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6日,海軍學員劃舢板橫渡渤海海峽。面對風浪,隊員們齊心協力,勇往直前。 信桐鑫攝

“蕩起舢板闖大洋,既是對速度和耐力、技術和技能的考驗,更是對身體、心理、意志和品質的磨礪。只有經過這樣的風浪洗禮,我們才能成爲一名真正的海軍戰士……”

儘管已經過去一個月,但是隻要談起之前參加的“海峽勇士-2018”橫渡渤海海峽舢板邀請賽,海軍大連艦艇學院學員、“圖強”舢板隊隊員李昕澤依然十分激動。

2018年8月中旬,在蒸汽輪機被應用於船舶200多年後的今天,李昕澤與來自海軍6所院校、訓練機構的111名青年學員一道,僅憑雙手搖盪10公斤的木槳,駕駛3噸重的無動力舢板,穿越4條兇險湧急的水道,露宿2個海島,划行130餘海里,橫渡渤海海峽。期間,他們還在有限的淡水和食物的保障下,完成了編隊、通信、求生、海上救險等課目訓練。

血性、團結、本領……徒手征服渤海海峽,在與海浪風雨的博弈中,這羣年輕的小夥子,收穫的何止是一塊獎牌、一座獎盃?

“舢板燒的不是油料,是隊員的血性”

雙手上的血色烙,是橫渡渤海海峽給很多舢板隊隊員留下的自豪“紀念”。

“雙手長時間划槳,手掌與槳把摩擦產生許多水泡,挑完水泡,明天才能繼續划船……”舢板訓練讓這羣海軍學員真正懂得“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這句口號的真正含義。

駕駛無動力舢板橫渡渤海海峽是海軍大連艦艇學院的特色訓練項目,此前已經連續開展了23年。從去年開始,海軍參謀部首次作爲賽事主辦方,邀請多家海軍院校和訓練機構組隊參賽,致力於將其打造成爲錘鍊海軍官兵、展示海軍形象、擴大海軍影響的軍事技能品牌賽事。

2018年8月中旬,海軍第二屆“海峽勇士-2018”橫渡渤海海峽舢板邀請賽正式拉開戰幕。頂着烈日酷暑,112名海軍學員奮力揮槳擊水,駕駛8條無動力舢板,爭先駛入大海深處。

在這項被稱作“勇敢者的闖海特訓”中,參賽隊員們將駕駛舢板航經旅順港、南隍城島、砣磯島、龍門眼海域,交替進行4場5海里速度賽、2場12海里耐力賽。同時,他們還將攜帶有限的淡水和食品,在海上進行拖帶訓練、編隊划行、海上通信等海軍特色訓練課目。在此期間,參賽隊員將在兩座海島宿營,在想定背景下,錘鍊野外求生、戰場救護等軍事技能。

第一天,他們迎來5海里速度賽。在最終衝刺階段,“嚴格”舢板隊隊員巢鑫磊硬是將整根原木製成的木槳拉斷,慣性作用下,手中的槳板硬邦邦地擊打在他的胸口。

此時,少了一個槳板划水,舢板速度立即降了下來。本來緊隨其後的對手,欲藉機超越。緊要關頭,巢鑫磊沒有絲毫的猶豫和停頓,立即取出備槳,不到10秒便重新投入戰鬥。當天比賽結束後,巢鑫磊才感到前胸陣陣發痛,呼吸困難,解開衣服,發現胸口已經青紫了一大塊。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舢板隊主教練陳鵬粗略計算了一下:如果按每划槳一次前進4米,這羣勇士每天需搖盪10公斤的木槳超過1萬次,這其中還不包括風浪、水流對舢板的影響。

受颱風天氣影響,比賽期間海況十分惡劣,小小舢板在波峯浪谷中時隱時現。隊員們呼喊着號子,顧不上海浪像刀一樣打在臉上,用力搖盪着木槳,完成了最艱難的考驗。

“其實,舢板燒的不是油料,是隊員的血性。”陳鵬說,“風雨、酷暑、湧浪,既是舢板比賽的關鍵詞,也是對所有參賽隊員最嚴峻的考驗。”

“12個槳手,少了誰也不行”

舢板隊隊員們說話從不用“你”或者“你們”,而是用“我”或者“我們”。

“嚴格”舢板隊舵手李海輝說:“一字之差的背後是隊員們心中強烈的團隊精神。”

“舢板的精髓在於團結,只有每個人齊心協力一起划槳,才能發揮出驚人的力量!”在第3天的比賽中,該隊遭遇海上漩渦,一時間情況十分危險。只見隊員們奮力蕩槳近十分鐘,舢板幾乎還在原地打轉。

“時間拖得越久,大家心裏越慌,划槳的節奏也亂了。”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李海輝仍然歷歷在目。他深知,要想脫離險境,只能加快划槳衝過去。

“大家不要慌!聽我口令——一二!蕩!一二!蕩!” 李海輝站上船頭,大聲喊起號子。同時,爲了讓前一名隊員能夠緊跟後一名隊員的節奏,大家跟着一起喊口號。就這樣,他們一路吼着,頂流而上,衝出了漩渦區。此時,每個人的嗓子都已嘶啞。

“舢板與軍艦一樣,都是協調一致,百人同操一杆槍!”陳鵬說,一條舢板由12名槳手和1名舵手組成,每一次判斷、每一條指令的對錯、每一次划槳動作的規範與否,都可能影響到舢板航行的速度,只有所有人團結一致,才能讓舢板一往無前。

那天比賽開始前,身高1米86的隊員王吉哲突然發高燒。由於他的槳位處於舢板艏部,船舷較高,必須是高個頭的槳手,替補隊員難以勝任。

如果選擇放棄,整個團隊的成績必然會受到很大影響。王吉哲在喫了退燒藥後,主動要求帶病出徵。面對戰友們的阻攔,他說:“舢板比賽,12個槳手少了誰也不行。關鍵時刻,作爲集體的一員,我絕不能給這個光榮的集體‘拖後腿’。”

“我離自己的艦長夢又近了一步”

第一個賽段結束,“圖強”舢板隊首戰告捷。隊員們相擁在一起,揮舞着隊旗。興奮、激動、幸福,洋溢在他們黝黑的面龐上。

“冠軍來之不易!”領槳手李昕澤說。

在海邊長大的李昕澤,從小就渴望“駕戰艦,去遠航”。讀高中時,他就在全國艦模大賽上獲過獎。在考入大連艦艇學院之前,他就聽說過舢板橫渡渤海海峽這項賽事。今年選拔舢板參賽隊員時,李昕澤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一個多月的高強度訓練,李昕澤的體重掉了30斤,同時,也練成了一身“腱子肉”。然而,舢板遠航不僅僅是體力的考驗,還是綜合素質的較量。

李昕澤向筆者介紹,每條舢板上的船長均由舵手擔任,負責控制舢板划行的方向和槳手們划槳的節奏,被稱爲整條舢板的“靈魂”。船長們常常利用休息時間,完成讀海圖、看潮汐、判斷水流、測航速、定航向等工作,爲第二天的比賽做好萬全準備。

在第二天的耐力賽中,“圖強”隊遇到強敵,與對手不相上下,兩隊在海上上演了一場“速度與激情”。正在膠着狀態,正前方出現了一片養殖區,通常情況下,養殖區里布滿漁網,任何船隻駛入,稍有不慎,就會被漁網困住。

就在對手準備繞道而行時,李昕澤的隊友、舵手王羣大聲喊道:“前方是養殖區,大家按照任務,準備分工行動。”爲了搶佔先機,“圖強”隊在對手詫異的目光中,勇闖養殖區,並且成功突圍,一路拿下當天賽段冠軍。

遠航歸來,李昕澤由衷感到自己在風浪中成長了許多。他說:“我離自己的艦長夢又近了一步。”

“在世界海軍史上,舢板訓練歷史悠久,幾乎是伴隨着海軍的出現而產生。”海軍大連艦艇學院副院長宋輝說,“只有創造條件,讓學員走進大海、熟悉大海、挑戰大海、征服大海,才能爲他們未來的海軍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