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着,周恩來分析了郭沫若在革命的文化生活中最值得大家學習的三點:一是豐富的革命熱情。抗日戰爭年代,經周恩來建議,中共中央作出黨內決定,確認郭沫若爲魯迅的繼承者,爲中國革命文化界的領袖。

本文摘自:新華網,作者:張煒。

核心提示:1966年8月30日,在周恩來開列的《一份應予保護的幹部名單》中,郭沫若居宋慶齡之後,位列第二。1970年,在醞釀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單時,有人認爲郭沫若不跟林總上井岡山,而跑到日本,不能當四屆人大代表。對此,周恩來挺身而出,進行了駁斥。

1966年周總理親列保護名單 誰排名第二僅次宋慶齡

郭沫若

周恩來最欣賞的大才子是郭沫若,他對郭沫若的革命立場和文學才華作了很高的褒獎。抗日戰爭年代,經周恩來建議,中共中央作出黨內決定,確認郭沫若爲魯迅的繼承者,爲中國革命文化界的領袖。建國後,周恩來曾寫信給郭沫若索要閱讀“新的詩文著作”。

1926年5月,郭沫若在廣東大學聽了周恩來的講演,這是他第一次見到周恩來。當年6月,郭沫若在陽翰笙、李—氓的陪同下到周恩來住處,商定郭沫若參加北伐之事,從此,兩人結下了深情厚誼。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的第二天,郭沫若在李一氓住處向周恩來彙報了蔣介石直接指揮在九江、安慶搗毀黨部、工會,屠殺民衆的嚴重情況,勸說周恩來從速離開上海,並提出“上海現在不行了,我想回武漢組織力量討伐蔣介石。”周恩來立即指出“你的意見很好,儘快走吧。”

1937年12月南京陷落後,蔣介石迫於形勢,決定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下設立政治部,由陳誠任部長,周恩來和第三黨的黃琪翔任副部長,負責宣傳工作的第三廳擬由郭沫若任廳長。郭沫若開始不願意擔任三廳廳長職,他覺得“在國民黨支配下做宣傳工作,只能是替反動派賣膏藥,幫助欺騙。處在自由的地位說話,比加入了不能自主的政府機構,應該更有效力一點。一做了官,青年們是不會諒解的。”

對此,周恩來曉之以三廳工作的重要性:“有你做第三廳廳長,我纔可考慮接受他們的副部長,不然那是毫無意義的。”周恩來並要陽翰笙勸慰郭沫若,不能以清高思想對待第三廳,這是個政權組織,作用不能低估,我們不是去做官,而是到尖銳複雜的環境中去工作,既要有熱情,又要保持清醒和警惕。周恩來一邊做郭沫若的思想工作,一邊向國民黨當局辦交涉,爭取較好的工作條件。

1938年2月17日,周恩來致信郭沫若:“我已在原則上決定幹。我們希望你也能採此立場。我在這兩天將各事運用好後,再請你來就職,免使你來此重蹈難境。”在周恩來運籌下,郭沫若走馬上任,第三廳成立了。

1938年2月,胡風曾說,中國現在沒有像魯迅先生那樣一聲號召可以波動世界的大作家。然而鬥爭需要魯迅的繼承者。郭沫若在文化領域所取得的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成就以及他在北伐戰爭和抗戰初期表現出的革命和愛國精神,使他在文化界和社會上具有廣泛影響。

周恩來認爲郭沫若是一個適當的人選,向黨中央提出建議,並由中共中央在1938年夏作出黨內決定,確認郭沫若爲魯迅的繼承者,爲中國革命文化界的領袖。郭沫若通過第三廳、文化工作委員會的領導工作和他的戲劇創作、史學研究,在事實上也確立起了文化界的領袖地位。

1939年7月,郭沫若的父親郭朝沛先生病逝。周恩來送的輓聯:功在社稷,名滿寰區,當代文人稱哲嗣;我遊外邦,公歸上界,遙瞻祖國吊英靈。這副輓聯,既表達了對郭朝沛先生的沉痛悼念,又對郭沫若作了高度的評價,周恩來盛讚郭朝沛之子郭沫若“功在社稷,名滿寰區”。

1941年1月7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周恩來義憤填膺,題詩一首: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郭沫若多次向文化工作委員會的同志們朗誦這首詩,往往聲淚俱下。他揮毫作《聞新四軍事件書憤二首》:危局縱教如累卵,還須羣力共撐支。王尊且勉叱驅志,郭太難忘黨錮悲。風雨今宵添熱淚,山川何日得清時?悵望江南餘隱痛,爲誰三複豆萁詩?怒問蒼蒼果胡然?莫須有獄出連綿!傷心已見蘭成艾,讒口竟教矩化圓。已兆分崩同往日,侈言勝利在今年。誰欺只自欺天耳!那有蘧真個妍?

郭沫若和周恩來的詩都運用曹植《七步詩》關於兄弟相殘的典故,無情地鞭撻了國民黨反動派製造內戰、破壞抗日,使親者痛、仇者快的可恥行爲。

皖南事變後,重慶的政治環境日益險惡。在周恩來領導下許多進步文化人士陸續撤離重慶,郭沫若、陽翰笙等仍堅持留在重慶。

10月上旬,周恩來提議由文藝界紀念郭沫若五十壽辰和創作生活二十五週年。11月16日早晨,《新華日報》出了《紀念郭沫若先生創作二十五週年特刊》。周恩來爲特刊題寫刊頭,並寫了代論《我要說的話》:郭沫若創作生活二十五年,也就是新文化運動的二十五年。魯迅自稱是“革命軍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隊伍中人。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導師,郭沫若便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魯迅如果是將沒有路的路開闢出來的先鋒,郭沫若便是帶着大家一道前進的嚮導。魯迅先生已不在世了,他的遺範尚存,我們會愈感覺到在新文化戰線上,郭先生帶着我們一道奮鬥的親切,而且我們也永遠祝福他帶着我們奮鬥到底的。

接着,周恩來分析了郭沫若在革命的文化生活中最值得大家學習的三點:一是豐富的革命熱情。“郭先生是革命的詩人,同時,又是革命的戰士。”二是深邃的研究精神。他認爲郭先生是學術家與革命行動家兼而爲之的人。他針對當時的“清閒”,建議郭沫若“復活過去的研究生活,指導這一代青年,提倡起研究學習的精神,以充實自己,以豐富我們民族的文化,郭先生,現在是時候了。”三是勇敢的戰鬥生活。“郭先生是富於戰鬥性的,不僅在北伐抗戰兩個偉大時代,郭先生是站在戰鬥的前線、號召全國軍民,反對北洋軍閥,反對日本強盜和逆僞的;便在二十五年的文化生活中,郭先生也常常以鬥士的姿態出現的。”

11月16日下午,紀念會在中蘇文化協會舉行,參加者兩千餘人。周恩來致詞說:郭先生是無愧於五四運動當中長大的這一代的。在反對舊禮教舊社會的戰鬥中,有着他這一位旗手;在保衛祖國的戰鬥中,也有着他這一隻號角;在當前反法西斯的戰鬥中,他仍然是那樣挺身站在前面,發出對野蠻侵略者的詛咒。這些都是青年們應當學習的。當日晚上,在天官府郭沫若那狹窄的小住宅裏,周恩來高興地舉杯爲郭沫若祝壽。

在紀念郭沫若創作生活二十五週年時,郭沫若的早期劇作《棠棣之花》通過整理後搬上舞臺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新華日報》闢了《棠棣之花劇評》專頁。周恩來爲專頁題寫刊頭,並修改《從棠棣之花談到評歷史劇》和《正義的讚歌,壯麗的圖畫》兩篇文章。周恩來曾反覆閱讀《棠棣之花》劇本,多次同郭沫若談論關於劇本的修改與演出問題。

周恩來非常喜歡這個戲,他前後共看了七遍,多次對周圍的工作人員說,郭老爲什麼在劇中特別強調“士爲知己者死”這樣的主題?這絕不是封建思想,這正是他對黨感情之深的表現啊!

《棠棣之花》的成功,大大激發了郭沫若的創作熱情。1942年元旦過後的第二天晚上,郭沫若開始寫作《屈原》。周恩來知道後,特地登門看望,並一同探討劇本創作中的一些問題。周恩來說,屈原這個題材好,因爲屈原受迫害,感到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才憂憤而作《離騷》。皖南事變後,我們也受迫害。寫這個戲很有意義。在周恩來鼓勵下,郭沫若妙思泉湧,奔赴筆下,只用十天時間就把劇本寫出來了。

劇本寫出後,周恩來反覆閱讀,肯定其在政治上和藝術上都是很好的作品。他多次到劇場看排演,對劇中高潮的《雷電頌》尤其欣賞。周恩來說,屈原並沒有寫過這樣的詩詞,也不可能寫得出來,這是郭老借屈原的口說出自己心中的怨憤,也表達了蔣管區廣大人民的憤恨之情,是對國民黨壓迫人民的控訴,好得很!

爲了提高演出質量,周恩來還把兩位主要演員請到紅巖村,讓他們朗讀那段情緒熱烈、文采照人的《雷電頌》: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將一切沉睡在黑暗懷抱裏的東西,毀滅,毀滅,毀滅呀!周恩來聽了幾遍後讓演員注意臺詞的音節和藝術效果,尤其要充分理解郭老的思想感情,要正確表達。他說,這是郭老說給國民黨頑固派聽的,也是廣大人民的心聲,可以預計在劇場中,一定會引起觀衆極大的共鳴。這就是鬥爭。

周恩來喜愛讀郭沫若的詩文劇本,在他們分開時,周恩來忍不住寫信問郭沫若“除在報紙外,你有什麼新的詩文著作發表?有便,帶我一些,盼甚盼甚。”

1946年11月15日,國民黨包辦的“國大”開幕,國共和談完全破裂,周恩來及中央代表團將不得不離開南京返回延安。17日,周恩來致信郭沫若、於立羣:臨別匆匆,總以未得多談爲憾。沫兄回滬後,一切努力,收穫極大。青年黨混入混出,勱老動搖,均在意中,惟性質略有不同,故對勱老可暫持保留態度。民盟經此一番風波,陣容較穩,但問題仍多,尚望兄從旁有以鼓舞之。民主鬥爭艱難曲折,居中間者,動搖到底,我們亦爭取到底。“國大”既開,把戲正多,憲法、國府、行政院既可誘人又可騙人,揭穿之端賴各方。政協陣容已散,今後要看前線,少則半載,多則一年,必可分曉。到時如仍需和,黨派會議、聯合政府仍爲不移之方針也。弟等十九日歸去,東望滬濱,不勝依依。

這封信給郭沫若增添了鬥爭的信心和勇氣,而對周恩來,郭沫若亦是西望梅園,不勝依依,於是他立即揮毫,傾吐肺腑,成詩一首,遙寄周恩來:疾風知勁草,歲寒見後凋。根節構盤錯,梁木庶可遭。駕言期駿驥,豈畏路迢遙。臨歧何所贈,陳言當寶刀!

1966年8月30日,在周恩來開列的《一份應予保護的幹部名單》中,郭沫若居宋慶齡之後,位列第二。

1970年,在醞釀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單時,有人認爲郭沫若不跟林總上井岡山,而跑到日本,不能當四屆人大代表。對此,周恩來挺身而出,進行了駁斥。

1974年1月25日,北京舉行了有一萬八千人蔘加的所謂“批林批孔大會”,郭沫若幾次被點名批評、罰站起來。江青還誣衊郭沫若“對待秦始皇,對待孔子那種態度,和林彪一樣”。晚上週恩來派人來探望,並傳達了三點指示:第一,爲保證郭老的安全,二十四小時要安排專人在郭老身邊值班。第二,請郭老從十多平方米的小的臥室中搬到大辦公室住,理由是房子小,氧氣少,對老年人身體不利。第三,郭老在家活動的地方,要鋪上地毯或膠墊,避免滑倒跌傷。

在這前後,周恩來還親自兩次看望郭沫若,請郭老自己研究自己的著作,並表示自己也要研究郭老的著作,說只有讀了書纔有發言權,要不,就沒有發言權。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1月13日,郭沫若把悲痛和哀思熔鑄成詩:革命前驅輔弼才,巨星隱翳五洲哀。奔騰淚浪滔滔湧,弔唁人濤滾滾來。盛德在民長不沒,豐功垂世久彌恢。忠誠與日同輝耀,天不能死地難埋。

在周恩來的敬重和關懷下,郭沫若爲中國革命的新中國建設的文化事業做出了不朽的功勳。周恩來逝世後,郭沫若曾激動地說:“恩來同志是我的領導,我參加革命的最早領導人,大革命的時候是他引導我參加了共產主義者的行列;抗日戰爭時,他領導我與國民黨頑固派作鬥爭,爲黨作宣傳工作,團結廣大的知識分子。如果沒有恩來同志的領導和幫助,我不能作出什麼成績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