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故宫灯会点亮夜空 紫禁城上元之夜超美灯光秀燃爆全场

原标题:故宫上元之夜视频来了!古时候的元宵节,原来比现在还high!

来源:环球人物

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李商隐

作者:隋唐

如果今早你见同事聋拉着脑袋,时而仰天长叹,时而捶胸顿足。。。。。。相信我,她可能不是刚摔了眼影盘,而是没抢到故宫“上元之夜”的门票。

正月十五、十六(今明)两天,故宫专门开设“上元之夜”元宵灯会。也许你看过清晨的故宫、雪天的故宫,但肯定没见过夜场灯会里的故宫。因为这是故宫94年来首次开放夜场,还是免费预约。

“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这是千百年前李商隐描写元宵灯会的句子。

这般壮观华美的景象真会在故宫重现?为了先睹为快,环环守在电脑前为大家第一时间搬运这场“午门灯光秀”。目前,最早的片段已经流出。

神武门被灯光照亮,宫墙上挂起灯笼,打出射灯。。。。。在一派花里胡哨面前,网友自动站成两队——一队啧啧称奇:“看到这现代灯光秀,怎么有种想去故宫蹦迪的冲动。。。。。。”一队化身好奇宝宝,不停追问古代如何欢度元宵佳节。

上元之夜,元宵灯会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中国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春节后第一个月圆之夜。在这个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中国自古便有赏灯的习俗。

而关于灯会习俗的起源,主要有两种传说。这第一种,据说是东汉明帝时期提倡佛教,而佛教有正月十五日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于是明帝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且士族庶民都挂灯。这种佛教仪式逐渐演变成盛大的民间节日,就成了元宵灯会的雏形。

还有一种说法是,元宵灯会起源于火把节。相传在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人们在正月十五那天会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这种习俗慢慢演变,便成了元宵灯会。

千百年来,元宵灯会一直是文人骚客们的“笔墨重地”,多少文人墨客借着元宵节醉人的月光和璀璨的灯火,抒发着千年不变的情怀。作为“古代大V”的他们,不在元宵节说两句就浑身难受。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唐·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唐·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唐朝后期由盛转衰,每年的灯节却热度不减;宋代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于是有了中国最长的灯节;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赏灯猜谜

一般来说,古代元宵节“赏灯”和“猜谜”活动都是“搭配使用”。

灯谜在古代也被称为文义谜,其实就是一种谜语,不过形式与普通谜语有所不同——这种谜语悬挂在灯中,供人们观看和猜测。

相传在南宋时,每逢元宵节,首都临安制灯、猜谜的人众多。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渐渐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宋朝文学艺术极为兴盛,诞生了许多经典灯谜,而这些经典灯谜背后也连接着文人墨客们的诸多趣事。

“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这是当年王安石所出的灯谜,猜一字。这道灯谜在当年难倒了无数人,不过王安石的好友王吉普看到后却微微一笑,随手又写出一句灯谜,“东海有条鱼,无头亦无尾,去掉脊梁骨,便是你的谜”。王安石看后感到非常新鲜,思索片刻便笑道:我们的灯谜都是同一个谜底啊,而这个谜底其实就是“日”字。

到了明朝时期,内阁首辅徐渭也出过一个经典的对联谜,上联为“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下联为“乌龙上壁,身披万点金星”,许多人看后都不解其意,直到元宵节结束数天之后,才有人想出答案:原来上联的谜底是“油灯”,下联的谜底为“杆秤”。

元宵节——古代情人节

除了热闹的灯会,古代的元宵节还有一个挺特别的“功能”——搞对象。它是古代难得的“两性接触”时间,也正因为如此,元宵节后来也被唤作是中国古代实质意义上的情人节。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的张海岚表示,如果穿越回唐代,问一个女性最喜欢的节日,那一定是元宵节。元宵节期间,皇帝特许开禁三天,俗称“放夜”。在元宵夜这一天,即便平时很少抛头露面的女子也可以和男子一样步出家门。就算是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宋代,她们依然能到街市去观赏花灯,尽兴游玩,即便深夜不归,旁人也不会多加苛责。千百年来,在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举不胜举。

大文人欧阳修写过一首《生查子·元夕》流传至今:“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和“灯旧人去”的元夜相思之苦。

元宵节,吃汤圆

汤圆不光你爱吃,古人也爱吃,而且还比你会吃。

汤圆是汉族有代表性的小吃之一,起源于宋代,用黑芝麻、猪油、白糖为馅,用湿糯米粉为皮,搓成球形、放入沸水中煮熟即可。那时叫浮元子,后来叫元宵,寓意合家团圆。

在古代,“煮元宵”仅是吃法之一,起初并不是主流。早期元宵吃法很多,还有像煎包子、炸油条一样的“炸元宵”。

元宵炸着吃的风俗是何时出现的呢?《清嘉禄》说是在明永乐十年,而北宋陶谷则表示是在宋代。他曾在《清异录》中提到的“油炸明珠”,其实就是炸元宵。

北宋时在湖北汉口还出现了“炒元宵”。但不论是“炸元宵”,还是“炒元宵”,最早都是从南方地区流行的,而北方基本上是“煮元宵”。

看完这些古代元宵节的习俗,环环不禁感叹道:老祖宗不愧是老祖宗,比现在的人会玩多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