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中國曾經的國門的故事,這個國門就是早已拆除的北京中華門。中華門建造於明朝永樂年間,當時的名字叫大明門,上面還有大學士解縉題門聯“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

  清順治元年,大明門被改成了大清門,民國時期又改名爲中華門。中華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它是明清皇城的正南門,古人以南方爲尊,因此中華門享有“國門”的地位。除了“大明門”、“大清門”和“中華門”的叫法外,還有一個稱呼叫“大順門”。這是當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之後,將“大明門”改爲“大順門”,不過這個稱呼只存在了29天,因此人們將其忽略不計。

  中華門位於正陽門北側,天安門南邊、建築並不起眼,樸實無華。與正陽門、天安門不同,它不是城樓,而是一單檐歇山頂的磚石結構建築,“大清門,三闕上爲飛檐崇脊,門前地正方,繞以石欄,左右獅各一,下馬石碑各一”。 中華門前是商旅雲集的棋盤街,門內有與承天門連接在一起的中心御道 “千步廊”;左文右武,中央各部衙署對列東西。

  看過中華門照片的人都知道,中華門都有三個門洞,要知道中國間最大的門洞不是什麼人都能走過的。正門也就是中間那個門洞,只能是皇帝、皇后大婚和每年的新科狀元,而新科狀元和皇后則只有一次機會。除了皇帝、皇后和新科狀元三人之外,大臣們來此就要下馬曾兩側的門洞進入。明清時,每逢冬至等重大節點皇帝都會去南郊天壇祭天,這時中華門大門會豁然洞開。每當此時,皇帝都會頭戴金冠,身穿龍袍,坐着御輦,浩浩蕩蕩地由此門出行去進行祭祀活動。

  關於大清門在改名中華門時,還發生了一個小故事。大清門的門匾材質是石頭,字是用珍貴的青金石刻成字,然後鑲嵌在石頭中。1912年,民國政府想把大清門改爲中華門,當時想法就是把門匾翻過來,在北面刻上“中華門”。可能最後誰也沒想到,石門匾被拆下來之後,工匠們發現北面竟然就是“大明門”,原來清朝人就想到了用這個方法,最終只能用一塊木門匾代替。

  中華門在明清時如此重要,最終結局如何呢?新中國成立之後,這裏仍稱“中華門”。1959年爲了擴建天安門廣場,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這座國門被拆除,目前位置就是毛主席紀念堂一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