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因爲老一輩兵團人的無私奉獻,艱苦付出,開拓創造了奇蹟,我們更應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將老一輩不畏艱辛、奮勇向前的戰鬥精神融入紅色血脈當中賡續傳承下去,堅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任務,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坎土曼是第一代兵團人的“萬能”工具,就是這個比鋤頭還要雄闊的鐵傢伙,在當時幾乎稱得上“生命禁區”中開墾出了萬頃良田,輕撫雕塑,歷史的震撼與滄桑在官兵內心激盪。

睹物思人,聆聽那過去的故事

十萬雄師到天山

且守邊疆且屯田

塞外江南一樣好

何須爭返玉門關

睹物思人,聆聽那過去的故事

遙遠的時光有時顯得並不遙遠。幾十年前的阿爾泰山腳下,一望無際的原野人跡罕至,一片荒涼,在某一天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張仲瀚將軍,看着腳下的土地,四望無人煙。張將軍對着身邊人說:“你們是兵團最北邊的一支屯墾部隊,就叫北屯吧。隨後的時光裏,一座座建築在這個只有石頭和沙子堆積的無人區如雨後春筍般聳立而起,在祖國的西北邊陲誕生出一個全新的城市——北屯。

睹物思人,聆聽那過去的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今天,我們懷着一顆赤誠之心來到十師北屯市博物館,一起重溫那段艱苦奮鬥的歲月,感受不朽的軍墾精神。

睹物思人,聆聽那過去的故事

一進大門,迎面矗立着高大的張仲瀚將軍雕像,這位著名的鎮邊將軍就是新疆軍墾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官兵們在此莊嚴肅穆地重溫入黨誓詞,重溫入黨之初的鄭重承諾和雄心壯志,重拾奮鬥初心和理想目標,重憶革命先烈的無私奉獻和豐功偉績。

睹物思人,聆聽那過去的故事

在張將軍的身後是一手拿槍一手拿坎土曼的軍墾士兵羣塑,他們挺着堅實的胸膛,彷彿一步一步從天涼地荒裏走來……,坎土曼是第一代兵團人的“萬能”工具,就是這個比鋤頭還要雄闊的鐵傢伙,在當時幾乎稱得上“生命禁區”中開墾出了萬頃良田,輕撫雕塑,歷史的震撼與滄桑在官兵內心激盪。時光變遷,曾經的情景早已消失不見,但他們的辛勤付出卻已深深紮根在人民心中,永久鮮活,永恆難忘。

睹物思人,聆聽那過去的故事

走到展區旁,一片荒涼映入眼簾:這是北屯的前身!廣闊無邊的戈壁灘上寸草不生,漫無邊際的石頭和沙子肆意堆積,荒涼之後還是荒涼。無法想象,先輩們付出了多少心血與努力才能“開天闢地”。士官劉月鑫被此場景深深震撼並感慨道:“以前這麼艱苦的環境,先輩們一往無前,抱着改變不了惡劣的氣候環境,那就改變這片惡劣的沙石土地的無畏精神艱苦奮鬥,我們如今身處先輩們創造的優渥環境之中,作爲他們的傳承者,還有什麼理由不更加努力地拼搏?

睹物思人,聆聽那過去的故事

這樣的惡劣背景下,老一輩兵團人憑着“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 ,轉戰數萬裏,屯墾在天山”的戰鬥精神,開啓了巴里巴蓋第一犁。一幕幕場景在眼前重現,讓人彷彿重回那個年代,陪着老一輩兵團人一起開荒,一起收穫,一起喜悅。那是段艱苦的歲月,也是幸福的歲月,酸甜苦辣,嚐盡人生百味,軍人不正是如此嗎?扛得了鋼槍,打得了勝仗,拿得了鋤頭,開墾萬古荒。正如軍營裏傳承至今的“革命軍人是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只要組織需要,我們將義無反顧。

睹物思人,聆聽那過去的故事

各類開發建設新疆時期的老物件,直到如今仍帶着歷史的厚重,無言訴說着往昔的波瀾壯闊。戰士張偉帥說道:“歲月的痕跡儘管已佈滿這一件件工具,卻無法鏽蝕掉那顆滿懷熱忱、守邊衛國的赤子之心。我們一定會摒棄雜念,全心全意爲祖國作出貢獻,無悔青春,無悔軍旅!

睹物思人,聆聽那過去的故事

一件件開墾荒地的老物件揮舞出了一片片生機盎然的綠洲

睹物思人,聆聽那過去的故事

一張張陳舊泛黃的老照片講述着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睹物思人,聆聽那過去的故事

一段段溫暖人心的文字承載着一代代兵團人的夢想和希望

睹物思人,聆聽那過去的故事

參觀完博物館,某中隊指導員說道:“回顧過去崢嶸歲月,正是爲了反思當下。正因爲老一輩兵團人的無私奉獻,艱苦付出,開拓創造了奇蹟,我們更應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將老一輩不畏艱辛、奮勇向前的戰鬥精神融入紅色血脈當中賡續傳承下去,堅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任務,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

作 者|黃 東 張 濤

攝 影|遲景民

睹物思人,聆聽那過去的故事此信息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總監製:楊志強

監 制:侯玉現

主 編:鄧曉軍 段 亮 胡春謙

編 輯:趙海鵬 石帥印

投稿電話:0991-5986236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睹物思人,聆聽那過去的故事

如果覺得不錯,請您右下角點贊!!!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