們都把孩子送學校,輟學情況基本沒有了。爲了增加學生對祖國曆史文化的瞭解認同,每一個傳統文化節日學校都推出節日介紹的展板,比如將春節和藏曆新年放在一起展示。

在校園裏轉轉,和老師們說話間,不時有身着藏服的學生跑跑跳跳經過,經過時全都深鞠躬響亮地說聲“老師好!”老師們也都同樣回禮“你們好!”

記者感慨孩子們好有禮貌,幾個老師七嘴八舌地說,孩子們都特別珍惜這樣的學習機會,他們每次鞠躬都快90度了,特別真誠,我們也都真誠的回禮,尊重是相互的。

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本報記者和久治縣智青松多鎮藏文寄宿制小學的學生們在一起。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支花......”6月14日,在達日縣民族小學,當400多名小學生用普通話整齊地合唱《愛我中華》時,清脆嘹亮的歌聲讓人震撼。

達日縣民族小學是半寄宿制學校,全校有學生1400多人,是果洛州最大的小學。去年,他們組織1400名學生用普通話齊聲高唱《愛我中華》和《大中國》,創下全青海的紀錄。

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達日縣民族小學的學生們唱響《愛我中華》。

“一雙眼睛看不住幾十個學生,而一顆愛心卻可以拴住幾十顆心。”班瑪縣民族中學的回族教師馬香花被牧民親切地稱爲“藏族裏的回族姑娘”。她爲了帶好藏區的學生自學了藏語。她擔任班主任的畢業班曾經獲得全州語文單科第一,她還多次帶領學生參加國家級學生作文、演講比賽。6月13日,記者們見到了這位笑意盈盈的語文老師。

馬香花說,學校裏90%的孩子是藏族,信仰藏傳佛教的學生不殺生。有一回,她打死了兩隻在教室裏飛來飛去的蒼蠅,被孩子們偷偷地用藏語罵她是魔鬼。後來,她讓孩子們每天早晨講小故事、朗讀美文,同學互評發音,鼓勵孩子們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朗讀比賽,讓每一個孩子有大膽發言鍛鍊的機會,孩子們的語文水平大幅度提升。馬香花用真情贏得了孩子們的心。

如今已經大學畢業的尕藏仁增一直與馬香花老師保持着緊密的聯繫,在他心裏,馬老師就是他的媽媽。“上次他出去旅遊,給我帶回一瓶香水。平時,一有空就給我打電話發信息,問我在做啥喫飯沒。”談起學生對自己的好,馬香花忍不住流淚了。

6月11日,瑪沁縣第三民族小學,課間,操場上,很多身着藏服、校服的孩子們歡快地做着“丟手絹”的遊戲,有着可愛高原紅的臉上洋溢着快樂的笑容。

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本報記者和瑪沁縣第三民族小學的學生們在一起。

才讓德吉校長介紹說,學校868名學生中藏、回等少數民族學生佔學生總數的97%。許多移民搬遷來的孩子從小就生長在單一的母語環境裏,入校前漢語對他們的影響幾乎爲零。爲了解決學生教育用語與習慣用語脫節問題,他們依據“先藏後漢、藏漢並重、以藏帶漢、藏漢俱通”的辦法來進行教學。將民族團結教育與德育教育、學科教學、課外活動、社會實踐、法制教育、民族特色相結合。他們還牽頭組建了格薩爾童聲合唱團,2016年代表果洛州參加了北京格薩爾史詩童聲合唱團藝術夏令營活動,2018年暑期參加了文化旅遊部舉辦的第九屆中國少年兒童合唱節展演活動。

瑪沁縣拉加寄宿制藏文中學的回族教師馬貴良說起學生來一臉驕傲:“我的學生藏族、漢族、蒙古族、回族都有,一個蒙古族學生祁美玉有一門課一直學不好,我想了個辦法,找了一名藏族同學和他組成互助學習組,學生幫學生,效果出奇的好,祁美玉這門課很快補了起來。”

甘德縣青珍鄉青珍村的黨支部書記普華說:“我入黨30多年了,一直就想着讓牧民們住新房過好日子,讓下一代有知識有文化,現在這些都實現了,牧民們從不想送孩子上學,到家裏孩子不上學會被人笑話,這是藏區最大的變化。現在孩子們沒有輟學的了。孩子們純潔的心像雪山一樣晶瑩,他們有知識、有文化、講團結,未來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藍色果洛

↓↓↓

牧長制 十戶長 網格化 大數據

都是爲了把服務送到牧民身邊

像天空一樣遼遠的地方

用腳步和真心來丈量和溫暖

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高原的天空,蔚藍、遼遠。

“作爲牧長,你管轄服務的區域面積有多大?”“這個冬天有數字,夏天就不好掌握了。”看着記者有些疑惑,達日縣吉邁鎮跨熱村牧長華哲補充,“夏天都在夏窩子,走得比較遠,不好說有多大。但不管牧民走到哪裏,牧長都會定期走訪,把政策和服務送到牧民身邊。”

達日縣構建了“縣、鄉、村、社、牧業片區”5級牧長制管理機制,以各行政村爲基本單位,依據所轄牧民輪牧範圍軌跡劃分了257個牧業片區,在每個輪牧片區內配置片區牧長,從草管員、林管員、寺院民管會等社會基層力量中選聘701名片區牧長,片區牧長擔任12項職責,把服務送到牧民身邊。

華哲從藏服裏掏出一個移動手持民情采集儀說:“這個儀器有錄像、對講、羣呼等功能,只要有網的地方,數據可以實時上傳。”在達日縣的綜治中心指揮部,這些數據與黨建、公安、扶貧、民政、生態、衛生、社保、教育、公共設施、河流、水域等各類信息數據實現資源共享共用,使牧區社會治理從傳統應急、靜態管理走向現代化預防、動態治理,“共建共創共享”的全民創建理念逐漸深入人心。2013年至今,全縣各類案件發生率逐年減少,矛盾糾紛發生率逐年下降。

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久治縣章達村村長介紹“十戶長”具體情況。

久治縣將全縣22個行政村以就近連片、方便工作的原則,將每個區域內牧民居住相對集中的5-10戶分爲1戶區,推選一名牧民任“十戶長”,協助村“兩委”班子做好各項村務工作。久治縣智青松多鎮黨委書記代樂華旦介紹說:我們這裏地域遼闊,鎮裏33名工作人員平均每名幹部的責任面積爲53平方公里。轄區內羣衆絕大多數爲藏族,還有回族、撒拉族、土族等。爲避免因爲路途遙遠等因素給羣衆帶來不便,我們爲牧區分配網格員,爲羣衆跑辦代辦各種證照,提供相應法律援助,爲牧民提供各種急需物資。我們地處三省交界處,因此還組建了跨區域聯合黨支部,聯合黨支部解決了不少跨區域糾紛,做到了幹部多握手、羣衆少動手。

同時,果洛州還推行州縣領導幹部聯縣、聯鄉、聯村、聯寺、聯戶“五聯”制度,全州共有7136名幹部結對13775戶牧戶,爲59個貧困村、8個後進村、13個維穩村選派了第一書記和扶貧(駐村)幹部,解決羣衆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比如果洛州人民檢察院就爭取12萬元社會幫扶資金爲對口幫扶的班瑪縣吉卡鄉貢章村建起德吉石磨炒麪加工店,駐村隊員爲產品設計品牌申請商標。同時,他們還把司法救助送到需要的人身邊。今年1月7日,果洛州人民檢察院爲兩起刑事案件的7名救助申請人發放了12萬元司法救助資金。

五聯制度、網格員、十戶長、牧長制、大數據,都是爲了把黨和政府的政策和服務送到牧民身邊。果洛州通過整合資源,打通了聯繫服務羣衆最後一公里,密切聯繫到最遠一戶人。“聯繫無縫隙、管理無盲點、服務無遺漏、安全無隱患、和諧有保障”的努力,讓責任網格真正成爲關注民情、關懷民生、爲百姓服務、對百姓負責的“百姓網格”,切實提升了牧民羣衆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羣衆逐步從被動接受管理向社會管理參與者轉變,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果洛地廣人稀、山大溝深、河流縱橫、地域特徵明顯,在這裏,像天空一樣遼遠的地方,黨員幹部用腳步和真心來丈量和溫暖。

綠色果洛

↓↓↓

全境被列入全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內

各民族羣衆發展綠色產業守護生態環境

是責任也是使命

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綠色果洛,風景如畫。

6月15日,記者們來到位於瑪多縣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瑪多,藏語意爲“黃河源頭”。據介紹,這裏從去年開始全面禁止扎陵湖-鄂陵湖和星星海保護分區旅遊活動,一年累計勸返遊客2900多人次。

據介紹,這裏目前主要是恢復和保護,之後會規劃長遠的保護性入園體驗遊。隨着這些年保護力度加大,這裏已經發現具有生態標誌意義的雪豹現身。各類野生動物多起來,人獸衝突也開始增多。去年黃河源園區就發生14起人獸衝突。目前,上級部門正在制定相關補償辦法。

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工作人員介紹當地環境保護情況。

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素有“中華水塔”“亞洲水塔”之稱。三大江河起源於同一區域,三江源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高原生物種質資源庫,其保護價值對全國乃至全球都意義重大。2016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應運而生。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甘學斌介紹,三江源國家公園總佈局是“一園三區”,分別是長江源園區、黃河源園區和瀾滄江源園區。黃河源園區所在的瑪多縣位於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腹地,是萬里黃河流經第一縣,素有“黃河之源、千湖之縣”的美稱。園區包括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扎陵湖-鄂陵湖和星星海2個保護分區,面積1.91萬平方公里,涉及黃河鄉、扎陵湖鄉、瑪查理鎮的19個行政村2687戶7411人,佔瑪多縣總面積的75%以上。

爲了徹底改變以往“各管一段”的局面,黃河源園區分別整合了森林公安、國土執法、環境執法、草原監理、漁政執法等執法機構,設立資源環境執法局。實現了轄區生態環境國土空間管制和自然資源的統一執法,解決了執法碎片化的問題。

要保護環境也要提高牧民收入,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原則,園區創新建立牧民參與共建機制。按照精準脫貧的原則,先從園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入手,設生態管護公益崗位,3042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佔全縣牧民總戶數4329戶的70.3%,戶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牧民羣衆由草原利用者轉變爲草原保護者。同時,園區還實施溼地保護、湖泊羣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歷史遺留環境綜合整治、生態體驗和環境教育等多個項目。通過系統保護,扎陵湖、鄂陵湖湖泊面積分別增大74.6平方公里和117.4平方公里,溼地面積增加104平方公里,湖泊數量由原來的4077個增加到5050個。

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隨處可見的犛牛。

位於瑪沁縣大武鎮三江源有機產業園區的果洛金草原有機犛牛肉加工有限公司,以經營犛牛肉、白藏羊肉的深加工爲主,發展理念是就是綠色生態,公司累計扶持了4個鄉7個村358戶1095名貧困戶。

位於甘德縣江千鄉政府駐地的雪山農牧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野血犛牛養殖、有機飼草種植、有機肥加工、中藏藥材、有機蔬菜種植爲一體科技循環示範園區。該企業2018爲全鄉貧困戶提供了60個就業崗位。記者們在該公司的溫室大棚採訪時,當地很多人感慨:海拔4000米的地方種出了西瓜,這可是甘德第一瓜啊!

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甘德縣,海拔4000米的地方種出的西瓜。

金草原和雪山牧業,看中的都是雪域高原上自由自在散養的犛牛、藏羊和獨特的高原草地高原氣候孕育的高原綠色產業產品,這是綠色帶來的商機和品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果洛州一大批肉牛羊養殖基地、奶牛養殖基地、飼草基地陸續建成,班瑪藏雪茶、“瑪多藏羊”“果洛蕨麻”等品牌農畜產品帶動生態農牧業向縱深發展。

圍繞“江河源”這個最大定位,果洛州近五年來累計投資66億元實施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城鄉衛生整治工程,發放近20億元生態直補資金惠及14萬牧民,投資50多億元改善貧困地區的水電路和通訊等基礎條件,有的縣無明顯夏季全年供暖,實施異地搬遷、美麗鄉村、人畜飲水、國家電網、光伏電站、通訊塔、通村公路建設,曾經“與世隔絕”的很多村子現如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果洛州實現了城鄉面貌改善、羣衆增收、生態保護多贏,確保了“一江清水向東流”。

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一路行,黃河一路相隨,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保障了一江清水向東流。

生態潛力轉化爲綠色價值,果洛州生態文化旅遊全面發展。立足“中國格薩爾文化之鄉”的獨特品牌優勢和年保玉則、黃河源頭、阿尼瑪卿雪山、瑪可河原始森林等生態資源,果洛州先後打造了2個4A級景區、15個3A級景區、2處國家級地質公園,《格薩爾文化(果洛)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正式獲批並全面啓動,班瑪紅軍溝景區被評爲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紅色旅遊和綠色發展良性互促,果洛州生態環境和牧民收入實現了良性循環。

金色果洛

↓↓↓

燦爛的民族文化

多彩的民族寶藏

像一張張亮麗的名片遞向遠方

像一條條多彩的哈達鋪向未來

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一路行來,清清的河水、五色的風幡隨處可見。

6月13日,記者在班瑪縣瞭解到,該縣正在着力打造三大扶貧產業園區。金色文化扶貧產業園以藏民俗文化元素爲基礎,彙集唐卡繪製、黑陶、木雕和銀器加工,是體現藏民俗文化的民間藝術手工藝扶貧產業園區。綠色農林扶貧產業園主要以班瑪藏雪茶產業爲龍頭,輻射帶動當地林下經濟。紅色旅遊扶貧產業園藉助班瑪獨特的紅色旅遊資源,發展生態旅遊經濟。藉助“三色”產業園,班瑪縣輻射帶動全縣6000餘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瑪多縣,宏偉壯觀的嶺·格薩爾文化博覽園。

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史詩中演唱篇幅最長的英雄史詩,果洛是格薩爾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在果洛,除了唐卡製作,在鄉村、學校等地,格薩爾文化也到處可見。

1980年成立的班瑪縣江日堂鄉格薩爾藝術團是民間藏戲藝術團,現有編導演職人員60餘人。他們將安多鍋莊、彈唱、說唱、山歌等融入到藏戲《文成公主》《松贊干布》《目拉熱巴傳》《虎獅合臂》等,還把英雄史詩《格薩爾王》之《賽馬稱王》等搬上民間演出的舞臺,每逢元旦、藏曆新年等節日巡迴演出,同時培養民間傳統文化及格薩爾文化傳承學生640餘人。

甘德縣有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的格薩爾文化藝術研究院,瑪多縣有宏偉壯觀的嶺·格薩爾文化博覽園。站在嶺·格薩爾文化博覽園最高處,可以俯瞰瑪多縣城。該博覽園以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爲主題,挖掘史詩中膾炙人口的故事情節,用格薩爾坐像、神箭、珠姆王后的銅像等展示了英雄格薩爾的生平。

除了史詩傳說,果洛州還有衆多歷史悠久的寺院,位於達日縣城西北約19公里處、總佔地面積9000畝的查朗寺,是達日縣境內規模和影響最大的寺院,也是果洛和平解放的基地,是果洛州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

在查朗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陳列的珍貴歷史資料,真實展現了在黨的領導下果洛和平解放的光輝歷史和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果洛的發展變化。

6月16日,在果洛州藏醫院,藏醫曾經用過的手術工具、醫院醫藥人員自採的各類藏藥、一冊冊裝幀精美的藏醫學古籍文獻令記者們讚歎不已。

果洛州地處青藏高原腹地、黃河源頭,具有顯著的高寒缺氧、氣溫低、光輻射強等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特點。成立於1980年的果洛州藏醫院從建院初期的帳篷醫院發展到現如今集藏醫醫療、科研、教育、文化和預防保健爲一體的綜合性二級甲等藏醫醫院,設有高原性心臟病科、藥浴科、外治科、婦兒科、肝膽科等16個科室,在藏藥研發、古籍文獻整理等方面獲得州級以上榮譽獎項近200項。他們先後研發了367種藏醫藥製劑,其中5種傳統優良方劑取得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文號,有103種製劑取得省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製劑批准文號。藏醫藏藥,是果洛州的一張亮麗名片。

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果洛州藏醫院的醫藥典籍整理保護工作令人驚歎。

班瑪也是三江源核心保護區,有青海省最大的原始森林,素有“三江源小江南”的美譽。6月13日,記者們來到了有2000多年曆史的班瑪縣燈塔鄉班前村。瑪可河畔的班前村風景如畫、藏式碉樓林立,有的已經有800年曆史了,2013年班前村被住建部評選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8年,班前村又入選“中國最美村鎮”名單。村支書尕瑪求說:“現在村裏種植的藏茶賣得不錯,很多藏家驛站也經營得不錯,這是文化帶來的效益。”

瑪多縣有“兩湖一河一碑”和三張“名片”的景觀資源優勢:“兩湖一河一碑”是指扎陵湖、鄂陵湖、黃河及黃河源牛頭紀念碑;三張“名片”是指“黃河之源”“千湖之縣”“格薩爾賽馬稱王地”。這裏有以藏族歌舞、服飾爲代表的民族風情、民間文化,以繪畫、雕刻、建築爲代表的藏傳佛教文化,以格薩爾賽馬稱王、柏海迎親爲代表的歷史文化,以莫格德哇遺址、傳說中的珠姆王妃宮殿爲代表的史前文化,這些呈多樣性、獨特性的民族文化像一張張亮麗的名片遞向遠方,像一條條多彩的哈達鋪向未來。

果洛州很多縣的名稱都有着很好的寓意。在藏語裏,久治的意思是團結,班瑪的意思是蓮花,達日的意思是水草豐美、地域遼闊,甘德的意思是吉祥安樂,這些名稱都寄託着果洛人民美好的願望。我們祝福果洛州這片土地永遠歡樂祥和,祝福果洛州的各族人民永遠扎西德勒。

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靜謐的雪山。

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安寧的生活。

記者:李霞 劉春芳

編輯:寧佳歡

校對:欽柏

聲明: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原創稿件

轉載請註明來源於《內蒙古日報》官方微信

五色果洛,盛開在4200米高原之上

請點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