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病從口入 ,“喫壞肚子”這事兒也有地區差異?|有理數

  8月25日晚,北大清華等國內高校師生在桂林某酒店就餐集體食物中毒。

  9月6日,江西萬安縣對部分學校學生因食發黴、變質營養餐就醫發佈通報,餐飲服務公司法人和公司安全生產負責人被依法控制。

  9月7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緊急通知部署營養改善計劃食品安全工作。

  9月8日,北京開往武漢高鐵供應40元盒飯竟發黴, 旅客喫後上吐下瀉。

  中國古話“病從口入”,最近這樣的事兒有點多。這是偶然的嗎?哪些地方更容易發生食品污染導致的疾病問題?

  生活中,我們常說喫出病了、鬧肚子了、食物中毒了,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由於喫了被有毒有害物質(包括生物性病原體)等致病因子污染的食物所導致的,這類疾病就是"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s)。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s)一詞作爲正式的專業術語,以代替歷史上使用的“食物中毒”一詞。但實際生活中還是會經常將這兩個詞混用。

  常見的食物中毒、腸道傳染病、人畜共患傳染病、寄生蟲病以及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所引起的疾病都屬於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一般可分爲感染性和中毒性。

  世衛組織2015年曾發佈“全球食源性疾病負擔估算報告”,這是被污染的食物影響健康和人類福祉的最全面報告,全球哪裏食源性疾病最嚴重呢?

  報告評估,全球每年有多達6億人或近十分之一的人因食用受到污染的食品而生病,其中造成42萬人死亡。食源性疾病的風險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最嚴重。該報告還指出,儘管五歲以下兒童僅佔全球人口的9%,但他們卻幾乎佔食源性疾病死亡的30%(約12.5萬人)。

  那中國每年有多少人“病從口入”?哪些地方又最多呢?

  有理數整理了2011-2016年中國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監測數據,發病人數在2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2016年,全國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一直在上升。

  這只是針對發病人數在2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報告情況。實際情況可能比統計的要多。根據WHO統計報告表明,食源性疾病的實際發病數要比報告的病例數多300~500倍。

  食源性疾病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多數會表現爲腹瀉,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喫壞肚子”。世界衛生組織報告也指出,腹瀉病構成全球食源性疾病的一半以上負擔。國家公共衛生科學數據中心傳染性疾病每月都會公佈“其它感染性腹瀉病”分地區數據,這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地的情況及差異。

  “其它感染性腹瀉病”指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其病原體主要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等。2016年,全國31個省份均有病例報告,地區發病順位變化不大,發病順位居前的省份爲天津、北京、浙江、寧夏和安徽,發病率最低的地區內蒙古、吉林和西藏。

  再細化一點,將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按發生地點分類,飲食服務單位、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發生的主要場所。但是家庭食源性疾病導致的後果似乎更嚴重。一般情況下,食源性疾病發病率高,但致死率很低。但如果發生在家庭場景,情況似乎不太一樣。

  根據王霄曄等《2017年全國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徵分析》的數據,家庭是食物中毒事件及死亡發生的主要場所,其食物中毒事件數及死亡人數最多,分別佔食物中毒事件總數及死亡總人數的44.83%和90.71%,且病死率最高,7.76%(127/1636)。

  9月7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緊急通知部署營養改善計劃食品安全工作,要求“堅決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確保師生健康安全。”這個緊急通知可不是無緣無故發佈的,每年9月都是學校食源性疾病高發期。

  6月-9月一直是食源性疾病的暴發高峯期,學校剛好7、8月放假。有分析認爲,9月份天氣逐漸轉涼,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從業人員放鬆了對食物中毒的警惕,而此季節食品又易發生污染,且腐敗變質後感官異常的表現不明顯,一些食品原料如馬鈴薯、豆角等自然毒素含量增加,一旦食品加工不當就可能導致食物中毒類情況的發生。

  數據新聞編輯:湯子帥

  實習生:全思凝

  新媒體設計:陳冬

編輯:王曉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