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些史料所反映的國民黨臨朐抗日根據地範圍和兵力分佈,只是當年抗日鬥爭文獻中的一部分,這本抗戰初期的國民黨部隊給養帳簿,不僅見證了國民黨軍隊在敵後開展抗日遊擊戰的歷史,對於研究山東地區抗戰鬥爭形勢和錯綜複雜的鬥爭環境及變化,無疑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魯蘇戰區是國民黨抗戰編建序列中兩個重要的敵後抗日遊擊戰區之一,戰區總部駐地與省政府駐地同駐臨朐、沂水山區一帶,相距百餘里。

國民黨臨朐抗戰史料:

1939年吳化文部駐蔣峪

給養帳清單

故紙猶香


國民黨吳化文部駐蔣峪期間給養帳清單

抗日戰爭初期,國民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爲保存實力,抗令不遵,不戰而逃,被蔣介石誘捕後處死。1938年,國民政府正式任命沈鴻烈爲山東省政府主席。由於山東多地淪陷,省政府機關頻繁移動。1938年12月,國民黨山東省主席兼保安司令沈鴻烈率省府機關及所屬部隊進駐沂水縣東里店(今屬沂源縣)。

當時魯蘇戰區總司令于學忠和山東省政府主席沈鴻烈都以各自爲中心控制着黨政軍活動,在軍事指揮上存在分歧,沈鴻烈提出吳化文部作爲沈的守備力量,駐省政府附近。但于學忠卻將吳部調到遠離省政府駐地東里店的臨朐蔣峪一帶。1939年,日本侵略軍大規模對魯中山區進行瘋狂“掃蕩”,由於對形勢的突然變化缺乏充分的準備,雙方缺少相互配合,國民山東省政府失去了剛營建起來的東里店駐地,後轉移至臨朐西南一帶。

魯蘇戰區是國民黨抗戰編建序列中兩個重要的敵後抗日遊擊戰區之一,戰區總部駐地與省政府駐地同駐臨朐、沂水山區一帶,相距百餘里。

臨朐北連益都、南接沂水、臨沂,是連接南北的戰略要地,益臨路、沂臨路是一條南北通衢。蔣峪位於臨朐縣城以南約26公里處,是從臨朐通往魯南的交通咽喉和軍事要地,戰略地位十分突出,當時的國民黨主力部隊,新編第四師吳化文所部就駐紮在這一地區。

“1939年5月,日寇爲打通益臨路和沂臨路,糾集重兵由臨朐沿沂臨路向魯南進犯,在蔣峪遭到國民黨新編第四師的阻擊。”據相關資料記載,“蔣峪血戰先後持續了13天左右,雙方均傷亡慘重。新四師傷亡300餘人,打死日軍數百人,傷200多人。戰後,日軍的數十輛汽車滿載着死屍和重傷號,運回青州。在1939年5月25日到6月12日期間,創刊不久的《大衆日報》均刊登了十幾篇有關蔣峪戰役的戰事信息。戰後新四師二團趙廣興還在《大衆日報》上發表了《鳴謝啓示》。”

蔣峪戰役,是抗戰時期臨朐境內最大規模的一次抗日鬥爭,有效地遏制了日寇瘋狂氣焰和肅清魯南的戰略企圖。由於歷史原因,如今保存下來的反映當時那段抗戰歷史的文獻和實物資料極爲稀少.尤其是有關國民黨新四師的資料。國民黨新編第四師曾是一支積極抗戰的中堅力量,隨着後來戰事的惡化和國民黨內部派系矛盾的加深,1943年初,吳化文及其所部最終投降了日寇,淪爲漢奸。曾在魯中臨朐一帶製造過“無人區”,當時老百姓都稱其爲“新死屍”。抗戰中後期,部分國民黨愛國將士和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一直堅持在魯中山區與日寇和僞軍進行鬥爭,直到抗戰全面勝利。

筆者藏有一本民國二十八年(1939)的國民黨軍需給養帳簿,其中就有國民黨新編第四師領取生活物資的詳細記錄。這本給養賬簿,高19.5釐米,寬14.5釐米,厚1.5釐米,布面線裝,書根一端寫有“民國二十八年給養帳清單”。裏面是以各部駐地的村莊名或以連營爲單位,分別記錄了生活物資的發放情況,主要是馬料、乾柴、小米、面等生活物品。

國民黨吳化文部駐蔣峪期間給養帳清單

賬簿中所列村莊20餘處,大部分村莊名至今沿用,如郇家溝、蘇家官莊、潘家溝、東段家溝、西段家溝、史家莊子、西牛河、東牛河、常命溝、前賀家窪、後賀家窪、北亓村、南亓村等,這些村莊分佈於蔣峪偏東北數十平方公里範圍內,部隊單元主要有:縣府第四師、八團團部、八團第三營、三營第七連、二營第四連、第十連、新編第四師、專員張同香等,營連各部分散交叉駐紮在上述各村莊內。

國民黨吳化文部駐蔣峪期間給養帳清單

這些史料所反映的國民黨臨朐抗日根據地範圍和兵力分佈,只是當年抗日鬥爭文獻中的一部分,這本抗戰初期的國民黨部隊給養帳簿,不僅見證了國民黨軍隊在敵後開展抗日遊擊戰的歷史,對於研究山東地區抗戰鬥爭形勢和錯綜複雜的鬥爭環境及變化,無疑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尤其是其中有關國民黨新編第四師早期文獻記載,爲深入研究抗戰歷史提供了珍貴史料。

資料來源:故紙猶香的新浪博客

國民黨吳化文部駐蔣峪期間給養帳清單

國民黨吳化文部駐蔣峪期間給養帳清單

國民黨吳化文部駐蔣峪期間給養帳清單

國民黨吳化文部駐蔣峪期間給養帳清單

國民黨吳化文部駐蔣峪期間給養帳清單

國民黨吳化文部駐蔣峪期間給養帳清單

國民黨吳化文部駐蔣峪期間給養帳清單

國民黨吳化文部駐蔣峪期間給養帳清單

國民黨吳化文部駐蔣峪期間給養帳清單

國民黨吳化文部駐蔣峪期間給養帳清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