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 |《问学私记》精粹马一浮 |《问学私记》精粹

义理之学,须自己向内体究方有入处,若只从文义上寻求,即是全盘讲究明了,还是不相干。

先生一日赴清和坊,以风随行。先生曰:“佛出世亦是入世,儒入世亦是出世。今人以出世、入世判佛、儒,未当。”

世人有出世间、入世间之说,不知既无一个世间可出,亦无一个世间可入。何谓“世间”?习即世间。学者工夫只在去习,锢蔽既除,本性显露,虽居世间何害?若锢蔽未除,自性未明,虽求出世间,云何能出?须知刻意求出世、入世之心,皆是妄想执着。

马一浮 |《问学私记》精粹

马一浮 《西江月》词 18×32cm 纸本 1949年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藏

释文:《西江月》。吹皱一池春水,东风又换西风。村歌社鼓月明中,到处鱼惊荷动。堤柳分来暗绿,湖波流尽残红。六时花外远闻钟,过眼轻尘如梦。蠲戏老人。

先生曰:“学者用工,正须在自己喜怒哀乐发动处检点。因举高忠宪故事。按年谱,高子以言事被谪,时年三十三。至武林,高子自歉于道未有见,无受用,发愤曰:‘此行不彻此事,此生真负此身矣。’舟中严立规程,取前所为,半日静坐、半日读书者反复行之,当心气澄清时,有塞乎天地气象。登子陵钓台,溪山鸟韵,种种悦心而心不着境,自谓得山水之助不小。过汀州,登旅舍小楼,手二程书,见明道先生曰:‘百官万务,兵戈百万之众,饮水曲肱,乐在其中,万变俱在人,其实无一事’,猛省曰:‘原来如此,其实无一事也。’一念缠绵,斩然遂绝。忽如百斤担子,顿尔落地,又如电光一闪,透体通明,遂于大化融洽无际,更无天人内外之隔。至此见六合皆心腔子,是其区宇方寸,亦皆本位,神而明之,总无方所可言也。深鄙学者张皇说悟,此只看作平常,自知从此方好下功夫耳云云。高子这段公案,学者大可取法。”

马一浮 |《问学私记》精粹

马一浮 《酬啬庵雪中见怀》诗 27×16cm 纸本 1948年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藏

释文:《酬啬庵雪中见怀》。闭关夜半不闻雷,雪后传诗忽眼开。万法心空无寸土,五行倒用有三灾。人天坐阅东流水,蝼蚁终缘一树槐。吹剑谈仁何足道,寒梅影里望春台。戊子腊月四日。

禅宗教人剿绝知见,转变六识。儒家则教人调节六识,使不为害而已,其工夫全在涵养。

立民初见先生,问朱陆异同。先生告之曰:“朱陆异同之辨,历代聚讼纷纭,未有定论。今辨朱陆同异,先须察其源流。程子门人以龟山为最笃实,以上蔡为最高明。龟山之学传罗豫章,罗豫章传李延平,朱子初受学于延平。延平教人先涵养而后察识,朱子亲闻其说。上蔡之学一传胡安国,再传胡五峰,三传张南轩,其教人先察识而后涵养。朱子受教于延平,未久延平殁。其后朱子赴湘访南轩,又闻先察识后涵养之说,曾与南轩反复辩论。最初朱子亦信服其说,后却不以为然,于是又归延平,用伊川‘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二语提示学者。朱子之意是涵养与察识并重,但须从涵养中察识,重涵养。至于象山,则仍承上蔡之意,先察识而后涵养,重察识。故朱陆同异,此是纲领。

马一浮 |《问学私记》精粹

马一浮 屈原《涉江》 148.6×40.8cm 纸本 1963年

浙江图书馆藏

释文: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癸卯秋八月,蠲戏老人书。

钤印:蠲戏老人(白) 我自调心(白)

然朱子重涵养非轻察识,陆子重察识亦非轻涵养。如象山、慈湖、阳明,涵养工夫极深。但察识不能一悟便了,悟后亦必有涵养工夫以保任之,然后察识方能精纯。若只察识而不涵养,则本源未清,物欲夹杂,其弊至以人欲为天理,故王学末流,多成狂禅。不如先事涵养,察识自在其中,工夫稳当,盖未有有涵养而无察识者。故朱子教人从涵养入手,真实千了百当,学者不可不知。”

世人学《易》,不主象数即归义理,然只当做一部书看,不得谓之知《易》。天地之间正是一部《易》,其理即流行与人伦日用之间。四时行,百物生,寒暑往来,阴阳动静,以及人之视听言动、声色笑貌,莫非《易》也。人不知从日用间体会,故虽日用之而不知。杨慈湖有《己易》一篇,深得此旨,可参看。

马一浮 |《问学私记》精粹

马一浮 致啬庵札 27×16cm×2 纸本 1960年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藏

释文:啬庵道长坐下:辱闰月廿六日教并赐答一律,喜葆光养和,流露行间。如亲晬然之容,浣慰不可言。唯好我过于知我,致有溢美之誉,伏读增悚。《庐山新谣》续得十二章,仍付星贤,请间呈览。率皆放恣之言,乏玄旷之趣。虽不敢自匿,其鄙拙实无当于风诗,老而不进,徒供笑噱而已。在山殊少游陟,近已辍咏,又苦薄寒,不日将还杭矣。秋深,仍望加意颐卫。不宣。浮再拜。庚子七月二日。

熊子真先生著《新唯识论》,至“明心”章下笔甚难,以风因以此意告先生。先生曰:“心诚不易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而为天地之本,此言其体也。天地间交互往来,动静开合,兽胎鸟孳,万物生长,莫非心之流行,此言其用也。所谓寂然不动,随感而应,兼体、用而言也。若只以感应言心,则是说了一半,见其变易、生灭一边,而不见其不变易、不生灭一边。至于西方心理学,或以知觉、作用言心,或以刺激与反应言心,更是粗不足道。然学者须是切己体会,不可向外寻求才是。”

声明| 图文来源网络,旨在分享传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文仅代表原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三十日内与书艺公社联系。

END

欢迎·加入学习交流群

| 群福利 |

1)珍稀碑帖高清大图放送

2)珍稀吉金书画古籍电子版

3)免费艺术书籍限量赠送

……

↓↓↓ 点击阅读原文入群与社员互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