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下丘脑的腹侧有一卵圆形直径约1厘米的小体器官称垂体,体积虽小作用却很大。是人体内最复杂的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不但与身体骨骼和软组织的生长有关,且可影响内分泌腺的活动。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发生病变就会导致全身或某器官的异常变化。常见的脑垂体病变为垂体瘤(又称垂体腺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多发生于20~40岁的青壮年,女性多见,老年尤其小儿少见。根据美国流行病学调查,垂体腺瘤发病率是7.5-15/10万。

  近日,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神经外一科主任韩宏彦博士应用显微镜下经鼻垂体瘤切除术为一位山西的垂体瘤患者李***成功实施微创切除手术,经恢复治疗,已顺利出院。患者对疗效很满意,2018年9月11日在《感谢信》中说:“非常感谢航空总医院神经外一科韩宏彦主任及医护人员为我治好了病,韩主任医术精湛,态度和蔼,水平高超,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术后恢复很好!”

  韩主任提醒:垂体瘤病变在脑部,却累及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如头痛、视力下降,女性月经紊乱、闭经、泌乳、不孕等,男性性功能下降。由于多数垂体瘤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一般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不易发现。影像学尚不能提示有肿瘤时,垂体瘤激素已经发生改变。但在早期微腺瘤阶段可出现内分泌功能亢进征象,因此,如果发现内分泌功能异常,应尽早到医院就医检查。

  如何认识脑垂体瘤?

  据韩宏彦主任介绍,垂体瘤是发生在垂体上的肿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15%。垂体腺瘤中功能性腺瘤约占65%,临床表现为:1、分泌某种过多的激素,引起相应的功能亢进;2、肿瘤浸润、破坏、压迫垂体,导致激素分泌障碍出现功能低下;3、肿瘤压迫视神经出现视野损失、视力下降或失明等,绝大多数的垂体腺瘤都是良性肿瘤。

  脑垂体瘤有多种类型,临床上要分型治疗。脑垂体瘤按激素分泌分为有分泌功能型和无分泌功能型。有分泌功能型分为泌乳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和促肾上腺皮质腺瘤等。其中,泌乳素腺瘤最多见,女性表现为闭经、泌乳、不孕,男性会出现勃起功能障碍、乳房发育等。生长激素腺瘤,由于分泌生长激素过多,青春期前发病表现为巨人症,青春期后发病则出现肢端肥大症。促肾上腺皮质腺瘤,患者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痤疮,女性可出现长胡须等症状,有的患者还会在腹部、大腿等处出现类似妊娠纹的紫纹。

  无激素异常分泌的垂体瘤,本身不分泌激素,瘤体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压迫邻近组织(包括神经、血管、脑组织等)引起症状,如果肿瘤离视神经近,压迫视神经、视交叉,可造成视力模糊、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等,时间长了可造成视神经萎缩而失明。

  根据瘤体的大小可分为微腺瘤、大腺瘤、巨大腺瘤等,垂体肿瘤的大小与治疗预后关系密切。大约90%以上的垂体无功能瘤不需要治疗,若没有相应的垂体功能低减的情况,临床上可以长期随诊。若在随诊的过程中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肿瘤生长速度加快,压迫了周围的组织出现症状如视野缺损等,可以考虑手术治疗,95%的垂体瘤治疗效果良好。

  脑垂体瘤有哪些临床症状?

  垂体瘤的诊断主要依据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垂体激素检测以及影像学、病理学检查等做出诊断。垂体瘤可有一种或几种垂体激素分泌亢进的临床表现,还可能有因肿瘤周围的正常垂体组织受压和破坏引起不同程度的腺垂体功能减退的表现;以及肿瘤向鞍外扩展压迫邻近组织结构的表现,较典型的症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头痛。患者早期约2/3 会出头痛,疼痛主要位于眼眶后、前额部及双侧太阳穴附近,程度较轻,呈间歇性发作。由于垂体瘤起源于颅底的蝶鞍内,蝶鞍周围为密闭的骨质,只有上方覆以韧性的鞍隔,肿瘤直接刺激或生长后造成鞍内压升高引起头痛。病人往往感到突然一次剧烈头痛,此后疼痛明显减轻或缓解,如果不进行治疗,随着肿瘤的生长,疼痛还会出现。

  2、视力下降、失明。垂体瘤在蝶鞍内可以突破鞍底向下生长,并向两侧侵及颅内的重要血管和神经,但最常见的生长方式是向鞍上发展而压迫视交叉和视神经,而引起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患者往往视力下降、看不到两边,总撞门边,进一步发展会失明。

  3、内分泌功能紊乱。脑下垂体中的各种内分泌细胞可产生相应的内分泌细胞腺瘤,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在早期微腺瘤阶段即可出现内分泌功能亢进征象。随着腺瘤的长大和发展,可压迫、侵蚀垂体组织及其垂体、蝶鞍周围结构,产生内分泌功能下降症状。

  4、性功能低下。男性阳痿、性欲下降,约60%垂体瘤患者有性功能障碍。

  5、不孕不育。由于垂体分泌的高泌乳素的影响及雌激素的减少,女性患者往往表现为月经量明显减少、泌乳(非自主性泌乳),继而闭经、不孕。男性患者多表现为胡须变少、女性化、乳房发育、性功能低下、不育等。

  脑垂体瘤的治疗方法及特点

  垂体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药物治疗、放射治疗、伽马刀。由于垂体瘤对放疗的敏感性较差,放疗后约70-80%的患者出现垂体功能低减,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放疗只适用于手术残余、不能耐受手术、对药物不敏感、有共患疾病不能够接受手术或药物治疗的患者。垂体分泌型肿瘤早期90%以上的患者可以用药物控制,使肿瘤的体积缩小。

  目前手术方法有经蝶窦、开颅和伽马刀。由于垂体瘤的位置在鞍区,周围有视神经、颈内动脉、下丘脑等重要神经结构,一般瘤体长得越大,手术难度越大。瘤体直径大于3厘米与视神经粘连或视力受损的肿瘤可先行手术,手术必须达到视神经充分减压,术后再行伽玛刀治疗。

  垂体腺瘤的手术路径大体可分为经额颞开颅和经蝶窦入路两种。经额颞开颅是传统的术式,也就是要打开头颅骨做手术。近20多年来,由于经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普及,开颅术式用得越来越少。经蝶窦入路的微创手术不需要开颅,仅在鼻子深部黏膜做个2厘米的小切口,在显微镜下将肿瘤切除,术后看不到疤痕。

  显微镜下经鼻垂体瘤切除术在手术操作中视野可达到全景化,无死角,在经蝶手术切除侵袭性垂体腺瘤(IPA)或垂体大腺瘤上更具有优势,适应范围大、创伤小、效果理想、安全度高,临床应用较普遍。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应用显微镜下经鼻切除术治疗脑垂体瘤,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和瘤体类型,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尽量保全患者的垂体功能,使升高的分泌激素降至正常范围,使降低的垂体激素达到年龄相匹配的正常范围,术后每3-6个月定期复查垂体前叶功能,必要时复查鞍区MRI,监控肿瘤变化,终身随诊,避免肿瘤的复发,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寿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