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下半場:玩法變了,國企加速入場,民企重新定位

光伏行業的巨頭收購大戲又一次上演。

6月初,華能集團宣稱將收購國內最大新能源民企協鑫集團旗下的光伏電站上市公司協鑫新能源51%的股份。

興業太陽能6月5日發佈公告,公司大股東將變更爲水發集團(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爲66.92%。後者屬於水發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是山東省屬國企水發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近來又有消息稱,中電光伏將獲得南京鋼鐵集團和某大型資產管理公司的十億元注資,順風清潔能源也開始着手將大批量電站資產出售給國有企業。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答案就在光伏行業的漫長髮展中。我們清晰的看到,在國企加速入局之後,下半場,光伏行業的玩兒法正在悄然改變。

上半場從狂歡到一地雞毛

從現在往回看,2004年被認爲是全球光伏產業全面爆發的元年。

也就是從2004年前後開始,在國際市場的帶動下,尚德、英利、天合、晶科、賽維等一批國內光伏製造商開始湧現,造就了一批富豪。

初期的中國光伏產業從中游電池片和組件環節切入,處於“兩頭在外”的局面,上游多晶硅原材料和下游光伏電站終端應用市場絕大部分都依靠海外市場。

由於市場急速擴張,被外資壟斷的多晶硅原材料價格瘋狂飆漲。2007年初,多晶硅價格黑市價格每公斤高達300美元;到當年年底,價格被炒到每公斤400美元。

於是多家民營企業開始試圖涉足上游多晶硅這個看似前途無量的領域。也因此,許多企業栽了大跟頭,甚至破產倒閉。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無論是上游多晶硅還是中游的電池片和組件價格都開始暴跌。一年內,硅料價格從每公斤400多美元,跌至每公斤40美元,跌去了絕大部分。

好在市場很快恢復,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以德國爲首的國家和地區再次掀起了光伏安裝熱潮,終端需求迅速回升。到2010年,中國光伏行業走入頂峯,那是大家最賺錢的一年。

從2011年底開始,國際上對中國光伏行業發起的“雙反”,迅速讓中國光伏製造商們陷入困境,國內光伏行業開始了長達兩三年的掙扎。

儘管從2009年開始,中國試圖通過金太陽工程開啓國內電站應用市場,但是由於政策、市場等多種因素影響,效果非常不理想。從2009年到2012年,4年時間國內總計安裝量只有6.15GW。民營光伏企業絕大部分還停留在製造領域。

國內市場開啓中場盛宴

2013年對於中國光伏行業來說,是另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年份。這一年,中國光伏應用市場開始真正啓動,並一路狂飆。

2013年7月,國務院發佈《關於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一個月後,國家能源局發佈《關於發揮價格槓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明確光伏補貼從金太陽“事前補貼”正式轉爲度電補貼,分佈式補貼0.42元/kWh,地面電站採用三類標杆電價,分別爲一類地區0.9元/kWh,二類地區0.95元/kWh,三類地區1.0元/kWh,光伏項目審批由覈准制向備案制過渡。根隨中央政府的政策,各部委、各省市縣的落實政策也紛紛出臺地方補貼政策,2013年9月起,可再生能源附加徵收標準提高到1.5分/kWh,每年可籌集資金約370億元。

此後,我國光伏產業呈現強勢復甦。從2013年到2018年,中國光伏行業新增裝機分別爲9.58GW、10.56GW、15.13GW、34.15GW、53.06GW、44.26GW,分別同比增長199.38%、10.23%、43.28%、125.71%、49.52%、-16.58%。

加上海外市場,6年時間,中國光伏製造商賺的盆滿鉢滿。

下游電站原本是國有發電企業最擅長的領域,但是在光伏電站不菲的利潤空間誘惑下,光伏製造商也開始向下遊電站領域延伸。一方面,可以攫取豐富的利潤,另一方面還可以帶動自身組件的銷售。

此間,民營企業涉足光伏電站還源於一個因素,國企尤其是央企喜歡大型地面電站,分佈式以及一些中小型地面電站,成爲許多民營企業的機遇。對於國企而言,除了光伏還有一個選擇,那就是單個投資體量較大的風電領域。

在很長一段時間,在光伏電站投資領域,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幾乎處於各佔一半的市場份額。

在光伏電站補貼較高、利潤空間較大的時期,即便融資成本較高,民營企業依然有不錯的投資利潤空間。

但是補貼款的拖欠,則將民營光伏電站企業拉入了深淵。

於是從去年開始,協鑫、隆基等民營企業不得不頻繁出售旗下的光伏電站,以回籠資金,確保現金流。

下半場的玩兒法

隨着平價上網時代的到來,擁有絕對資金成本優勢的國企開始加速入場,民營不得不重新找準定位,開啓光伏下半場。

除了央企之外,地方國企也開始加速“跑馬圈地”。

自今年6月起,各大國企在光伏領域動作頻頻,光伏行業的股權交易活躍程度已經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個年份。華能集團、水發集團、南鋼集團攜巨資入局,讓光伏產業漸變成爲資本戰場。

此前民企經營業務拓展過快,戰略方向不明晰,導致出現企業運轉過程中資產負債過高和現金流緊張的局面。在這個過程中,補貼拖欠也加速和惡化了這種狀況。光伏民企劍走偏鋒,真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企業只能選擇“賣身續命”,重新找準自己的定位,做自己最擅長的製造環節。

同時,融資成本吞噬了太多的利潤,國家的補貼又遲遲未發放,以協鑫新能源爲例,國家欠的補貼高達62億,而協鑫新能源去年的營收56億,等於被欠了一年的營收。與其這樣不如轉給央企,盤活優質資產。

對於國企而言,因爲平價上網進程在加快,光伏系統的製造成本在逐年下降,預計明後年實現平價,屆時的電站利潤將被大幅壓縮,國企的資金成本優勢則將更加凸顯。

所以,此時加速買下民企的電站,纔是未來國企在光伏領域競爭的核心運力。“一個賣身續命,一個趁機收割,大家皆大歡喜。”

如今風電行業已形成寡頭局面。而光伏行業的硅片、組件等領域,都誕生了龍頭企業。寡頭化明顯的情況下,民企變得獨木難支。“全球最大的光伏EPC商特變電工,去年領跑者一個沒中,就因爲持有電站數量不足。拿不住,補貼拖欠沒有現金流,全是賬面價值。”

一方面,在製造端,這些龍頭企業將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而在央企加速收購和進入下游電站之後,電站系統價格有望加速下降。另一方面,這將倒逼光伏中上游企業降本增效,對於光伏中小型的製造企業來說,這將是一次新的洗牌過程。

以如今的形勢來看,“國民聚合”的模式不失爲產業發展的新起點,此前以民營企業爲代表的光伏產業,憑藉頭部公司優勢在這場戰爭中暫時取得領先,而國企龐大資金的實力入駐也將爲市場帶來更加鮮活的動力。對於如今的民營企業來說,比起當年優勝劣汰的競爭,光伏行業的“玩法”正在發生一次根本上的改變。

在平價時代,從電站開發者來看,大型地面電站將是國企的天下。而分佈式電站由於小型、分散、手續繁雜、開發困難較多等問題,以光伏組件、逆變器、EPC爲主業的龍頭民企,在做好製造的同時,依然可以開闢這一陣地。

/ END /

2019年7月16日,山西省電力行業協會、能見科技共同舉辦的“山西省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論壇”將在太原召開。論壇聚焦煤炭清潔化及高效利用、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和應用,充分探討煤炭清潔化、風電、光伏、儲能、售電、綜合能源服務、設備製造、科研等業務,進一步推動綜合能源產業健康發展。

參會詳情請戳:報名 | 山西來了!全國首個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論壇

光伏下半場:玩法變了,國企加速入場,民企重新定位光伏下半場:玩法變了,國企加速入場,民企重新定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