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教士明恩溥說:“中國人納賦稅於政府後,即以爲天職已盡。蔡元培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份子的責任。

作者:金滿樓

(以下爲名人哲思,別開生面,供學習)

諳其文字

魏源說:“欲悉各國情形,必先諳其言語文字……而中國迄今無熟悉外國語言文字之人,恐無以悉其底蘊。”

聖賢禽獸

曾國藩說:“不爲聖賢,便爲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有志有識有恆

曾國藩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說到: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有志斷不甘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

《老殘遊記》作者劉鶚的怪論:清官爲何比贓官還可恨?

得人率人

曾國藩:“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立國之道

同治年中,清廷設立同文館,保守派代表人物、帝師倭仁在上奏中針鋒相對的提出:

“天文算學爲益甚微,西人教習正途,所損甚大”;

“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

糾因循以魯莽

沈葆楨在臨終前的遺疏中說:“天下事多壞於因循,而糾因循之弊,繼之以魯莽,則其禍更烈”。

《老殘遊記》作者劉鶚的怪論:清官爲何比贓官還可恨?

清官誤國

劉鶚在《老殘遊記》裏痛責某類“清官”:

“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爲非;

清官則以爲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吾人親眼所見,不知凡幾矣。”

天職已盡

傳教士明恩溥說:“中國人納賦稅於政府後,即以爲天職已盡。至於政府只如何開銷,則如對岸觀火、無關痛癢。天下最可驚、可愕、可嗟、可怪之事,莫過於此。”

更加蔑視

辜鴻銘說:“洋人絕不會因爲我們割去髮辮,穿上西裝,就會對我們稍加尊敬的。我完全可以肯定,當我們中國人變成西化者洋鬼子時,歐美人只能對我們更加蔑視。”

史不可滅

陳寅恪說:“國可亡,而史不可滅。”

《老殘遊記》作者劉鶚的怪論:清官爲何比贓官還可恨?

必由儒家

錢穆說:“救世界必中國,救中國必儒家。”

七何之學

翁獨健說,歷史是“七何之學”,要弄清“何時、何地、何人、何事、如何、爲何,還要問個然則何如……”

教育目的

蔡元培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份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的。”

崇拜誰

魯迅說:“與其崇拜孔丘、關羽,還不如崇拜達爾文、易卜生。”

(節選自金滿樓:《漏網之魚:1840-1949中國小歷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

《老殘遊記》作者劉鶚的怪論:清官爲何比贓官還可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