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金信基金專戶風險暴露追蹤:“槓桿+民企債”誘發回購違約)

中小非銀機構的同業風險,如今似乎在金信基金上再次上演。

6月26日,經濟觀察網獨家報道了金信基金旗下某專戶產品觸發了同業回購違約,導致產品爆倉的事件,引發了業內外的關注。

而6月27日,金信基金在官網上發佈了一則說明,稱報道與事實嚴重不符,“所管理的公募以及專戶產品均運行正常”。

不過,據記者進一步瞭解,金信基金旗下某專戶產品因高槓杆持有信用債觸發了同業回購違約,導致產品爆倉。金信基金還緊急要求公司相關人員等對上述情況採取靜默處理。

金信否認

就在經濟觀察網披露金信基金專戶風險的當日,一位自稱是金信基金“督查員”工作人員致電記者,否認上述事實,還質疑記者的動機。

“這個事情完全是不存在的。”該人士矢口否認。而記者就該人士的姓名在基金業協會網站查詢,並未查到該人士的從業資格。

次日,金信基金有關負責人向記者確認,該人士的確是公司分管風控的工作人員,但其深夜致電行爲系其個人行爲,截至記者告知時其並不知情。

此後,上述自稱督查員的人士又通過微信向記者表示,其隸屬於公司合規部門,關於基金從業資格一事,由於剛剛入職正在向協會申報辦理。

金信基金也隨後在其官網發佈《關於輿論不實新聞的說明》,稱該新聞報道與事實嚴重不符。

“該新聞報道與事實嚴重不符。截至目前,我司所管理的公募以及專戶產品均運作正常,未發生新聞報道中的風險事件。”金信基金公告如此評價該報道,“因‘不明身份相關人士’毫無事實根據,向媒體私下爆料,編造內容、誹謗公司,給公司聲譽帶來影響,公司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而就在經濟觀察網披露上述專戶違約情況後,金信基金已通知旗下基金經理,要求其對此事做出靜默處理。

回購違約

不過,據記者從多位接近金信基金人士處確認,金信基金旗下某專戶產品確實因高槓杆持有信用債觸發了同業回購違約,導致產品爆倉。

“這個產品出現問題其實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公司一直在想辦法自救。”一位接近金信基金人士透露,“非銀確實資金鍊一直比較緊張,如果倉位裏都是資質相對較差的民企信用債,是無法質押回購,這也是目前市場存在的問題。”

事實上,受某城商行接管事件影響,非銀機構的流動性壓力也在不斷上升,雖然日前監管層形成了“國有大行輸血+頭部券商發債”提供流動性支持的紓解方案,但一些持有低質量債券的高槓杆產品戶風險仍然難解。

知情人士稱,上述專戶所持有債券中一隻民企債出現風險有關,該債券的民企發行人目前面臨較大的流動性壓力。

爲應對上述風險,金信基金內部已有較多討論。6月26日金信基金內部要求基金經理們爲該專戶產品“籌資”來提供流動性支持,引發部分基金經理不滿。

有業內人士認爲,金信基金專戶的回購違約或與其產品的高槓杆運作有關。

“如果是一隻非AAA級信用債,確實很難進行質押回購,管理人可能又不願意像某些公募一樣開展資產打折處置,因爲會帶來虧損或處置不掉,所以纔會採用動員基金經理籌錢這種方法來應對危機。”北京一家中型公募機構專戶投資經理指出。

“這件事情金信基金之所以不會對外承認,因爲目前風險暴露所產生的虧損比較大,公司沒那麼多資本金可供覆蓋的,找基金經理籌錢是下策,但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上述接近金信基金人士表示。

“公募專戶風險不斷出風險暴露的一個問題是,本身公募機構是輕資產機構,但是在同業交易中,過高的槓桿容易滋生隱性負債,而這種槓桿交易背後,負債由產品戶承擔還是由管理人承擔,目前仍然存在爭議,如果打破剛性兌付,應當只通過處置產品中的資產來獲取流動性,靠基金經理‘籌錢’是不合適的。”北京一家公募機構專戶投資經理指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