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誌四川•紀實小說】田聞一 ‖ 血戰——川軍出征: 三十三 總司令完全放鬆了警惕。【方誌四川•紀實小說】田聞一 ‖ 血戰——川軍出征:三十 最後的會戰及潰敗。

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誌四川•紀實小說】田聞一 ‖ 血戰——川軍出征:三十七 魂兮歸來

田聞一著《血戰——川軍出征》2019年3月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經中國文史出版社同意並由作者授權,“方誌四川”微信公衆號及“四川省情網”自5月22日起擇其部分內容發佈,至今日結束。感謝作家田聞一提供佳作,感謝網友們關心關注!

1937年深秋

數十萬川軍身着單衣短褲,打綁腿,穿草鞋,身背斗笠和大刀,手持劣質步槍,迅速出川,奔赴全國戰場。川軍作戰之驍勇,戰績之輝煌,傷亡之慘重,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方誌四川•紀實小說】田聞一 ‖ 血戰——川軍出征:三十七 魂兮歸來【方誌四川•紀實小說】田聞一 ‖ 血戰——川軍出征:三十七 魂兮歸來

田聞一著《血戰——川軍出征》,2019年3月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三十七 魂兮歸來

滄海桑田。幾經沉浮,現今高大雄壯的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矗立在成都市中心寸土寸金的人民公園大門前。

像高2米,連底座高爲5米。塑像爲一名出川抗日士兵,瘦削而堅毅,腳蹬破爛草鞋,穿短褲,身着舊式軍單衣,打綁腿,胸前掛兩隻木柄手榴彈,背上背一把大刀和一隻竹編斗笠,手上端着一支上了刺刀的老舊步槍,身子前傾,果敢的面龐向着前方,兩眼噴射着仇恨的怒火,似乎正在衝鋒,高喊殺敵,給人相當的震撼。

【方誌四川•紀實小說】田聞一 ‖ 血戰——川軍出征:三十七 魂兮歸來

位於成都人民公園東門的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圖片來自網絡)

看到這座紀念碑,當初川軍出川在人民公園宣誓的悲壯場面、場景油然而生:四川安縣王者成老人,上臺展開一幅自己手書的送兒王建堂上前線的“死”字旗。當中一個大大的“死”字,右側是一行字是:“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大大的“死”字左側,是這樣幾排字:“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方誌四川•紀實小說】田聞一 ‖ 血戰——川軍出征:三十七 魂兮歸來

陳列於建川博物館川軍抗戰館內的死字旗 (複製品,來源:四川日報)

抗日軍人王建堂上臺從老父王者成手中接過“死”字旗,臺下四周、出征川軍將士和前來送行的川中市民,一致振臂高呼:“打倒日本!”“我川軍一日不逐出日軍,我川軍一日誓不回川”等口號,呼聲震耳欲聾,氣氛熱烈悲壯。之後,第22集團軍總司令鄧錫侯在臺上將手一揮,大聲命令:“出發!”十數萬川軍經東大路第一站萬年場,火速出川援晉。那是1937年深秋時分,場面大有杜甫《兵車行》詩中展現出的悲壯。

【方誌四川•紀實小說】田聞一 ‖ 血戰——川軍出征:三十七 魂兮歸來

成都老東門大橋附近川軍出川抗戰雕塑《壯行》(圖片來自網絡)

【方誌四川•紀實小說】田聞一 ‖ 血戰——川軍出征:三十七 魂兮歸來

《壯士出川》劇照(圖片來源:四川日報)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方誌四川•紀實小說】田聞一 ‖ 血戰——川軍出征:三十七 魂兮歸來

成都老東門大橋附近川軍出川抗戰雕塑《送別》(圖片來自網絡)

【方誌四川•紀實小說】田聞一 ‖ 血戰——川軍出征:三十七 魂兮歸來

成都老東門大橋附近川軍出川抗戰雕塑《難捨難分》(圖片來自網絡)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是我國著名雕塑藝術家劉開渠先生,當年揹負全川人民的希望,嘔心瀝血,費時經年完成的傑作。過後一直矗立成都萬年場。

有個傳說,相當程度上反映出世道人心。

1945年冬天,在萬年場,慶祝勝利的歡笑聲隨着鞭炮的硝煙剛剛散盡,那晚,茶館夜場散了,是一個相當寒冷的深夜。賣湯圓的王二爸最後一個離去,他穿得很厚,挾個烘籠,佝僂着身子,踢踢踏踏地回家去,思緒還沉浸在剛纔說書人釀造的意境中氛圍中,這晚,說書人說的是王銘章率部血戰滕縣!

【方誌四川•紀實小說】田聞一 ‖ 血戰——川軍出征:三十七 魂兮歸來

1945年8月15日的重慶,人民臉上都洋溢着勝利的喜悅,熱烈慶祝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圖片來自網絡)

突然,一個小川兵出現在他面前,讓王二爸不禁一驚一怔,小川兵十六七歲,面黃肌瘦,衣衫單薄襤褸,背一個竹編斗笠和一把大刀,肩扛一枝老掉牙的步槍;好象走了很長的路,滿面塵土,又冷又餓。

王二爸誤以爲是下場口的眯娃子,說你媽等你回來,一直等你到死,都沒有等到你!這麼冷的天,就穿這麼點衣服?

“大爺,冷我倒不怕。”小兵說的卻是一口川北話,“我就是肚子餓,餓得遭不住了,我現在就想喫一口我們四川的湯圓。”

【方誌四川•紀實小說】田聞一 ‖ 血戰——川軍出征:三十七 魂兮歸來

王二爸帶着小川兵進了門,要正在熄火打烊的兒媳婦趕快煮碗湯圓給這個小兄弟喫,他餓壞了。玉蘭猛抬頭,看見站在面前的這個小川兵,不禁悲從中來,她想起了她哥。八年前,他哥當兵出川抗日,可是至今未回,讓她在鄉下的娘哭瞎了眼睛。

【方誌四川•紀實小說】田聞一 ‖ 血戰——川軍出征:三十七 魂兮歸來

2015年11月28日,96歲的抗戰老川軍張文治在成都去世。他是四川最後一名親歷過淞滬會戰的川軍老兵。16歲那年,張文治在南充嘉陵中學唸書,聽校長張瀾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後,他決心棄筆從戎,殺敵禦侮。之後,他考入川軍20軍。1937年,作爲首批出川抗日的川軍,20軍將士在淞滬會戰中打響了川軍出川抗日的第一槍(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

一碗碗熱騰騰的湯圓很快煮好,端到了小川兵手裏,可是,小川兵的肚子簡直就沒有底。王二爸正要勸小川兵適可而止,可是,哪裏有人?冷風嗖地一吹,將掛在門前的那盞紅燈籠吹得忽閃忽閃的,燭液順着燈籠中的那隻大紅臘燭流下來,在寒風中迅速凝結,像是一顆顆凝固的淚,其狀很慘。

自此以後,小鎮上每一家茶樓酒肆,飯館旅店湯圓鋪等等服務業,每晚都留着門,爲的是接待在前線犧牲了的幾十萬川軍英靈的迴歸。

【方誌四川•紀實小說】田聞一 ‖ 血戰——川軍出征:三十七 魂兮歸來

2015年10月10日,95歲川籍抗戰老兵常紫光因心力衰竭去世。1940年,在成都念高中的南充人常紫光,得知母親和妹妹被日軍飛機投彈炸死,發誓要爲親人報仇,他投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1944年,常紫光輾轉加入暫編第54師,參加了中日雙方傷亡最多、時間最長、空前慘烈的城市保衛戰——衡陽保衛戰(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

見到這尊塑象,我止不住一次次流淚。周圍的一切,反差是這樣強烈,現代化的氣息撲面而來,包括人們的穿着打扮。然而,有的人從他身邊經過卻熟視無睹。細觀那站在高處,手持一枝相當低劣上了刺刀衝鋒的川軍戰士,卻是安之若素,完全沒有一點世俗。

【方誌四川•紀實小說】田聞一 ‖ 血戰——川軍出征:三十七 魂兮歸來

位於成都人民公園東門的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雕塑(圖片來自網絡)

終於,我明白了我流淚的原因,誠如大詩人艾青說:“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全書完)

【方誌四川•紀實小說】田聞一 ‖ 血戰——川軍出征:三十七 魂兮歸來

【方誌四川•紀實小說】田聞一 ‖ 血戰——川軍出征:三十 最後的會戰及潰敗

【方誌四川•紀實小說】田聞一 ‖ 血戰——川軍出征:三十一 亂象叢生的敗退

【方誌四川•紀實小說】田聞一 ‖ 血戰——川軍出征:三十二 李副官最先嗅到了血腥

【方誌四川•紀實小說】田聞一 ‖ 血戰——川軍出征: 三十三 總司令完全放鬆了警惕

【方誌四川•紀實小說】田聞一 ‖ 血戰——川軍出征:三十四 鬼魅的日軍尾巴似地跟來了

【方誌四川•紀實小說】田聞一 ‖ 血戰——川軍出征: 三十五 大將軍馬革裹屍還

【方誌四川•紀實小說】田聞一 ‖ 血戰——川軍出征:三十六 用這些鐵的事實爲川軍張目

來源:《血戰——川軍出征》(田聞一著),2019年3月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作者:田聞一

配圖:方誌四川

方誌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互聯網,僅爲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誌四川”,ID:scsdfz。

投稿郵箱:地情文章:[email protected];工作信息:[email protected];《巴蜀史志》雜誌:[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