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種暴力是有教育意義的,教育孩子,方法肯定比問題多。

教育孩子,方法總比問題多

教育孩子,方法總比問題多

01 短暫叫停

有的時候孩子明明做錯了,卻死不承認,還頂嘴開槓,劍拔弩張。此刻,雙方都已經從理智的講理,上升到情緒的對抗。雙方都需要靜一靜。

有一個教育概念——time-out,“積極的暫停”,不屬於“讓孩子遭受痛苦”的懲罰,而是先平復情緒後處理問題。

面對拒不認錯的孩子,不妨先讓孩子回房間安靜10分鐘,等孩子情緒平復了,再和孩子講理。

同時,當父母生氣想要打人時,也需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不妨在內心從1數到10,告訴自己先冷靜;或者離開現場,到另一個地方5分鐘,打孩子的衝動可能就減少了50%。

02 低聲教育

其實孩子犯了錯也有自知之明,但是父母的大聲呵斥可能會嚇到孩子,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纔會有那麼多拒不認錯的孩子。

而低聲調則表達了對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給孩子傳遞一個平和的態度。

相當於告訴孩子,“我們只對事,不對人”,那麼,孩子也學會把焦點放在錯誤本身,更理智、誠實地看待自己。孩子和大人一樣,需要被尊重。

03 合理懲戒

不可否認,有時候孩子太皮,需要使用懲罰手段才能達到效果。但是,懲戒只是管教方式,而不是父母的情緒發泄。

要事先在家中立好規矩,家庭成員中無論誰違反了規矩,都必須接受相應的懲罰。

有一個孩子曾經有個愛打人的壞毛病,批評、打手都沒用,但反而讓孩子覺得“媽媽可以打我,我也可以打人”。

後來,媽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媽媽向孩子道歉:“打人是不對的,媽媽道歉,以後保證不打你,有話好好說。”

並和孩子一起制定了一套“家規”,其中一條便是:如果誰打人,就沒收心愛的玩具一天。同樣的,公平起見,如果爸爸或媽媽打了孩子,也需要沒收手機一天。

爸爸媽媽偶爾會故意違反一次規則,讓孩子過一把當“小法官”的癮,孩子也就樂於接受這樣的規則了。不久,孩子愛打人的壞毛病就逐漸改掉了。

據調查顯示,全國10個孩子就有7個在小學階段曾經遭受過體罰。悲劇往往是在長期的習慣模式中,一觸即發。

愛之深,責之切。沒有哪個父母不是深深地愛着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愛的過程中,往往最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與需求,而將衝突歸咎於孩子。

真正的愛,不是爲你好,要你改;孩子需要的,只是一個簡單的擁抱和尊重。

所以,請在孩子面前,收起憤怒,收起控制,用更理智和溫柔的愛,給孩子一個健康美好的童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