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说,长平之战,一个只会读兵书的赵括坑了45万的赵军。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也许看完这篇文章,你会有所改观。

此人因此战被唾弃千年,他的能力真的如此不堪吗?

赵括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他自幼熟读兵书,在战场上经常帮助父亲出谋划策,跟随着父亲东征西讨。

为什么冤?

在长平之战中,被断粮四十六天的赵括,开始兵分四路突围,这说明赵括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临危不乱有效地组织了突围路线。不仅如此,在断粮四十六天的情况下,士兵们还能听从赵括的话,说明赵括在军队中还是很受信服的,以上种种都足以说明赵括的军事才能。好了,那我们现在再来看看长平之战,其实这场战争,不管换谁是主将,结果都应该是赵国战败。历史故事中说,长平之战秦赵对峙,廉颇已经坚守了三年而没有意外,赵王换上赵括之后不到一个月就兵败如山倒,难道不是因为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吗?

此人因此战被唾弃千年,他的能力真的如此不堪吗?

战争

怎么冤了?

下面,我们先从国力对比上来说,当时的秦国在经历了商鞅变法之后,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饶,东控潼关之险,奖励耕战,各种战略物资储备非常之充足。反观赵国,地薄人众,虽处于北方疆域广阔,但耕地有限,因此农业经济在六国中较为落后,无力支持大规模的长期战争。在长平之战的第三年,赵国已经要崩溃了,赵国没有粮食,全国凑不出军粮,找别国借也失败了。这场战争继续对峙下去,不需要秦军进攻,赵军就已经垮了,所以赵王是完全没有办法,只能改坚守战为攻坚战,让善于进攻的赵括拼死一搏,速战速决以求生机。随后赵括接管长平前线四十五万赵军,为了打破僵局,给予秦军重大杀伤,以达到逼退秦军的效果,因此赵括进行了一连贯的人事调整和战略部署,再进行多次地进攻。赵括率领四十五万大军,改守为攻主动出击也是非常符合赵王的心意,所以与其说赵括纸上谈兵,不如说他是为了赵王背了锅。

此人因此战被唾弃千年,他的能力真的如此不堪吗?

长平之战

再者,从选将的角度分析,换将是大事,赵王就算再独断,也不可能不和大臣们商议,而商议的结果就是除了廉颇不同意外,其他人都还比较赞同换赵括,当时赵王还特地问过乐毅,此时乐毅已经回到了赵国,也比较了解赵国的将领,乐毅给出的是肯定的答案。所以可以看出在当时,赵括的能力还是让赵王和朝中大臣比较信服的。

此人因此战被唾弃千年,他的能力真的如此不堪吗?

赵军败退

最终,赵括战斗到最后,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在必败的局面下,明知危险依旧拼死一搏,这样的他,遇上这样的时代,这样的赵国,这样的白起,或许就是他的宿命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