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

戲迷們的走心評論,是小寶每日的能量源泉

小寶在後臺常會收到各種各樣的留言,其中有對文章獨到的見解、不同的看法以及專業意見,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讀評論,也歡迎大家繼續與我們互動哦~(以下評論選自頭條號@戲曲寶)

Part 1 戲迷的聲音之最批判

“傳統京劇的首要任務是傳承,只有把傳統藝術傳承下來,纔可以再提煉加工而豐富劇情,不是把一齣戲改的面目全非或類似話劇就叫創新,那是糟蹋傳統藝術,京劇藝術欣賞的是唱唸做打,體現的是一棵菜精神,表演形勢是程式化和虛擬性,傳統的京到舞臺上只有一桌兩椅,根本用不上其他真實的道具,全靠虛擬動作來表現完成,這是其他藝術形式無法達到的高度,這纔是真正的傳統藝術,請那些勇於創新的所謂藝術家,專家教授不要糟蹋傳統京劇了。中國傳統的文化藝術已經丟失的太多了,請大家珍惜重視起來吧也算是給子孫後代做點貢獻。” (頭條號@我就姓冉)

“我可以毫不諱言的說,在戲曲藝術的發展過程中,革命樣板戲的貢獻最大,對傳統戲曲藝術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革命性的變革,極大的淨化了戲曲,陶冶了情操。”(頭條號@今不如惜)

“防止當下戲曲異化,有的戲曲劇目演出後,就有人說“四不像”!比如,歌曲化、場面過度豪華、專家學者過度引領吹捧、演上幾場就回到“箱子裏面”、編的劇目反響平淡、羣衆想看的劇目不演、過度唱衰戲曲、繼承前輩的不夠全面、個別演員自信不夠而改行、地方文化部門認識模糊、劇團主業做不大、業內勾心鬥角、學藝不精,觀衆感覺空洞,……,原因太多太多。還是要回歸戲曲本體,給觀衆傳遞戲曲真正要表達的是什麼?這纔是問題的根本!”(頭條號@v66387326980)

“該文分析非常中肯,京劇是什麼,京劇必須姓京,寫意,虛擬,程式化,京腔京韻,是京劇美的根本元素。滿臺聲光電實景,就成京歌劇了,拍成電影,就是京劇電影,沒有京白和韻白,說的是普通話,唱腔,字也不上口了,那不成了京話劇了,單獨唱一段就是京歌,如此等,京劇的唱唸做打,四功五法還有多少呈現出來,嚴格講,這些是不是京劇?梅大師講移步不換形,當然是京劇的本質不能丟,沒有京白和韻白,那還姓什麼京。一出好戲經多少藝人千錘百煉,根本也是遵照其自身規侓造成,前些日子,電視抪三打祝家莊,看到石秀探莊,實在乏味,關機了事,爲什麼,單薄,演的…就有話劇的味道。京劇話劇導演導,而他們多半以西洋表演立意,講的是西方表演體系,那京劇可不毀在他們手裏,如同西洋樂器,樂隊摻和京劇,搞亇指揮,在那亇裝模作樣,板鼓聽他的,還是胡琴鑼鼓聽他的?原本藝人謀生的簡約的表演形式,到如今舞臺聲光電,佈景金碧輝煌,那可是花血本的呀,大師們說實景有礙演員的表演肯定是對的,喧賓奪主嘛:增加那麼多亂七八糟的成本,不得不提高票價,你想,又有多少人能承受經常看的經濟條件。京劇需要正本清源,京劇需要返樸歸真。哪怕進博物館,也只要真實的,純民族的,而不是轉基因或中西雜交的。”(頭條號@太粗心大意)

“從大環境來說已不是戲曲盛行的年代。再加上新戲往往只注重場面宏大,不去創造符合演員特點的聲腔,再有一個戲演不了幾場,所以很難深入人心。” (頭條號@王老大)

“說得有道理。京劇要想活下去,要出戏,要出角,要出好聽的唱段。就說樣板戲有毛病,可其中有的唱段卻可以一直流傳。新編的幾齣劇哪有讓人喜歡聽的願意學着唱的。”(頭條號@手機用戶59132353370)

Part 2 戲迷的聲音之最爭議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縣這點確信無疑。這個說法嚴鳳英大師曾親自說過。但是黃梅戲能走上全國舞臺,這與嚴鳳英大師和王少舫大師的努力是分不開的。王少舫大師原來是學京劇的,後來改唱黃梅戲,在五十年代的華東一次匯演中演唱黃梅戲,在全國引起轟動。黃梅戲才爲全國人民熟知,後來把《天仙配》搬上銀幕,受到海內外華人的歡迎。香港爲此誕生了黃梅調電影,不僅翻拍了《天仙配》,而且把《女駙馬》改拍成《雙鳳奇緣》。更是把梁祝故事拍成黃梅調電影,使黃梅戲的傳播達到了高峯。因粱祝取景臺灣,使黃梅調右臺灣家喻戶曉,老少皆能哼唱,當時年幼的鄧麗君就是因爲演唱黃梅調,受到臺灣人的歡迎和喜愛,才走上音樂的舞臺,從而成爲一個巨星。”(頭條號@遠觀歷史的清徒)

“黃梅戲,京劇,豫劇,漢劇,楚劇,越劇,粵劇,這有爭論麼?以地名命名有錯嗎?安慶光大黃梅戲也是正確的,不必搶發源地了,用隔壁的縣名叫自己的戲,能說得通?除非你在安慶府下找一個黃梅鎮來!”(頭條號@手機用戶51136608023)

“把我大宿松縣給忘了嗎?其實黃梅戲真正起源於黃梅縣與宿松縣的民間採茶小調,此地每年都有梅雨季節,在此時節長時間的陰雨連綿,空氣溼度大,溫度高,一般居家裏的糧食等日常器物容易發黃發黴,黃梅應該跟這個有關。黃梅戲跟黃梅縣名應該無關。”(頭條號@手機用戶13614745528)

“這如同安徽的徽戲一樣,徽戲源於徽州,後來流落到浙江金華等地,形成了婺戲,而婺劇中有衆多徽戲的戲目,號稱徽班!真正的安徽卻不多了。”(頭條號@用戶8200909918393)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有黃梅調,文南詞,採茶歌等地方小調,語言類似,方言接近,黃梅,宿松等民間小戲團傳唱,宿松蛇咀是一個古船渡,光嶺是個古代小鎮,現在都是小村莊,光嶺村至今還有民間劇團,劇本,(黃梅宿松交界,光嶺與黃梅一街之隔,)黃梅戲大多來源於光嶺劇團。宿松有個媬房村(專門孵化小雞)有個安慶月山的孵化師傅,看了光嶺劇團的戲,感覺好看好聽,回家與月山的民間戲曲一人一說,月山的民間藝人就過來聽學,回去加工發展成今天的黃梅戲。請知道的更多有關黃梅戲發展的人士多多指教。”(頭條號@赤飛虎運動服)

“黃梅戲《小辭店》《女附馬》中的歌詞請大家好好看看,當時的安徽安慶地區一帶確實經常發大水,無奈之下很多人經過湖北黃梅縣西下,再從江西九江至湖北襄陽一路北上,在要飯期間在黃梅縣偷學了很多的黃梅戲。那時候黃梅戲在黃梅縣幾乎家喻戶曉,人人都會唱出幾本戲來,當時的小劇團幾乎每個鄉鎮都有一個。總的來說;戲是黃梅發源地,發揚光大在安慶。”(頭條號@有電危險---劉濟南)

“也談黃枚戲發源;我現在快七十人了,小時侯乘涼聽老年談黃枚戲是怎麼來的,據說是有一位黃枚人叫汪淨(景)風在安嶶做官,爲官正直愛民如子,久在外地爲官很思念家鄉。時逢五十大壽,地方名流和白姓爲了感謝這位正直清官,特意在民間找了一些在安慶討飯黃枚藝人爲汪淨(景)風賀壽。唱完幾天戲以後,當地名流之士請汪淨(景)風爲戲提名,汪淨(景)風看了幾天黃枚討飯藝人戲後,更加思念生他養他的故鄉。提筆寫下“黃枚戲"三字!黃枚戲就此出名,流行,發揚光大的原理。汪淨風原名汪景風,汪淨風民間有不少故事這裏就不多說了。”(頭條號@用戶5868194891946)

“黃梅戲起源於安慶地區,並非湖北黃梅縣,黃梅縣是黃梅調並非黃梅戲,調和戲區別很大,而且黃梅戲是用安慶方言所唱的!”(頭條號@羅馬森)

Part 3 戲迷的聲音之最熱心

“首批電影工程十部大戲分別是《霸王別姬》《龍鳳呈祥》《狀元媒》《乾坤福壽鏡》《秦香蓮》《蕭何月下追韓信》《趙氏孤兒》《穆桂英掛帥》《堪玉釧》《謝瑤環》。除了《謝瑤環》現在網上沒有片源之外。其他九部均有片源。其中《霸王別姬》《穆桂英掛帥》《趙氏孤兒》三部大戲可在騰訊視頻上看到藍光版本。《霸王別姬》《秦香蓮》《趙氏孤兒》《堪玉釧》《乾坤福壽鏡》可在1905電影網看到超清版本。其餘幾部可在b站上搜到央視播出標清版本。歡迎大家到相應網站去找這些電影觀看。”(頭條號@戲迷樂樂r)

“傳統戲,唱、念依據就是湖廣音,中州韻,唸錯了就成白開水了,我是業餘學老生的,別的行當不清楚,至少老生的唱唸,先生是照規矩教的。”(頭條號@王琛88671451)

“魯迅的《社戲》,以前好多人都學過這篇課文,大家可以再看看。一幫孩子,去的晚了,不能在前面,只能在最外圍聽戲,先是一個小旦,咿咿呀呀的唱,後面出來一個老旦,坐下來唱。魯迅先生是1881年出生的,這是他童年時候經歷的事情,一百多年前的農村,唱戲肯定沒有耳麥或者麥克風,又是露天戲臺,不攏音,演員唱的都能讓最外圍的聽到,可見,過去的戲曲演員的演唱功底確實厲害。”(頭條號@曹八斗遡源尋宓)

“好文共賞,拜讀了!文章一針見血的分析。指出了當下京劇院團以及其它劇種院團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此類問題多年來不僅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理,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是當下不可忽視的。解決了辦法就是必須加大劇團改革的力度,讓每個演員都成爲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還藝術於人民,還藝術於百姓。”(頭條號@ayang28163824)

“譚元壽先生生於名門,曾祖譚鑫培一代名角兒!爺輩譚小培一代名角兒,父輩譚富英先生如雷貫耳,與兒子譚元壽先生結合餘派唱腔開創新譚派!富連成早有耳聞,譚元壽先生學藝於富連成!武老生非常喫工夫的,能唱能打!在科班是下了苦功夫的,也是元字輩出類拔萃的。”(頭條號@國慶3549)

“梅大師在書畫藝術上的高深造詣和美學素養反過來提升了他的審美趣味和境界。比如他獨創的綢舞(《洛神》),劍舞(《霸王別姬》),花籃舞(《天女散花》)等等,榮雍華貴,美侖美奐,成爲經典與師範。再比如,他從傳統古畫仕女圖中獲得靈感與借鑑,獨創了旦角中髮式“美女頭,前流海,旗人頭飾”,改變了青衣花旦一色大頭的舊俗。這都與大師深厚的美學功底分不開的。一代宗師,後無來者啊。”(頭條號@老墨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