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79年的第一場雪,並沒有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晚一些。

與之前的年份相比,這一年實在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莊稼人繼續種他的莊稼,生意人繼續做他的生意,考科舉的讀書人,繼續考他的科舉。

當然咯,說起科舉,舉不上的人照樣還是舉不上。

比如袁世凱,這是他第二次考場折戟了。


終極復仇:史上最牛落榜生


▲袁世凱(1859-1916)


雖說袁世凱一向不喜歡章句之學、經史大義,但在那個人人科舉的年代,小袁同學還是做過科舉夢的。

他曾對人說過,如果“不能博一舉人,則不能瞑目”。

對這一年的科舉考試,有過落榜經歷的袁世凱十分重視。早在1877年,在給自己二姊的信裏,袁世凱就表決心,要專心備考:

因下科將至,如再碌碌,弟何以面見人也……所以不敢誤了功夫。


當時袁世凱身體不好,老是生病,但他卻“不敢自棄”:

每當病臥思己之功名不就,無不攘背而起,展書味誦。


抱病複習,可以說,是非常刻苦非常用功了。在袁世凱的願景裏,他所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只爲換老天開一次眼:

但不知老天負我不負我乎!


然而老天終究沒開眼,狠狠地負了他。而再度科舉失敗的袁世凱,原地爆炸了。

他把自己所做的詩文全倒在地上,付之一炬,還憤憤地說:

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

那意思就是:垃圾科舉誤我人生。

2

沒有人知道假如袁世凱中舉,他將會有怎樣的人生軌跡。1879年這出歷史劇裏,只有一個名落孫山的微胖袁書生。

感到被舉業拋棄的袁世凱,沒有像蒲松齡等歷史著名老考生一樣,選擇復讀三戰:他也果斷地“拋棄”了舉業,改投軍旅。


終極復仇:史上最牛落榜生


▲蒲松齡(1640-1715)科舉這棵樹上掛的人,比高數多得多


袁世凱自幼喜歡讀兵書。以前讀書的時候,老師不讓他看兵書,逼他學詞章,他就白天跟老師學詞章,晚上再一個人研究兵法。

如今告別了令自己痛不欲生的舉業,來到了軍隊,小袁同學可算是找到了自己的地盤了。

1882年,年僅24歲的袁世凱隨清軍入朝平亂,頗有軍功。兩年後,憑藉在甲申政變中的力挽狂瀾,袁世凱被帝國政界大佬李鴻章看上,從此紅得一發不可收拾。

27歲時,袁世凱當上了“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成了帝國三品大員,總督朝鮮事務,成了這個大清藩屬國的“太上皇”。

37歲時,在天津小站,袁世凱主持編練新軍,創立帝國的精銳。

41歲時,由於在戊戌政變中站了太后的隊,袁世凱被賞封爲山東巡撫,成爲封疆大吏。

43歲時,隨着李鴻章去世,袁世凱接過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指揮棒。

誰還記得1879年科舉的狀元?但如今天下無人不識袁世凱。當年的落榜小子,一步步摸爬滾打竟成爲帝國柱石。

1900年庚子國變,慘敗深深地刺激了清廷上下。面對這危局,老佛爺孃倆決定對“祖制”動刀子了。詔書裏說了:

世有萬祀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窮變通久見於大易,損益可知着於論語……總之法令不更,錮習不破,欲求振作,難議更張……


要改制是嗎?袁世凱“報仇”的機會來了。

3


在20世紀最初的那幾年裏,“中不如外”是社會上下普遍的認識。換句話說,那會兒流行崇洋媚外:

只要是洋人有而我們沒有的,那就是先進的、需發展的;那些我們有而洋人沒有的,則必然是落後的、應棄的!

本着這樣的認識,在中國延續千年,而外國並沒有的科舉制度,不幸中槍。

兩廣總督陶模最先上書,請求以“減額漸停”的方式廢科舉,興建學堂。聞此,社會輿論一片叫好,呼籲廢停科舉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儼然戊戌年的事從未發生過一樣。

對此,老袁同學當然喜不自禁。

1903年4月9日,時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袁世凱,給帝后上了《請遞減科舉中額專注學校折》。在摺子裏,袁世凱說了:

科舉一日不廢,即學校一日不能大興,學校不能大興,將士子永遠無實在之學問,國家永遠無救時之人才,中國永遠不能進於富強,即永遠不能爭衡於各國。


一句話,科舉是萬惡之源,科舉是罪魁禍首。科舉不廢,國將不興。

兩年後的1905年,老袁同學又親自執筆,寫了一封奏摺,與張之洞、岑春煊等另外五個封疆大吏一同聯名上奏:

現在還不廢科舉,過十年再廢就晚啦!


過了兩天,清廷答覆,準了:

著即自丙午科爲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


隨着一道詔書頒佈,盛行1300多年的人才選拔制度驟停。


終極復仇:史上最牛落榜生


▲科舉沒了就好,不會有人在意那些細節


4

科舉制度在自己的推動下給廢了,曾經的落榜考生老袁同學當然得意。

對此,袁世凱的女兒袁靜雪曾回憶說:

我父親以後經常談論這件事,他認爲這是他一生中最爲得意的事。他說,他是從小就痛恨這種科舉制度的。


然而,隨着科舉被驟然廢除,還有一件讓老袁同學意外的大禮,在清末深刻的社會變革中開始醞釀。

1905年10月15日,清末舉人劉大鵬在他的日記裏寫道:

下詔停止科舉,士心散渙,有子弟者皆不作讀書想,別圖他業,以使弟子爲之,世變至此,殊可畏懼。


10月23日,劉大鵬又寫道:

昨日在縣,同人皆言科考一廢,吾輩生路已絕,欲圖他業以謀生,則又無業可託,將如之何?


兩個月後,劉大鵬的日記裏又出現這樣的文字:

頃聞同人失館者多,家有恆產尚不至於凍餒,若籍舌耕度歲者,處此變法之時,其將何以謀生乎?


簡單來說,戊戌年倉促廢除科舉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在1905年廢除科舉的時候,再次出現了:年輕人不再讀“書”,而讀書人不僅失去了“理想”,也失去了“現實”。


終極復仇:史上最牛落榜生


▲劉大鵬《退想齋日記》,敲黑板啊同學們,這是很讚的史料啊!


弊端遠不止於此。

由於配套的政策沒有跟上,科舉制度的廢除在清末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宛如地震一般。

沒了科舉,私塾便失去了存在意義。私塾倒閉後,城裏的孩子尚能進新式學堂學習,而鄉里的孩子卻落到無書可讀的境地,文盲率竟因此大幅提高。

1915年,梁啓超便評論說“辦現代教育,使得全民不識字”。

而那些讀了學堂的孩子,由於學堂風氣西化,他們竟能“議論毫無忌諱,指斥政治得失”,甚至敢言“排滿”二字。

一時間,社會上的革命風氣日日漸濃。

這大概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5

科舉廢除6年後,當年12歲的孩子長到了18歲,當年18歲的少年長到了24歲。

童年、青春,他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段時光,由於卸掉了科舉的枷鎖,變得自由奔放,無形無拘。

1911年10月10日,一羣年輕人在武昌舉起了反旗。一瞬間清廷的統治土崩瓦解。

次年,老袁同學帶人逼宮。

滅亡清廷的社會基礎已經廣泛形成。無奈之下,曾經的科舉狀元張謇,代清廷寫下了遜位詔書。而老袁同學則搖身一變,成爲共和第一功臣。

當年的科舉落榜生,不僅滅了科舉制度,還把一個帝國給滅了。

如果1879年的考官能預知未來,他們在提筆欽點舉人的時候,會不會猶豫一下呢?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