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晶

眼下正是吃螃蟹的好时节,大量上市的梭子蟹成了市民饭桌上的“香饽饽”。再过几日,“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市民们每年钟爱的大闸蟹也即将上市。但是,美味的螃蟹食用也是大有讲究的,否则就会影响健康。

浙大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营养师蒋虹说,螃蟹属于高蛋白、高胆固醇的食物,尤其是蟹黄中更是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因此,肾功能不全、患有心脑血管、高胆固醇血症、高血脂疾病、痛风、糖尿病患者应该尽量不吃或者少吃。

另外,有过敏史的人要慎吃大闸蟹,平日里脾胃虚寒的患者尽量别吃大闸蟹,一旦出现过敏反应要及时就医。既往医院每到这个季节都会收治一些因为吃大闸蟹过敏的患者,河海鲜中富含大量的异种蛋白,这些异种蛋白直接或间接地激活免疫细胞,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如果人的机体可耐受可能不会有什么反应,如果疲劳、抵抗力下降,就会产生过敏反应。正处季节更替时期,人体的抵抗力往往下降,因此容易产生过敏反应。食物过敏不容小视,有些甚至会要人命的,严重的会导致喉头水肿、窒息,还可诱发循环系统衰竭、血压下降及心律失常等。如果进食后出现皮肤潮红、手足心皮肤痒、全身风团样皮疹、憋气或喘息等过敏症状,要立即去医院。

蒋虹建议,大闸蟹一定要吃新鲜的,市民买来大闸蟹会放在冰箱里。拿出来烹饪的时候,要看看蟹脚还能不能动。如果不能动,就快死了,这时候吃下去就会闹肚子。大闸蟹最好蒸完就吃完,现蒸现吃,不能隔餐吃,更不能隔夜吃。

面对美味的大闸蟹,蒋虹总结表示有五类人群不宜吃大闸蟹。

一是脾胃虚寒者及消化功能薄弱者。螃蟹性寒,脾胃虚寒者吃螃蟹,必然损伤脾胃阳气,易引起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二是慢性肠胃炎、胆囊炎、胆结石患者。蟹黄富含胆固醇,患者吃螃蟹会促使旧病复发,加重病情。三是伤风感冒或咳嗽咯痰者。螃蟹系腥物,能够助痰,易收敛助邪。四是过敏体质者。中医认为螃蟹是发物,对过敏性体质的人而言,能诱发或加重过敏症状,如皮肤瘙痒、水肿,甚至休克。五是怀孕者。孕妇在孕早期不宜吃蟹,吃蟹不当易导致腹泻,一旦腹泻容易造成流产。

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傅大治说,螃蟹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本草经疏》:“蟹味咸气寒,入足阳明,足厥阴经。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故主胸中热结痛也。歪僻者,厥阴风热也,面肿者,阳明热壅也,解二经之热,则筋得养而气自益,歪僻面肿俱除矣。咸走血而软坚,故能解结散血。愈漆疮者,以其能解漆毒故也。”螃蟹虽用处很多,但也有以下禁忌:①不宜食用生蟹,螃蟹一般以水生动物尸体或腐殖质为食,往往带有肺吸虫的囊蚴和副溶血性弧菌,如不经高温消毒,肺吸虫进入人体后可造成肺损伤;副溶血性弧菌如果大量侵入人体会发生感染性中毒,表现为肠道炎症、水肿、充血等。因此,食用螃蟹要蒸熟煮透,一般开锅后再加热30分钟以上才能起到消毒作用。②不宜食久存熟蟹,存放的熟螃蟹极易被细菌侵入而污染,因此,螃蟹宜现蒸煮现吃,不要存放。万一吃不完,剩下的一定要保存在干净、阴凉通风的地方,最好是放在冰箱中,吃时必须回锅蒸透。③不宜无选择“通吃”,吃螃蟹时应注意“四清除”。一要清除蟹胃。蟹胃俗称“蟹尿包”,在其背壳前缘的中央,是似三角形的骨质小包,内有污泥;二要清除蟹肠,是由蟹胃通到蟹脐的一条黑线;三要清除俗称“六角板”的蟹心;四要清除俗称“蟹眉毛”的蟹腮,即长在蟹腹部如眉毛状的两排软绵绵的东西。这些部位的“蟹肉”既脏又无食用价值,还易引起食物中毒。④不宜进食太多,蟹肉性寒,不宜多食,脾胃虚寒者尤应注意,以免腹痛、腹泻。因食蟹而引起的腹痛、腹泻,可用性温的中药紫苏15克配生姜5~6片加水煎服。⑤不宜在饮茶时吃吃蟹时及吃蟹后1小时内忌饮茶水。因为开水会冲淡胃酸,茶也会使螃蟹的某些成分凝固,均不利于消化吸收,还可能引起腹痛、腹泻。⑥不宜与柿子“混吃”。因为柿子中的鞣酸等成分会使蟹肉中的蛋白凝固,长时间地停留在肠道内,并会发酵腐败,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反应。⑦不宜病中食用,螃蟹性寒,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较高胆固醇,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应禁食或少食。患有胆囊炎、胆结石者以及肝炎活动期的病人;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者应少吃。过敏性体质人群也应少吃。

返回稿件列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