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AI人探討人工智能 氪信科技供圖

  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老”技術,積澱幾十年纔在今天被廣泛應用與機器人、生物醫療、交通、金融,這些大紅大紫的熱門技術會不會在不久的將來遭遇技術瓶頸?人工智能將如何發展,究竟會爲人類帶來怎樣不可思議的奇妙未來?在昨日人工智能大會的幾場分論壇裏,圖靈獎獲得者羅傑·瑞迪、姚期智等學界大咖不僅暢談了人工智能的新方向,更對這個時代的青年科創家們提出了特別的期待。

  圖說:清華大學姚期智院士論壇講話 上海交大供圖

  誰將看到宇宙最美算式?

  當深度學習模擬人腦,學習神經網絡,計算機的智能前所未有地接近有生命的自然智能,也爲了解自然智能運行機制提供機會。而在此基礎向未來再邁一步,當最關乎宇宙法則的量子物理與理解自然智能的人工智能結合,量子人工智能將爲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視野,或將探尋到能夠解密自然界、生物界進化的美麗算式。昨日在上海交通大學,本屆大會分論壇人工智能前沿論壇上,圖靈獎唯一華人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給出了這令人熱血沸騰的暢想。

  這不是天馬行空的幻想,而是當AI“點亮”各種應用場景爲人類創造巨大財富的當下對未來科學的理性哲思。姚期智犀利指出,人工智能如果只是把機器做得更大、計算能力再提升,對商業卓爾有效,卻可能在幾年內就會到達增長極限,

  因此必須有真正的科學突破。而這需要多學科的網絡,甚至應重新定義計算機科學的本質。“我特別鼓勵年輕的學生和科學家能夠做這種研究,這是很難的一個事情,值得要下苦功,要花很多時間,但這個苦功和時間是值得的。”他說。

  圖說:AI人四代同堂 氪信科技供圖

  AI人四代同堂

  追溯歷史,人工智能已有60餘年的發展歷程。有意思的是,昨日另一場分論壇——由氪信科技和上海交大承辦的青年AI科學家暢談論壇上出現了“AI人四代同堂”的情景。論壇的“新世代”環節由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主持,他的老師、1994年圖靈獎獲得者羅傑·瑞迪(Raj Reddy)被曠視科技創始人印奇、氪信科技創始人朱明傑及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盧策吾三位MIT TR35(全球最權威的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榜入選者)圍坐,3位年輕的科創家直接或間接受教於沈向洋。而清華姚班、上海交大ACM班、IEEE班、吳文俊博士班及中科大少年班學生代表靜坐檯下聆聽,構成了AI人最年輕的一代。

  除了回顧AI簡史,這場圓桌會更像師生見面會。年輕學子提出心中疑惑:AI發展歷經起伏,從基礎到應用大有不同,如何安然處之?“祖師爺”羅傑提醒大家釐清做研究和做產品的差別,將穩定性、可靠性和可持續性納入考量。樂見AI後輩的蓬勃朝氣和出色成就,羅傑透露了自己的育人之道——讓學生學會犯錯,“AI領域充斥着未知與冒險,研究者需要不斷進行新的嘗試,甚至重新展開一項算法發明,學生應該有自己的研究靈感和充分的學術自由。我常對學生說:我不同意你,但我鼓勵你繼續往下嘗試。”

  這是最好的時代

  “這可能是我們做AI的人最好的時代。”從微軟研究院起步,到馬普研究所做研究,到硅谷從事工業應用,再回到上海進行金融AI創業,這些年不僅朱明傑自己,他的師兄弟也紛紛投身AI浪潮,感受到當下AI人才聚集、政策支持、科研和創業氛圍及社會期待帶來的發展機會。昨日青年AI科學家們暢談的同時,一個旨在凝聚青年科創力量,通過產學研對接、金融服務和人才培養,推動AI賦能產業變革與創新的“AI青年科學家聯盟”應運而生。

  首批成員採取理事推薦和自薦兩種方式,總計約20人,包括科大、清華、上海交大、阿里巴巴、微軟、訊飛、商湯等AI界核心企業、高校的青年精英。盧策吾說,“無論企業家還是科學家都很關注AI基礎研究,這是一個科學驅動的行業,因爲科學突破而帶來產業繁榮。AI火熱的當下,更需要青年科學家冷靜思考AI的未來。”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 實習生 馮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