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0年10月,北京共產黨小組在這間北大紅樓圖書館李大釗主任室誕生。讀着這些赤忱的救國吶喊,彷彿一瞬間回到了那個爲了國家生存和民族尊嚴奔走抗爭的熱血年代。

夏至一過,北京城內迎來了連續幾日的高溫天氣,此時如果人們來到東城區的五四大街上,會發現一座主體是紅色的凹字形磚木建築前遊人如織。這座位於五四大街29號的紅色建築便是“北京大學紅樓”,它曾是北京大學第一院(文科校區)和圖書館的所在地,現爲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五四運動一百年週年重訪北大紅樓,毛澤東在這裏建立信仰

孟環 攝

1918年落成的北大紅樓是一處革命聖地,在歷史上有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義。這裏是新文化運動的活動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無數歷史名人曾在此留下過足跡,五四的精神和力量亦在這裏匯聚成風雷。

1917年始,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學,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幷包”,聘陳獨秀爲文科學長。陳獨秀早年在上海創辦的《青年雜誌》(後更名爲《新青年》)遷至北京,李大釗、魯迅、胡適等人蔘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在北大迅速形成了一個以《新青年》爲核心的革新堡壘,推動新文化運動迅猛發展。

走入紅樓,只見幽長的樓道旁分佈着一間間看起來普普通通的教室和圖書室。曾經,魯迅和胡適就是在紅樓的“第二教室”分別講授“中國小說史”和“中國哲學史”。容納聽課人數最多的是紅樓的“大教室”,許多著名教授的課程和講演都是在這裏進行的。據說當年北大的教室常常爆滿,授課的學者們以其淵博的學識和精闢的分析深深吸引了聽課的學子們。如今,不少遊客在紅樓的教室裏徘徊良久,望着黑板上還原的魯迅講授“中國小說史”時留下的板書,似乎在想象往昔的大師風采。

再往裏走幾步,來到的第二閱覽室又稱新聞紙閱覽室。1918年,毛澤東從長沙赴京後,在北大圖書館主任李大釗手下做助理員工作,管理十五種中外文報紙。在北大,毛澤東廣泛結交了新文化運動中的風雲人物,並在他們的影響下,經過探索,逐漸建立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紅樓一層的東南角,是新潮雜誌社和李大釗曾工作過的圖書館主任室。1918年底,北大學生傅斯年、羅家倫、徐彥之等發起新潮雜誌社,成爲新文化運動中的重要刊物。五四前夕,以新潮雜誌社學生爲首的北大學生,在這裏製作了3000多面旗幟和標語,羅家倫在此起草《北京全體學界通告》,發出“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低頭!”的吶喊。

1919年5月4日,以北大師生爲先鋒,一場聲勢浩大的五四愛國革命運動在全國掀起,紅樓便是北大組織五四遊行示威的根據地。如今,新潮雜誌社的內部也還原了五四前夕,北大學子在此製作旗幟和標語的環境。讀着這些赤忱的救國吶喊,彷彿一瞬間回到了那個爲了國家生存和民族尊嚴奔走抗爭的熱血年代。

在李大釗曾經工作過的圖書館主任室前還有不少遊客駐足、沉思。1918年至1922年,李大釗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教授。紅樓建成後,他在此辦公,使北大圖書館從舊式藏書樓轉化爲了現代大學圖書館。李大釗還在這裏寫下了《庶民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重要文章,系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這間並不大的辦公室內彷彿還留存了昨日的溫度:書櫃桌椅、牆壁上的電話和掛鐘一切如舊,桌上的筆淺淺地擱在筆架上,它的墨跡似乎還未乾透……1920年10月,北京共產黨小組在這間北大紅樓圖書館李大釗主任室誕生。在這之前,爲了個人安全,陳獨秀已從北京前往上海,在上海組建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小組。“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即是二人在北京分別時的約定和這一歷史實際的反映。

今年,恰逢五四運動一百週年,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爲紀念五四百年而舉辦的展覽“五四現場”於本月初剛剛結束,據紀念館的工作人員介紹,從四月底到五月的這段時間裏,前來紅樓參觀的遊客人數已超過了16萬,有一半以上的遊客是自發前來的。今年適逢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北大紅樓作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生根之處,目前紀念館內正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爲主題,陳列出一批珍貴的歷史資料,昭示馬克思主義是如何在中國進行早期傳播的。

“1921年7月,中共一大於上海召開,那是中國共產黨的降生之地;確切地說,北大紅樓這個地方,則是它的孕育之地。”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副館長李金光如此介紹說,“因此,我認爲在這個地方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比較合適的”。

在中國的高校中,北京大學無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北大之“大”,不僅在於其學術殿堂的地位,是中國的最高學府,還在於它有着偉大的精神和光榮的傳統。什麼是北大精神?北大校長蔣夢麟曾說,北京大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革命精神”,這種精神使人“不安於現狀,日求改革進步”,使人“不苟安,不懶惰,不墮落,不腐化”。馬寅初也曾說:“所謂北大主義者,即犧牲主義也。服務於國家社會,不顧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達其至高之鵠的。”

北大的精神和傳統皆發源於紅樓,今天它也獲得了接續和傳承。“紅樓不是簡單的一個建築,它是一個歷史物證,是珍貴的文物。走在紅樓裏,我還是常常會覺得感動。”李金光回憶道,每年都有很多青年學生,尤其是剛入學的北大新生,他們有組織地來到紅樓老校區,“從他們的臉上,我可以看出他們的內心深處充滿了對老北大和先輩們的敬仰,他們對曾經的老北大人在紅樓的故事也非常感興趣。我相信,他們能肩負起重任,可以把五四精神很好地傳承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