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嘗糞憂心、爲母埋兒…北京一孝悌園石雕引爭議,網友:都9012年了…

“嘗糞憂心”

“爲母埋兒”

“恣蚊飽血”

……

近日,北京朝陽高碑店村 “孝悌園”內

一組 “二十四孝”主題石雕引發爭議。

網友疑惑:宣揚這樣的孝道真的好嗎?

北京高碑店村嚇人“二十四孝”雕塑引爭議

近日,有網友爆料稱,在朝陽區高碑店村的“孝悌園”內的一組“二十四孝”主題石雕很嚇人,像“嘗糞憂心”“爲母埋兒”“恣蚊飽血”……網友表示,這些雖然是元代郭居敬所著《二十四孝》中非常有名的故事,但是,當下再去宣揚好像不妥吧。

北青報記者實地探訪時看到,沿着通惠河邊一路往西,第一個石雕是一位古人抱着一個糞桶,臉上露出一副複雜的表情。旁邊的解說牌刻着四個字:嘗糞憂心。

據瞭解,“嘗糞憂心”講的是南齊高士庾黔婁,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然覺得心驚流汗,預感到家中有事,於是立馬辭官返鄉。回到家中,得知父親已經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他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他的內心十分憂慮,夜裏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去世,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爲母埋兒”講的是東漢時的郭巨家貧,爲了節省下口糧供養母親,便要將三歲的兒子活埋。結果在挖坑的時候,郭巨挖到了一罐金子,從此一家人不再爲口糧的問題發愁,郭巨本人也因爲孝順名滿天下……而在 “爲母埋兒”的雕塑中,郭巨手裏拿着鋤頭,腳下是一個襁褓中的嬰兒。

記者注意到,每座石刻下方都用紅筆書寫着:爲了教育村民“以孝爲天”,特製24孝以教後人。

對此,有網友表示,出發點是好的,但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爲了孝敬父母活埋兒子,只爲了減少口糧,這也叫孝道?”還有人表示,時代不同了,這些內容對現代人來說已經沒有太大指導意義了,甚至已經失去了參照的價值。“二十四孝”裏面有的故事能模仿,有的一看就是編的,根本站不住腳。

回應:借用孝道寓意,不要求模仿行爲

高碑店村村史博物館館長邢桂芬告訴記者,“孝悌園”早在2011年8月就建成了,設立二十四孝石雕的初衷就是教育大家怎麼孝敬老人,只是借用故事中的寓意,並不是要求大家去模仿這種行爲。

她還強調,二十四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孝悌園的石雕沒有對內容做任何改編和篡改,就是想借助這種寓意和形式來傳承傳統文化教育。

對於網友反映的“嚇人”,她認爲這要看怎麼理解,隨着時代變遷和發展,二十四孝也確實存在不符合現代認知的一些情況,可能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對過去的這種孝道文化無法理解和接受。

“直接將這些內容改掉也不現實,但我們也正在研究如何更好地弘揚傳統文化。”邢桂芬表示。此外,她還表示,二十四孝”雕塑西側也有宣傳有關現代孝道的雕塑,兩者形成一種對比。

  專家:大背景不同了,不應簡單照搬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古代講這孝沒有方向性,既包括下輩對上輩,也包括上輩對下輩。二十四孝的故事都是在三綱五常的這個背景下去演繹的,所以不能簡單地照搬。

我們現在提倡父子間的民主平等關係,後一輩也需要對上一輩去孝,但是內涵和行爲表現與古代完全不一樣。

針對北京高碑店有24孝石雕,儲朝暉認爲,弘揚孝文化需要每個人增強自己的道德判斷能力,根據自己的判斷來決定,沒法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因爲它並不適合每一個人具體的對象和場景。

北京民俗學會會長高巍也告訴記者,關於二十四孝的宣傳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照搬的情況。宣揚孝道文化有必要,但是在對汲取傳統文化的積極意義時應做區分,對於過時的應該做一些甄別、提煉和昇華,有的則可能就需要淡化。

針對北京高碑店二十四孝石雕,高巍表示它設立的初衷可以理解,但理解和贊同是兩碼事,“哪些是需要弘揚的哪些是需要摒棄的,在現實操作中可能確實缺乏甄別能力。”

  網友評論

貓小院:我看着不是石雕,有點像沙雕。

天天晴朗Sodagreen: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別啥都拿出來說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地獄小謎:都不知有愚孝嘛。

當舔狗的日子一定很累吧:我這邊這條路上也有這個24孝,看看內容挺有意思的,就當看看就完事了 沒必要放在心上。

mini_miiko堂:賣身葬父就很有問題。

關於這件事,你怎麼看?

相關報道也可以在這裏閱讀:

二十四孝爲母埋兒雕像引爭議 專家:時代不同 不建議照搬

文並攝|北青報記者 宋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