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58日臺北慈濟醫院開業,爲臺北地區居民帶來了不一樣的醫療體驗。軍醫出身的趙有誠自20083月上任以來,帶領檯北慈濟醫院踐行“全人醫療”理念。他超越單純的醫療技術與管理職責,發揚慈濟精神與文化,落實證嚴法師創辦慈濟醫院的理念,爲弱勢羣衆帶來生命的新希望。

趙有誠臺北慈濟醫院院長

1“軍事化”到“慈濟化”

趙有誠從18歲進入國防醫學院就讀,畢業後即在三軍總醫院服務,原本認爲自己會在軍中待到退役年齡,從來沒有想過提前退伍,轉換工作,去完全陌生的臺北慈濟醫院任職。鑑於之前三軍總醫院副院長的工作經驗,接管規模小於三軍總醫院的臺北慈濟醫院,其經驗和資歷應該完全沒有問題,但是結果卻相反。初入慈濟醫院,所見所聞無不震撼,從軍方體系醫院到慈濟體系醫院,截然不同的組織文化讓趙有誠一度懷疑,是否來錯了地方?是否能勝任慈濟醫院院長一職?

“我走訪過全臺大小醫院,但我第一次踏入臺北慈濟醫院時,卻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從建築外觀到內部空間,處處展現出人文之美”,趙有誠感嘆道。

醫院一樓大廳設計十分寬敞、高挑,將門診區設計在二樓,避免一樓大廳出現擁擠的現象。主入口正對的一樓大廳牆面有一幅長寬約7.5米,由55萬片馬賽克瓷磚組成的佛陀問病圖,描繪佛陀在晨光中與5名隨從在充滿綠意且開闊的樹林裏,關愛爲病痛所苦的比丘尼。這是慈濟醫療人文的象徵,時刻提醒慈濟醫院醫護人員,勿忘“以人爲本,以病爲師”的辦院宗旨。地下一樓爲淨如琉璃區,高度挑高到四樓,正前方牆面上是高17米、寬10米的佛陀灑淨圖,使用100萬片玻璃馬賽剋制作而成。圖的上半部分是佛陀灑淨,下半部分呈現的則是對信衆說法的情景。醫院患者、家屬經常在佛陀灑淨圖前凝思、祈禱,是院內一處慰藉心靈的處所。醫院病房空間寬闊,爲住院患者和陪伴家屬提供了舒適的環境,全院共有6座空中花園,分佈在病房區的不同樓層,提供了一處舒適的休閒空間。

慈濟醫院最大的特色之一是志工服務,平均每天有200多位志工接力堅守在每個醫療崗位,不分假日,不畏風雨,將慈濟醫院的真善美傳遞給每一位患者人和家屬,她們溫馨的關懷及不圖回報的服務有口皆碑。在醫院隨處可見身着藍衣和黃色背心的志工,有的在幫助患者指路就診,有的在推着坐在輪椅上的患者穿梭在醫院的長廊和大廳,忙碌着但臉上洋溢着溫馨的笑容。從一樓大廳可以俯瞰地下一層,正中央有個表演舞臺,表演者都是一些愛心人士,他們自願到醫院表演,來舒緩患者和家屬的不安情緒。這裏也是醫院開會或講授公共課程的地方,提供給民衆一些醫療方面的輔導。

這些人文化的建設時刻感染着趙有誠,“從‘軍事化’到‘慈濟化’的過渡,是一個解構自我,重塑自我的過程。”他深深感嘆道。

2“慈濟志業”到“全人醫療”

趙有誠深知擔任臺北慈濟醫院院長,不只需要醫學上的專業及管理能力,還必須充分了解慈濟志業的精神及內涵,才能將慈濟精神落實到對患者的照護中。每年參訪臺北慈濟醫院的團體非常多,不同於拜訪其他醫院,參訪人員要了解的只是醫療項目的專長及特色,參訪慈濟醫院的團體要了解的是慈濟醫療,這部分包括人文層面、慈善層面,以及志工投入的層面。趙有誠全身心投入到慈濟醫院的工作中,熟悉院內事務,瞭解慈濟志業,堅持不懈地踐行慈濟精神及理念。

趙有誠對慈濟志業的瞭解,是從每天早上的志工早會開始的。到任後,每天早上6點45分到達慈濟醫院,通過視訊連線,參加靜思精舍早上7點開始的志工早會,瞭解天下災難,也聽取各志業志工分享最近做的有意義的事情。志工早會是慈濟的內部活動,內容爲全球各地慈濟人如何行善助人,在什麼地方、用什麼方法幫助了什麼人及後續行動計劃等。慈濟人不只在臺灣,而是在世界各地做慈善。

“救貧濟苦,是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的核心宗旨。慈濟醫療志業幫助了許多因貧而病、因病而貧的民衆與家庭。藉由完整的慈善體系與衆多志工協助,過往醫護人員在醫療處置外無法提供的照顧,如到家住診、陪伴患者度過生命低潮,甚至提供出院後的各項生活資源,讓他們重新站起來,變成一個能自助又助人的好人。”趙有誠強調,“簡言之,全人醫療就是愛的醫療。”

全人醫療,是臺北慈濟醫院開業以來努力的方向與目標,也是趙有誠就任院長一職後所踐行的醫療理念,其努力的目標與方向,是以愛心、細心、用心、耐心,爲所有就醫民衆提供優質與溫暖的醫療服務,不只救治身體的病痛,更要了解內心的傷悲。

3“改變現象”到“改變本質”

“我最初在臺北慈濟醫院任職時,發現醫院急診室常常人滿爲患,大大降低了患者及家屬就醫體驗感,也給無形中增加了醫院工作人員的工作量”,趙有誠指出了問題所在。其解決方案爲在全院實行新措施,改變安排牀位的優先順序,從門診優先改爲急診優先,剩餘病牀再安排門診患者。“但是當我深入瞭解發現醫院明明還有空牀位,可是急診室還有若干位患者在等牀位”,趙有誠露出困惑的神情說道。經過與急診科室負責人溝通才瞭解到實情,空閒的牀位爲差額牀,患者需要另付差額,還在等牀位的患者都是在等保健牀。對於這些弱勢羣體來說,他們只住得起不需要補差額的保健牀,對於空出來的需要補差額的單人房和雙人房,他們寧願繼續躺在急診室等保健牀。最後,趙有誠經過仔細思考後做出決定,在確保急診患者住院安排妥當的前提下,讓這幾位等保健牀位的患者先免費住進差額牀,等到保健牀空出時再做調整。趙有誠善於運用變通的方式,巧妙治理了臺北慈濟醫院急診室擁塞的情況,改變了其他醫院急診普遍存在的“一牀難求”的現象。

臺北慈濟醫院不僅僅免去病房差額,對於貧困患者的醫療費用也會免減,曾經有患者在醫院的鼓勵下,實現分期還款。當然也不乏就醫後欠款不還的患者,趙院長舉了一個急診患者屢次逃院來躲避醫療費用的事例,“這位患者名叫阿富,經常酗酒,每次被送進急診只要症狀稍好就逃跑,我很好奇,調出了他的住院資料,發現從2006年到2014年,總共在醫院門診1次、急診66次、住院5次,每次都趁醫護人員不注意時從醫院逃跑,沒有一次付清醫藥費用。”透過這個現象,趙有誠更關心的是該患者是否遇到困難而付不起醫藥費,是否需要醫院的幫助。在徵得阿富同意後與他見面交談,瞭解了患者的苦衷,是因爲酗酒導致關節痛風,希望他可以戒酒,並安心在醫院治病。之後,醫院安排一位女性社工師對他進行關懷,鼓勵他戒酒,爲社會做善事,努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按照計劃慢慢償還醫藥費。事實證明,他做到了。

4結語

趙有誠院長倡導全人醫療,以愛爲藥引,融入獨特的慈濟人文,希望將慈悲心種進所有醫護人員心中;將愛蔓延,提倡醫生與醫護人員爲患者服務,鼓勵醫院工作人員用心發現弱勢患者在身、心、靈各方面遭遇的問題,讓溫暖充滿人間。

趙有誠帶領下的臺北慈濟醫院正朝着這一方向繼續前行……

文章來自本刊2018年9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