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offer 大咖說」欄目每期會邀請一位在技術圈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咖,給大家分享自己的職場經驗、成長故事,或對技術圈熱議話題的觀點和看法。

一線工程師→技術經理→技術 VP→CTO,是不少技術從業者爲自己規劃的理想職業路徑。然而,CTO 在公司中到底承擔着怎樣的角色?從一線工程師一步步進階到 CTO 之前,又有哪些關鍵的職業技能和工具需要掌握?光憑站在起點的空想,很難支撐你順利走向職業規劃的終點,此時過來人的親身經驗就尤其重要。

本期的 100offer 大咖說,我們精選了自如 CTO 王迪的分享實錄。從他個人的 15 年職場路,到 CTO 的角色定位、所需技能,以及他在自如上任後的實踐經驗,王迪都做了精彩的闡釋。

本文由悅思悅讀(id:yuesiyuedu)授權轉載,整理自王迪在 8 月 2 日衆智匯社羣的分享。

大咖簡介:王迪,現任自如 CTO,曾任領英(LinkedIn)副總裁、赤兔技術創始人、FreeWheel 高級副總裁及中國區總經理。清華大學計算機碩士,持續創業者,天文發燒友,長跑達人。

從小白到 CTO 的 15 年職場路

1、學生時代的第一份工作,親歷精益創業

我本科和研究生在清華讀計算機專業讀了七年。2003 年,我正好遇到了幾個在學校邊開公司做網絡安全的師兄,就去他們的公司兼職做軟件研發。

從兼職到畢業後正式入職,一不小心就在這裏工作了四年。我逐漸從基層的程序員,寫安全產品服務器、客戶端代碼,做企業集成,到慢慢開始帶團隊。

公司發展也不錯, 雖然也就是二三十人的一個軟件開發團隊,但我一路做下來,算是裏頭資歷最深的技術負責人,期間也經歷了售前售後各個方面的鍛鍊。

那時我也不懂「精益創業」和「敏捷開發」,但卻在事實上經歷了整個過程——從0到1,完整走過從mvp到實驗室到最終產品的每一步;再把它銷售出去,從1個客戶到10個、100個客戶,迭代地驗證產品的市場價值。

2、初次試水互聯網,從一線員工到總經理

2007年,我感受到自己在這家小公司能積累的東西已經到了一定程度,希望有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創業中我踩了很多坑,也想學學正規的公司到底是如何運作的。

於是,我給自己立了兩個短期職業目標:去互聯網公司,互聯網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去一家硅谷公司,畢竟那裏是科技公司的發源地。

在這樣的樸素理念下,我就進入了第二家公司:FreeWheel。

FreeWheel 在2007年纔剛成立,三位創始人都是DoubleClick的前高管——這是一家當年被Google收購的、美國領先的互聯網廣告公司。這個公司很神奇的一點在於,它從最初起,所有的研發崗就base在北京,我老闆就是從美國回國來建立研發中心的,我是FreeWheel在北京招的第一個人。

接下來,我在FreeWheel又一口氣待了七年半。這場7年半的長跑裏,我確實學到了很多:我觀察到了創始人前輩們是怎麼做事情,怎麼思考商業,怎麼設計產品的。美國公司真的是在創業之初規模還很小的時候,就抱有改變行業、改變世界的雄心壯志。

我和團隊一起設計產品、招聘團隊、做編碼、做開發……剛加入公司時我是技術經理,一步步做到了整個公司主管技術的SVP兼中國區總經理,基本上也做到頭了。

這時,新的機會正好又來敲門了。

3、在Linkedin,打造本土職場社交平臺

2015年初LinkedIn入華不到一年時間,中國區總經理Derek Shen找到我,提出了他的想法:用全新的架構、團隊和產品策略做本土創業的新產品,打破跨國公司在華髮展的魔咒。

爲此,他希望找一個既有海外公司經驗(畢竟要跟美國人打交道),還具備創業激情和經驗的人。正好我的經歷符合他的標準,就這麼加入了領英中國。

我加入領英中國時,公司在國內還沒有任何產品、技術研發的團隊,產品的基礎架構和設計也全都沒有。在五個月內,我們又是從0到1地招聘團隊、設計產品、搭建基礎設施,開發測試到最後上線,最後做出了一款本土職場社交產品:赤兔。

在LinkedIn的這3年,我收穫了:

◦ 第一次嘗試toC產品。

◦ 研發的是針對本土用戶的產品。這是我當時職業規劃裏非常確定的一步,希望做跟本土市場相關的事。

4、加盟獨角獸,成爲CTO

2018年初,本圖民營企業自如宣佈完成了40億人民幣的A輪融資,全面發力產品技術研發,並開始尋找一位CTO。

經人推薦,我有機會和CEO熊林做了深入交流,在理念、願景高度一致的情況下,最終決定加盟自如。因此今年5月,我終於回到了本土民營企業。

  CTO 到底要做些啥?

  聊聊 CTO 的角色定位  

我們來看看企業中的 CTO 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給有志於此的同學一些啓示:

1、產品技術專家

首先CTO得在某些領域(最好不止一個)有特長。既然已經到了CTO這個位置,遇到的問題往往不止一類,對要處理的問題要有基本的判斷能力。

2、研發戰略的決策者

或者叫決策發起者。開始可以帶領大家一起brain storming,但是最後要CTO做決定。這一點在創業型公司尤爲重要。

當年我做赤兔的時候,最難的事情不是在那五個月裏面加了多少班,封閉開發,或者帶團隊。最難的是,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做決策。

很多時候我面臨的情況是,幾種選擇都不能保證正確,但是時間有限,大家等不了。這種時刻CTO就必須決定,產品向哪個方向發展,把資源投向哪裏。

而決策的依據,有些是需要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思考獲得的,另一些則需要通過讀書、和人交流去積累。

3、研發團隊的 leader

任何項目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團隊面臨壓力,產品出現波動的時候,需要有leader帶領團隊往前走。這件事會佔據CTO日常工作的很大部分。

比如,我多年來都堅持和向下兩級的下屬保持定期的one-one(一對一面談),一般是45分鐘到一個小時,至少每個月一次。

4、公司產品技術的代言人

作爲CTO,當別人問到公司有關產品的技術問題時,不管了解到什麼程度,都得去講。無論對內對外都是如此,可能對內的溝通更重要。因爲一般技術團隊相對偏後臺,很多業務、營銷團隊都在面對用戶,CTO需要用產品和技術的知識去賦能他們,幫助他們拓展市場。

      CTO的使命     

現在來說說CTO的使命。

1、開發好的產品

每個人對「好的產品」的定義可能都不同。我認爲,好產品首先要有價值,無論它的目標用戶是內部員工還是外部客戶。

當然任何產品都不是第一天就能“好”的,都需要細細打磨,所以CTO在產品日常開發方面要投入較多精力,參加產品的討論。

2、推進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作爲技術企業,我們都希望自己的產品和技術能夠與時俱進。這就要緊跟新技術並應用到產品、項目中去,這是需要CTO來推動的。

其中的挑戰是,如何把握新技術的成熟度、風險以及應用之後可能獲取的收益。這裏舉個我的親身經歷。

2007年下半年我在FreeWheel,我們開發第一版數據後臺時,就用到了剛剛發佈的Hadoop 0.1版。

當時Hadoop剛從雅虎開源社區分離出來,還很不穩定,但是我們還是大膽採用了這個框架,基於它開發了第一版的mapreduce ETL系統。

後來過了大概一年半,我們用自研的C++ mapreduce系統替換了Hadoop,主要是因爲我們的業務發展到了一定規模後對性能的要求提升了,而當時Hadoop的性能不夠好。

技術採用中經常會有這種現象,架構要因時而用,因時而適應。

有意思的是,我離開FreeWheel兩年後,我原來的團隊又着手用新的Hadoop系統替換了自己研發的C++版本。

技術變遷的過程,就是不斷地擁抱變化,拋棄和接受的過程。

3、吸引和培養優秀的人才

怎麼把各種各樣的人用好,如何吸引大家優勢互補,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可以在這方面去做一些思考和練習。

有本書叫《現在發現你的優勢》,英文叫《Strengths Finder》,裏面有個測試可以測每個人最大的5個優勢(西方講究要用人所長,而不是補他的短處)。

這些年我在公司裏,都會讓直接彙報給我的同學去測他們各自的優勢,這也是一個有意思的一對一討論話題。

有一種特殊的人才,可能有某一個專長非常厲害,但是 ta 也有非常明顯的缺陷。這樣的人才你敢不敢用,能不能用好?曾經有句話講「偏執狂才能生存」。我經歷的團隊裏都有這類人才。

4、打造高效的組織,營造研發文化

每個企業都在講「企業文化」,但真正讓人感覺有文化特色的企業並不多。很多企業要不就是散養,要不就是管得太嚴。

團隊的文化和組織的效率之間有一定的聯繫。打造一個什麼樣文化的研發團隊,是CTO要思考的。

我個人的體會是:研發團隊需要建立相對獨立的文化,可以和公司其他團隊稍有區別,但是大方向上還是要一致的。不能太特殊,但是又要有一定的特殊。

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上來說,要讓員工高效工作,首先要解決意願的問題,其次是能力的問題。以我所在的團隊爲例,不論是之前的外企還是現在的自如,我們都在廣泛使用OKR(Object Key Results)績效管理工具。

每個季度,團隊的每個成員都需要設定清晰的目標,當然這個目標Leader一定要跟員工本人商量。

目標的設定至關重要,直接關係到意願和方向的問題。

目標管好了,後期再輔以激勵,或者管控的措施,最後做績效評估的時候纔有據可循,大家纔會覺得公平。所以我們會花相當多的時間去討論目標。

在OKR的制定當中要運用SMART原則:要具體(Specific)、定量可衡量(Measurable);是夠一夠能夠得着的(Attainable),不能太高,也不能太容易達到;是相關的(Relevant),跟個人和公司目標相關,最後要有時間限制(Time-bound)。

5、發動團隊破解難題

每個企業都會遇到急難險重的問題,這時候CTO作爲技術團隊的leader,要第一時間帶領團隊去解決。

這裏分享一個例子,是在我的第一份工作——網絡安全創業公司的時候發生的。

因爲當時開發的安全產品是涉及到保密系統和單位使用的,對質量的要求非常高,而且當時軟件安裝的環境是不能連接公共互聯網的。當出現問題後,只能通過電話和客戶聯絡,客戶用自然語言去描述出了什麼問題,連截圖都沒有。所以破解這類技術支持難題還是挺難的。有些可以遠程電話解決,有些可能要去現場,有些可能要想辦法重現環境。我有很多次都是帶着團隊一起衝過去解決這類問題。這其實是團隊成員所希望看到的。

      CTO的技能包     

我們再來看看作爲CTO需要的技能:

1、技術的寬度和深度

CTO應該是「T字型」人才。技術寬度上,前端、後端、數據庫、移動端的各種問題多少要聽說過;深度則是需要在某些(最好不止一個)領域有比較權威的知識,在團隊裏應該是技術最好或者經驗最豐富的。

比如我,我感覺我有兩點吸引了自如CEO:

一,我做過媒體廣告管理,本質是一個ERP系統。雖然當時管理的是數字資產,但和自如管理實體資產的ERP在本質上還挺像的,也就是說這種複雜的to B商業流程我是有深度經驗的。

二,我做過to C的移動端產品、社交平臺。這又和自如現在to C的客戶端,以及在嘗試中的社區產品不謀而合。

2、從0到1的產品經驗

成爲技術團隊領導者之後,我特別感謝第一份工作——那個非常小的民營創業公司——它使我在職業生涯剛開始的時候就有機會親手操刀從0到1做一個產品。這和中間去接一個項目,做迭代式更新的挑戰是不一樣的。

從長期職業發展來看,我非常推薦大家至少有一次這樣的產品經驗,它帶給你的收穫和做從10到100會非常不同。

3、解決複雜問題的經驗

讀研的時候學過一門課叫「最優化算法」,那個時候就給我建立起這樣的概念:世界是複雜的,有時候要做出局部犧牲,放棄局部最優解,纔有可能找到全局最優解。還有的時候,全局最優解你可能永遠都找不到。

這和我們的人生,包括創業有些相似之處。複雜系統的經驗帶來的好處是:如果有機會挑答覆雜系統,之後你看問題的視角、解決問題的經驗會提高一個檔次——這也是大型科技公司看重的地方。如果從來沒有解決過複雜的問題,在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

4、理解業務

做技術的人大部分是學工科的,缺少人文社會、商業等方面的科班訓練。

我也是學工科的,但是現在越來越感覺到人文、商業知識的重要。世界變化這麼快,光靠努力是不夠的,很多時候要做選擇。而選擇其實是基於對商業模式的理解和思考的。既要看得遠又要腳踏實地,腳下帶泥。

5、管理能力和領導力

管理沒有對和錯,只有適合或不適合。

這種能力是要慢慢修煉的。經歷了這些年的經驗,我有一個簡單的總結:管理一定是可學的,同時就像德魯克講的,管理的核心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唯一衡量它結果的就是績效。

6、對研發流程和工具的掌握

現在除了特別小型的公司,大家都會用敏捷開發方法,用這樣那樣的流程框架管理項目,推進研發。工具化、流程化的普及水平已經非常高了。

這和十年前的IT互聯網行業、軟件行業的現狀很不一樣。作爲團隊領導者,一定要知道這些。

7、創新思維和方法論

現在越來越多技術的基本開發門檻降低了,包括 AI 未來可能都會平臺化。但是有些東西很難被替代,會形成競爭壁壘,創新思維就是其中之一。

創新是有方法(套路)的,也可以叫做工具箱。

創新思維和方法,比較有名的就是克里斯坦森寫的幾本書:《創新者的窘境》、《創新者的解答》,裏面對創業包括創新有些系統的描述。

《精益創業》、《創業維艱》等書裏面也都提到了許多創新企業探索的方法。

原來迅雷的創始人程浩最近在36氪和混沌大學上分享他的創業創新的方法論,大家也可以找來看一看。

8、職場人脈

隨着社交網絡的發展,職場人脈在未來會越來越重要。這方面的工具和平臺都是現成的,微信、領英、脈脈之類,都可以去用。

但是工具只是工具,我們需要把握職場人脈建立的核心:職場社交是一種價值型社交,大家需要提供互相價值。畢竟都是陌生人,你到底能幫助別人做什麼?

所以在拓展職場人脈的時候,你先要思索「我能帶給對方的價值是什麼」,然後再來開啓對話。

工程師的個人成長

在此分享一些我的工程師生涯中的經驗和體會:

1、從工程師到管理者的角色轉變

很多工程師從技術專家變成技術團隊領導者的時候,都會遇到一個問題:突然不知道該幹什麼了。

TA感到驚慌失措:「我原來把自己的事做好就行了,現在突然有了10個20個人要管,都不知道每天時間該怎麼分配」。

這種惶恐和彷徨我也經歷過,現在回頭想想,其實也是有套路的。

管理學家亨利·明茨伯格有一本經典著作《管理工作的本質》中講過的管理者角色理論——管理者兼顧三個方面的十種角色(見下圖),只要安排好自己在這十件事情上該花的精力就好。

把該做的事情有計劃地管理起來,就不會覺得慌,然後用 OKR 去考覈,就會看到實際效果。

很多人因爲沒有經過這種訓練,只好本色出演——自己覺得該幹什麼就幹什麼,結果還是幹以前當工程師的那些事兒。

成爲好的領導者,是要從本色出演變成專業出演,明確自己作爲管理者的職責,清楚組織出現了什麼問題,並知道這時候需要自己扮演什麼角色。逐漸訓練自己往職業化方向去發展。

可以從一些小事做起,最簡單的:學會組織會議,什麼是有效的會議;學會寫郵件,什麼是好的電子郵件,如何有效地去撰寫等等。

這方面網上都有很多總結,還有書籍專門講解,大家可以去看。

2、日程的管理

要成爲優秀人才,就要保持一個好的工作習慣,用日曆管理時間。

我現在時間管理以半小時爲單位,把每一項工作管到半小時的時間粒度,可以比較有效地利用時間。

3、社交媒體禮儀

社交媒體禮儀其實也是職業化的一個體現,雖然很多人還沒意識到這一點。

比如說用微信和別人發消息,我找比較忙的人幫我的時候,會用簡短的文字,一句話告訴TA,我想求他做的事情。而不會先寒暄一番,發個「hi」,「在嘛」之類的。

人家正在忙的時候,可能很窘迫,TA 想知道你到底要問什麼,這就是社交媒體禮儀。

4、尊重不同

不同,又稱多樣性(Diversity)。事實有真假,觀點無對錯。美國尤其是硅谷的公司特別強調這一點。慢慢地,越來越多 90 後,95 後的小朋友加入團隊,真的不能再用過去傳統的方式來管理。尊重不同其實也是一種職業化的體現。

5、重視細節

有些小失誤在工作中一定要避免,比如失信、遲到、打擾等等。把小節做好,對於職業發展也是很有用處的。

      Q&A       

Q1:同事之間起衝突了怎麼辦?想要用公事公辦的原則來處理,有什麼樣的建議?

A1:沒有團隊會一直沒有衝突,要是真的總是一團和氣,反而有問題。

任何團隊成員之間都可能有衝突。作爲領導者,需要去了解他們起衝突的原因是什麼,大家各自的訴求是什麼?

坦率來說,技術團隊、研發團隊關係整體是比較簡單的,大多數衝突的原因也是大家要做事情。

要特別注意尊重不同,「事實有真假,觀點無對錯」!

比如常見的產品、技術、測試和運營這四個角色之間有衝突,如果出了問題,產品可能說是運營的錯,運營可能說開發不給力,開發講測試沒測出來,大家就會有這樣的系列反饋,挺常見的。

說到根本上,還是我們國內團隊在職業化方面需要提升。

作爲Leader,第一時間先把衝突雙方分開,瞭解他們各自的緣由,再耐心地做針對性輔導。

至於說公事公辦,大家在企業里正常合作都是公事公辦,爲什麼還要做團隊建設呢?

團隊建設第一要解決的是意願問題:讓大家達到互相信任,有一定依賴的關係,纔可能合作得好。

這一點可能對中國員工更重要一些。我們在職業化方面還不成熟,對於很多國內員工而言,團隊和工作、生活有的時候是融爲一體的。在這種情況下,關係就變得特別重要。

我會非常鼓勵團隊成員之間在工作之外建立一些非正式的(但是正常的)關係,去鼓勵大家進行非正式的交流。先有了信任,然後很多問題在非正式渠道就可以解決掉,而無需正式渠道了。

不過要注意建立非工作關係的時候不要抱有太功利的思想。

Q2:IT技術人應該如何拓展其他領域的人脈?

A2:人脈的拓展確實是我們很多剛工作的同學,或者說工科出來的同學容易忽視的。我自己在職業生涯早期也是如此。

我的建議是:人脈拓展是需要做計劃的,要給自己制定專門的人脈拓展OKR。

比如,最簡單的就是從不要一個人喫午餐開始。有一本書專門寫過,從喫午飯開始,找一些跨部門的同事強制自己去認識,這同時也是人際交往的一種練習。

這裏說一下線下聚會的問題,很多人會希望通過線下的聚會,特別是一些行業會議進行職場社交。

我自己從行業會議中的收穫比較小。參加會議往往就是去聽內容,大家聽完內容也就散了,會場很亂很嘈雜,如果你去找那個演講者,很可能TA記不住你是誰。

如果能有些小的線下沙龍,和相似的人交流,其實蠻好。

職場人脈拓展是基於價值的,和你那個段位水平接近的人,略高一點的人去交流,大家會比較有共鳴。跨級太大,會比較困難。

另外還可以去參加一些非功利性的活動,比如說社區、鄰居、公益組織或者行業協會的活動,也有助於拓展人脈。

Q3:你與員工一對一都聊些什麼?

A3: 員工每個月有權跟我預約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至於這個時間聊什麼,由TA選擇。

可能第一次開啓話題比較困難,很多員工不知道該跟Leader,甚至Leader的Leader去講什麼,我就會啓發做些破冰的嘗試。

一般是從自己的成長經歷出發,嘗試去理解這個員工現階段主要的心理變化和遇到問題是什麼,由此切入。

大家聊得最多的,無外乎就是與自己的職業發展相關的問題和困惑。比如,初級工程師不知道應該從何發力;中級工程師則是到了一定程度怎麼去提高;高級工程師會嘗試問要不要轉管理,或者要不要做點新的事情……不同階段有一些典型的問題。

但是我會盡量的避免聊具體工作,不想把一對一變成check員工進度。

一對一是一個特別好的建立關係、穩定團隊的工具。至少要認真對待這件事情。

有的時候員工可能不願意把心裏話講出來,這個時候其實就是考驗領導者是否值得信任了。這個信任又不是勉強靠職級去建立的,可能要通過一些非正式關係去建立。

還有,很多員工對公司的發展方向和戰略方向存疑。會想了解一些公開場合不方便問的問題,一對一正是溝通的好機會。

另外,有的員工工作不開心,卡殼了想找人傾訴。TA可能覺得不方便跟同事和直屬上級去講,對跨級的領導更好一些。這時候就要注意信息保密,不要泄露他人的私密信息。

初級經理進行一對一活動可能經驗不足。這時候,如果公司有稱職的HRBP,可以從專業角度進行輔導會很好。也可以和自己的leader溝通,甚至向公司總經理直接請教。

這也是初級管理者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好機會。

Q4:如何處理好空降到一個團隊去的問題?

A4:關鍵在於換位,把自己置身到團隊中,從成員的角度去思考

如果你是團隊成員,有一天空降了一個leader,你會有什麼樣疑問和困惑?你期待這個leader做些什麼來回應這樣的疑問和困惑?換過位來想一想,你就知道你可能要去做些什麼事。

其實,最重要的是建立信任。先要讓大家知道你是誰,從哪裏來,打算到哪裏去?以及,爲什麼你值得大家信任?

舉個例子,我到自如來的前兩個月做了這幾件事:

第一件,第一個月我的主要工作是和我的直屬下級和下級的下級做一對一,談了大概有二三十人次。去了解他們每個人,瞭解這家公司的歷史。

第二件,我讓主要團隊的產品負責人給我介紹公司的產品。每個人拿着電腦過來給我演示TA的系統,TA的產品。我希望儘快瞭解公司的產品和業務。

第三件,我約了公司裏面的其他兄弟部門(業務部門、人力資源、品質控制等非研發線)的leader,和他們一對一,去了解他們對我的期望,並請教公司和團隊的來龍去脈。

這其實是一種社交方式,可以很快地和大家拉近距離,熟悉起來。

瞭解了公司情況之後,我又幹了三件事情:

第一,給我的團隊寫郵件,通過一封郵件系統地介紹自己是誰,自己爲什麼到這裏來,有什麼樣的理念。以及來了以後瞭解到了什麼情況,看到了哪些問題。

很多人收到郵件很驚訝,說之前團隊裏是很少會發這種集體郵件的。其實,郵件寫作也是職業化的一種體現。

我當時列了自己發現的公司的三個特點、三個機會、三個問題分別是什麼,還有我在近期計劃的舉措。

第二,我建立了整個研發團隊月例會制度。

以前都是各團隊自己開小會,彼此之間不知道對方做什麼。我來了以後,第一次就召開了整個互聯網團隊大月會,而且我做了一些精心的設計,讓大家很有期待。

我在全月會上介紹自己,也講理念,還會邀請一些小團隊的leader上來,形成一個集體領導的感覺。

第三,我會給團隊發紅包作爲及時的激勵和鼓勵。遇到團隊成員有做的好的事情,或者覺得需要鼓舞的時候,我會自己掏錢發紅包。這也是一個小技巧,僅供大家參考。

這些舉措讓大家覺得:「他來了以後是真的有變化」。

現在我到任快三個月了,在這段時間裏,我制定出了第一版自如互聯網產品技術研發的中長期規劃路線圖。

因爲我知道大家期望看到一個願景,例如國家的五年計劃,十三五也好,或者XX科技計劃,都是告知我們未來的大方向在哪兒。

我花不少時間思考這個問題,最後嘗試用一張圖去理清自己的思路。也是告訴大家,我做事的方法論是什麼,我們的機遇在哪裏,爲了達到目標需要投入哪些資源,採用什麼技術,可能開發出什麼樣的產品,等等。

The End

更多職場乾貨與技術大咖分享,敬請鎖定 100offer 公衆號。

//頭圖 by Brooke Lark on Unsplash

100offer 是誰 ?

100offer 嚴格篩選來自世界各地的優質公司,打造了一個優秀人才和公司的平臺,致力於幫最好的人才發現更好的工作機會。使用 100offer.com ,互聯網人可在一週內收到來自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深圳、新加坡等數千家優質企業的工作機會。

獲得了職場技能包,就來 100offer 升級打怪找工作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