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過也正是因爲趙匡胤如此的做法,寫下禁令,若是違反,那麼子孫必遭天譴,使得歷任皇帝都會看重文人,文人們受到的待遇也算是歷朝歷代中最好的了,也因爲輕易不賜死,宋朝敢於直諫的文官不在少數。因爲宋朝先祖留下了祖訓,任何皇帝都不允許迫害士大夫和言官,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文人,這在史料《避暑錄話》中有過詳細的記載,趙匡胤在太廟中建立過一座石碑,也被叫做“誓碑“,每位新任皇帝都會來到太廟,身邊只能跟着一位小太監,而這位小太監還是不識字的,這樣一來只有皇帝本人知道石碑的內容,歷任皇帝都是這樣的做法。

歷朝歷代的皇帝爲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各種手段層出不窮,而文人們的談論主題和文學作品主要是政治思想的傳播載體,這就使得許多朝代的統治者都選擇了加強對文人的統治,“文字獄”和“焚書坑儒”這都是歷史上有名的殘忍事件,不只是珍貴的文學作品被毀掉,就連無數文人的性命也無辜受到牽連。不過在宋朝卻並沒有這種情況發生。

因爲宋朝先祖留下了祖訓,任何皇帝都不允許迫害士大夫和言官,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文人,這在史料《避暑錄話》中有過詳細的記載,趙匡胤在太廟中建立過一座石碑,也被叫做“誓碑“,每位新任皇帝都會來到太廟,身邊只能跟着一位小太監,而這位小太監還是不識字的,這樣一來只有皇帝本人知道石碑的內容,歷任皇帝都是這樣的做法。

可石碑的祕密並沒有被死守成功,在靖康之恥發生後,金兵佔領了皇宮,而太廟中石碑的內容也公之於衆,上面只是寫着兩條“禁令“,簡而言之,一條爲趙氏皇帝不能傷害柴氏子孫,即使是柴氏子孫做了過分的事,也不能以刑律處罰,可若是他們犯了謀反之罪,賜他們自盡,二便是不能殺害文人士官。若是有人違反這兩條禁令,那麼趙氏子孫一定會受到天罰。

趙匡胤在太廟立一石碑,讓宋朝抗過了300年,上面有兩條“密令”

寬待柴氏子孫,這倒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趙匡胤是從柴氏手中奪來的皇位,當初也是柴氏提攜了趙匡胤,讓他成爲大將軍,所以趙匡胤寫出這樣的禁令,想必是心中有愧。而這第二條大概是因爲他本人是武將出身,士大夫和文人的政治才學能夠好好輔佐趙氏江山,所以他希望後世子孫可以重視士大夫等官員。

不過也正是因爲趙匡胤如此的做法,寫下禁令,若是違反,那麼子孫必遭天譴,使得歷任皇帝都會看重文人,文人們受到的待遇也算是歷朝歷代中最好的了,也因爲輕易不賜死,宋朝敢於直諫的文官不在少數。這樣的制度可以說是很有效的了,沒有人會拿自己的子孫後代開玩笑,宋朝傳承了三百多年,而這禁令也被執行了三百多年,實屬奇蹟。

趙匡胤在太廟立一石碑,讓宋朝抗過了300年,上面有兩條“密令”

在《宋史》中曾經記載過一位敢於直諫的言官,名爲寇老西兒,在他與太宗討論政事的時候,意見不合,他竟然是扯着皇帝的龍袍,讓生氣的皇帝坐下,繼續聽他講道理,事後太宗也並沒有責怪寇老西兒。因爲太宗知道寇老西兒是一片忠心,雖然冒犯了皇帝,可也都是爲國家和皇室好,甚至是將寇老西兒認爲是唐朝的魏徵。

仁宗時期的包拯而已同樣以敢於直諫而出名,直言不諱,絲毫不怕得罪同僚,也不怕冒犯皇帝,不過也好在趙禎當真是一位好帝王,任人唯賢,虛心納諫,這才包拯能夠多次冒犯進言。比如仁宗的愛妃張貴妃想要讓皇帝給她的伯父賜職,仁宗也打算答應,可包拯認爲這樣做會讓外戚掌權,禍亂政權,所以直言其利弊,可仁宗並不看重,但包拯並沒有放棄,直言上諫,言語激烈,這樣挑戰皇帝的權威,一般下場恐怕就是被斬頭了,可宋朝的祖訓和仁宗的仁善讓包拯順利爲官幾十年。

趙匡胤在太廟立一石碑,讓宋朝抗過了300年,上面有兩條“密令”

仁宗去世後,不只是滿朝文武大臣和全國人民的悲傷之事,連遼國人民都爲其慟哭,原本是敵國,可趙禎的仁政卻使得兩個國家四十二年沒有發生過戰爭,兩國已經是兄弟之國,遼國耶律洪基爲其建立了衣冠冢,讓子孫後代對待趙禎就如同對待自家祖先一般,可想而知宋朝趙禎的影響有多大。

王安石改革是歷史上的一件變法大事,無論成功與否,此事引起的轟動不同凡響,當時改革派和守舊派在朝堂上形成對立之勢,神宗雖然想着任用改革派對政治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可守舊派堅決不同意。若是放在朱元璋的身上,恐怕違逆者都一併被處死,但宋朝的禁令不允許神宗這麼做,這便導致朝堂上形成了僵硬的局勢。

趙匡胤在太廟立一石碑,讓宋朝抗過了300年,上面有兩條“密令”

神宗不想再忍耐守舊派了,他想着殺一個人以殺雞儆猴,可大臣們不同意了,認爲宋朝從來沒有發生過誅殺士大夫的事例,皇帝不可以破例,所以神宗最終還是沒有處死那位瀆職的大臣,只是打算將他刺面再發配邊關,可誰知這樣做也引起了大臣的反對,認爲這是對士大夫的侮辱,惹得神宗大怒。

王安石雖然是改革派的領頭羊,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可守舊派也同樣頑固不化,一時間新政無法推行,所以幾個改革派的臣子想出了一個主意,殺掉幾個守舊派的大臣,這樣就可以威懾守舊派,削弱他們的勢力,爲了能夠推行新政,幾條性命的犧牲也是可以的。此主意一出,連王安石的兒子也同意,還說將韓琦和富弼的腦袋掛在鬧市,這樣就不會再有人敢幹涉新政了。

王安石聽到他們的話,並不同意,他認爲若是開了誅殺士大夫的先例,那麼日後士大夫文人的地位就失去了保障,朝廷上也不會再有人看重士大夫了,那麼朝廷上將會變爲屠場。也正是因爲宋朝的祖訓,使得文人在朝廷上的地位尤其重要。

趙匡胤在太廟立一石碑,讓宋朝抗過了300年,上面有兩條“密令”

有了士大夫的積極發言,才能保證國家的政治清明,宋朝發展繁榮,在歷史上的地位尤其重要,可即使這樣也不能抵擋蒙古人的鐵騎,一朝文明終究還是被摧毀了,三百年的傳承也還是斷了,從此以後沒有哪個朝代能和宋朝在文人優待方面上媲美了。

因爲趙匡胤立下的兩條禁令,宋朝子民的凝聚力還是非常強的,即使是國破後,也仍然有十萬多的軍民願意同國家共存亡,這樣看來宋朝確實是許多普通文人和士大夫的嚮往之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