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發現

成都市青羊區正府街下

藏着一個

明代郡王慶符王府

正府街遺址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正府街與順城大街交叉路口西南角。2018年7月,成都考古研究院對該地點進行了文物勘探發掘,目前發掘工作已接近尾聲。6月26日上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發佈正府街遺址考古成果。

發現一

明代郡王慶符王府遺址

發掘工地現場

正府街遺址明代建築規模較大,實用性建築構件極多,青色琉璃瓦佔比較高,根據明代天啓成都府志圖標識,其地理位置在明蜀王府北部蕭牆外,推測應爲明代郡王慶符王府。

明代建築遺蹟主要分佈於發掘區北部及南部,以南北兩座建築基址爲代表,反映出該建築羣至少存在東西兩組院落,佈局規整,皆爲正南北向。

南側建築基址還保留着部分地磚、排水溝及房屋墊土,地磚由大塊方形紅砂石砌築;

北側建築基址四周有卵石拼砌的散水,砌築考究。

在整個發掘區明代地層及灰坑中,出土大量仿木建築構件,包括琉璃龍紋瓦當、滴水,琉璃鳳紋滴水,琉璃斗拱,琉璃脊筒、龍吻等脊樑上的大型構件以及龍、獅子、麒麟、天馬、海馬等屋脊走獸。

明代龍紋滴水

明代龍紋瓦當

明代仿木斗拱

慶符王是誰?

《明史·諸侯世表》記載,慶符王是被賜封的蜀藩郡王的13支旁支郡王之一。被賜封的多支蜀藩郡王沒有封地,只有食邑。他們沒有到食邑就居,而是都居住在成都,他們的府第緊鄰蜀王府。

明代建築羣規模大、等級高,所出瓦當、滴水、脊筒、脊獸等建築構件,是研究明代中高等級古建築不可多得的實物材料。

正府街遺址考古負責人唐彬表示:“這次的發掘是個很大的驚喜。本次考古成果亮點之一是一批明代脊獸:當時的普通人家裏是看不到的,只有在故宮房頂上才能見到,往往在寺廟或者郡王署、王府纔會見到。而明代,是我們發掘的確切的慶符王的郡王府的所在,是作爲一個古今的歷史節點,我們可以通過這個節點來推斷明朝其他相關建築的情況。同時,本次出土的建築構件,對我們復原明代郡王府的建築方式,也是不可多得的。”

發現二

唐宋時期建築遺蹟

正府街遺址, 地處唐宋羅城時期的成都城核心地帶,所發現的五代時期大型建築基址, 對復原城內歷史格局具有重要價值。

羅城遺址

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南詔大舉入侵劍南西川,兵臨成都城下,朝廷任命高駢爲節度使赴蜀平亂。爲加強軍事防禦,高駢上書皇帝,擴建羅城。他僅僅用了三個月時間,夯築泥土,包砌磚石,便修建起長達25裏(唐制)的城牆,一度成爲蜀中社會安定的守護者。

2019年5月20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考古發掘新成果,在現今成都市區通錦橋路一帶發現唐代名將高駢所築羅城城牆一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