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浮 |《問學私記》精粹馬一浮 |《問學私記》精粹

義理之學,須自己向內體究方有入處,若只從文義上尋求,即是全盤講究明瞭,還是不相干。

先生一日赴清和坊,以風隨行。先生曰:“佛出世亦是入世,儒入世亦是出世。今人以出世、入世判佛、儒,未當。”

世人有出世間、入世間之說,不知既無一個世間可出,亦無一個世間可入。何謂“世間”?習即世間。學者工夫只在去習,錮蔽既除,本性顯露,雖居世間何害?若錮蔽未除,自性未明,雖求出世間,云何能出?須知刻意求出世、入世之心,皆是妄想執着。

馬一浮 |《問學私記》精粹

馬一浮 《西江月》詞 18×32cm 紙本 1949年 浙江省文史研究館藏

釋文:《西江月》。吹皺一池春水,東風又換西風。村歌社鼓月明中,到處魚驚荷動。堤柳分來暗綠,湖波流盡殘紅。六時花外遠聞鍾,過眼輕塵如夢。蠲戲老人。

先生曰:“學者用工,正須在自己喜怒哀樂發動處檢點。因舉高忠憲故事。按年譜,高子以言事被謫,時年三十三。至武林,高子自歉於道未有見,無受用,發憤曰:‘此行不徹此事,此生真負此身矣。’舟中嚴立規程,取前所爲,半日靜坐、半日讀書者反覆行之,當心氣澄清時,有塞乎天地氣象。登子陵釣臺,溪山鳥韻,種種悅心而心不着境,自謂得山水之助不小。過汀州,登旅舍小樓,手二程書,見明道先生曰:‘百官萬務,兵戈百萬之衆,飲水曲肱,樂在其中,萬變俱在人,其實無一事’,猛省曰:‘原來如此,其實無一事也。’一念纏綿,斬然遂絕。忽如百斤擔子,頓爾落地,又如電光一閃,透體通明,遂於大化融洽無際,更無天人內外之隔。至此見六合皆心腔子,是其區宇方寸,亦皆本位,神而明之,總無方所可言也。深鄙學者張皇說悟,此只看作平常,自知從此方好下功夫耳云云。高子這段公案,學者大可取法。”

馬一浮 |《問學私記》精粹

馬一浮 《酬嗇庵雪中見懷》詩 27×16cm 紙本 1948年

浙江省文史研究館藏

釋文:《酬嗇庵雪中見懷》。閉關夜半不聞雷,雪後傳詩忽眼開。萬法心空無寸土,五行倒用有三災。人天坐閱東流水,螻蟻終緣一樹槐。吹劍談仁何足道,寒梅影裏望春臺。戊子臘月四日。

禪宗教人剿絕知見,轉變六識。儒家則教人調節六識,使不爲害而已,其工夫全在涵養。

立民初見先生,問朱陸異同。先生告之曰:“朱陸異同之辨,歷代聚訟紛紜,未有定論。今辨朱陸同異,先須察其源流。程子門人以龜山爲最篤實,以上蔡爲最高明。龜山之學傳羅豫章,羅豫章傳李延平,朱子初受學於延平。延平教人先涵養而後察識,朱子親聞其說。上蔡之學一傳胡安國,再傳胡五峯,三傳張南軒,其教人先察識而後涵養。朱子受教於延平,未久延平歿。其後朱子赴湘訪南軒,又聞先察識後涵養之說,曾與南軒反覆辯論。最初朱子亦信服其說,後卻不以爲然,於是又歸延平,用伊川‘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二語提示學者。朱子之意是涵養與察識並重,但須從涵養中察識,重涵養。至於象山,則仍承上蔡之意,先察識而後涵養,重察識。故朱陸同異,此是綱領。

馬一浮 |《問學私記》精粹

馬一浮 屈原《涉江》 148.6×40.8cm 紙本 1963年

浙江圖書館藏

釋文:餘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世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癸卯秋八月,蠲戲老人書。

鈐印:蠲戲老人(白) 我自調心(白)

然朱子重涵養非輕察識,陸子重察識亦非輕涵養。如象山、慈湖、陽明,涵養工夫極深。但察識不能一悟便了,悟後亦必有涵養工夫以保任之,然後察識方能精純。若只察識而不涵養,則本源未清,物慾夾雜,其弊至以人慾爲天理,故王學末流,多成狂禪。不如先事涵養,察識自在其中,工夫穩當,蓋未有有涵養而無察識者。故朱子教人從涵養入手,真實千了百當,學者不可不知。”

世人學《易》,不主象數即歸義理,然只當做一部書看,不得謂之知《易》。天地之間正是一部《易》,其理即流行與人倫日用之間。四時行,百物生,寒暑往來,陰陽動靜,以及人之視聽言動、聲色笑貌,莫非《易》也。人不知從日用間體會,故雖日用之而不知。楊慈湖有《己易》一篇,深得此旨,可參看。

馬一浮 |《問學私記》精粹

馬一浮 致嗇庵札 27×16cm×2 紙本 1960年

浙江省文史研究館藏

釋文:嗇庵道長坐下:辱閏月廿六日教並賜答一律,喜葆光養和,流露行間。如親晬然之容,浣慰不可言。唯好我過於知我,致有溢美之譽,伏讀增悚。《廬山新謠》續得十二章,仍付星賢,請間呈覽。率皆放恣之言,乏玄曠之趣。雖不敢自匿,其鄙拙實無當於風詩,老而不進,徒供笑噱而已。在山殊少遊陟,近已輟詠,又苦薄寒,不日將還杭矣。秋深,仍望加意頤衛。不宣。浮再拜。庚子七月二日。

熊子真先生著《新唯識論》,至“明心”章下筆甚難,以風因以此意告先生。先生曰:“心誠不易說。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而爲天地之本,此言其體也。天地間交互往來,動靜開合,獸胎鳥孳,萬物生長,莫非心之流行,此言其用也。所謂寂然不動,隨感而應,兼體、用而言也。若只以感應言心,則是說了一半,見其變易、生滅一邊,而不見其不變易、不生滅一邊。至於西方心理學,或以知覺、作用言心,或以刺激與反應言心,更是粗不足道。然學者須是切己體會,不可向外尋求才是。”

聲明| 圖文來源網絡,旨在分享傳播,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原文僅代表原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書藝公社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佈後的三十日內與書藝公社聯繫。

END

歡迎·加入學習交流羣

| 羣福利 |

1)珍稀碑帖高清大圖放送

2)珍稀吉金書畫古籍電子版

3)免費藝術書籍限量贈送

……

↓↓↓ 點擊閱讀原文入羣與社員互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