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勝出一干青春校園劇最大的特色在於它把視角從孩子透析入他們的家庭,從四個孩子身上能夠清晰看到各自原生家庭的烙印。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潛移默化的人生榜樣,好的教育一定需要家長與老師共同努力,否則再好的“精英學校”也沒用。林妙妙不認真複習迎考卻沉迷玩直播,急得觀衆都要跳腳了。青春期的孩子該怎麼教育?管教方式太民主或太嚴格都會產生相應的利弊,女主的人設很有警示作用,也很真實。尤其在當下教育體制不斷改革,新一代更具開放意識的7080後家長逐漸登場,大量網絡信息衝破校園圍牆的情況下,《少年派》中展現的種種問題已經超越了戲劇價值,非常具有現實探討意義。

林妙妙變成這個恨鐵不成鋼的樣子,他爸媽的責任太重大了。身爲家長,孩子在家裏搞直播這麼久了他們居然一點兒也不知道?他們嘴裏口口聲聲說18歲的孩子應該成熟應該懂事,可是一旦她做錯事情了就只是會責罵一兩句或者甚至不責罵選擇無奈,還美曰其名關心孩子的情緒。

這麼幾集看下來,總結出幾個問題根源。王勝男過於重視林妙妙的高考,以至於林一旦有自己想做的事情都會以高考學習爲藉口,而王勝男無以明查就相信林妙妙的託辭。林妙妙嘗過撒謊的甜頭後就樂此不疲,變成一個撒謊精!

李大爲過於寵溺自己的孩子,導致林妙妙在家庭中把個人地位個人情緒凌駕於父母之上,導致她盲目以自我爲中心,這不僅體現在家庭中也體現在友誼中,她過於看高自己所以經常把“絕交”一詞掛在嘴邊以逼迫朋友去幫助她,如果不幫她她覺得委屈,她覺得朋友不重視她她自己自尊心受損。

林大爲過分看高自己的女兒,在他潛意識裏他認爲林妙妙整個人全身上下全是優點,即使有什麼缺陷那也是個人特點,這種思想潛移默化給林妙妙,導致她一旦做了什麼錯事總會覺得是自有道理,她覺得別人指責她那只是因爲不理解她,而她自己根本就從未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