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自古以來,地大物博,自許天朝上國,對周邊的少數民族是打骨子裏看不起的,那爲什麼又要學習穿胡人的衣服呢?這要先從中原人穿的衣服說起。

當時國人要頭帶幞頭,又稱爲四腳,乃是指它的四根帶子,其中兩根帶子在腦後打結垂下,另兩根翻上頭頂打結,使之順着頭形的曲線附在頭頂上,所以也叫做折上巾。唐代的制度,只有皇帝才能用硬腳,但是唐代末年地方分裂割據,開始越級使用硬腳。幞頭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共五種,只有直腳不論貴賤都使用它。

平民百姓所戴的頭巾,唐代人也稱爲四腳,其實是兩根帶子系在腦後、兩根帶子系在下巴上,用這種方式是爲了戴着勞動不會脫落,如不做事情就把它們翻到頭頂上打結,現在人不再系在下巴上,這兩條帶子就成爲虛設的了。由此可見這穿着寬衣大袖,非常不方便,所以跟胡人打仗就會處於下風。

中國的官員冠服從北齊以來全都採用少數民族的服裝式樣,像小袖口、短衣服、長皮靴,以及有蹀躞的帶子,都是少數民族的服式。小袖口便於騎馬射箭,短衣、長靴都便於走草地,少數民族人喜歡茂盛的青草,經常在裏面坐臥起居,即使是王庭也在深草叢中。如果剛下過雨,漢人走草地時衣褲都沾溼了,只有那些契丹人一點都沒有弄溼衣服。

衣帶上所掛着的蹀躞是用於佩帶刀劍、弓箭、手巾、算囊、打火石之類東西的,後來雖去掉了蹀躞卻留下了掛它的環。環是用來連接蹀躞的,就好像馬具上的鞍帶,環的上部就是現在的帶鎊,皇帝必須飾有十三塊帶銬。唐武德、貞觀年間的服飾仍是這樣,開元年間之後雖然沿襲舊俗但衣、帶都稍爲寬大了,不過帶鉤仍然鉤在帶身的孔中。宋朝的服飾有所沿裝也有所改革,禮教文化更爲繁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