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書聖王羲之被人所忽略的另一面

一代書聖王羲之被人所忽略的另一面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最富盛名的書法家,其書法兼善諸體,博取衆長,終成一家。其書法成就主要體現在新體上,王羲之的楷書均爲小楷,作爲“今體”之一,在鍾繇小楷的基礎上,完備了楷書法度,創造了妍美的楷書新風,對後世的小楷面貌產生深遠影響,極具研究價值。但人們更多地推崇王羲之的行草書而忽略了其小楷藝術價值。

一代書聖王羲之被人所忽略的另一面

古時學習書法主要通過“父子相傳,師徒相授”兩大途徑。“父子相傳”家學式的傳承形態出現於東漢,如崔瑗、崔宴父子。到了東晉,家族傳授的教育模式更爲流行,主要表現在琅琊王氏、陳郡謝氏、潁川庾氏和高平郗氏四大家族。其中琅琊王氏作爲魏晉世族的第一流高門,位高權重的王氏家族中書法的境界也很高,王羲之也不遺餘力傳承了家學書法之道。

一代書聖王羲之被人所忽略的另一面

魏晉流行的新書體和出現的新書家,均與東漢有着密切聯繫。魏晉時期的書法面貌既繼承東漢遺風又有所突破。漢代人對書法形式美的追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簡牘帛書、陵墓碑刻、瓦當銘文、畫像磚壁畫題字等豐富的表現形式表現出的“古拙”書風,魏晉文人對此有所思考,不僅在東漢的基礎上繼續向追求書法美的端莊和諧,還突破了東漢“古拙”,到東晉時期才完全退去,創造出象徵魏晉時代的“今妍”新書風。

一代書聖王羲之被人所忽略的另一面

晉人書法尚韻,無論小楷還是行草,他們都崇尚一種平和簡靜,端莊雅緻的氣息,蔡襄《論書》中所說:“晉人書,雖非名家,亦自奕奕一種風流蘊藉之氣,緣當時人物以清簡爲尚,虛曠爲懷,修容發語,以韻相勝,落筆散藻,自然可觀,可以精神領解,不可以語言求也。”魏晉文人爲了逃避殘酷的士族鬥爭,遠離繁雜喧鬧的社會,士族中的文人選擇隱逸山林,清談成風,他們將自己空虛的感情寄託於宗教和玄學中,這種籠罩於玄學氣氛中的魏晉書法,表現了一種雅緻、超脫時代的風貌。

一代書聖王羲之被人所忽略的另一面

從王羲之的小楷作品《樂毅論》、《黃庭經》中反映出魏晉時代追求動態平衡的審美理想,表現爲楷書特點:字形呈方或扁,結構疏朗、運筆簡練,筆畫有提按變化但不刻意突出,畫平穩中蘊含斜勢,撇,捺,鉤,提等筆畫藏鋒含蓄,筆斷意連,婉轉呼應,體現晉人尚韻、崇尚清談的審美意趣。王羲之小楷平和簡靜,追求和諧美,平正中寓含奇特,結合中鋒取勢,側鋒取妍的筆法,智慧地處理大小、輕重、欹正、疏密、動靜、拙媚等矛盾雙方於統一,端莊之中不失姿態,具有一種端莊雅緻的中和之美。

一代書聖王羲之被人所忽略的另一面

書風不僅受時代影響還受到當時道家思想的薰陶,王羲之晚年書法在黃老思想的影響中書風更飄逸秀美,意境高遠。在其行書《蘭亭序》中也感慨道:“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人生中所有美好的事情都轉瞬即逝,就連生命這件大事也是轉瞬即逝的,使人感到痛惜不己,字裏行間充滿黃老氣息。《王羲之傳》辭官後的他“與東士人士盡山水之遊”、“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採藥石不遠千里”享受着悠然自得的美好時光,在其小揩作品《黃庭經》具有明顯的道家色彩,可看出王羲之思想的轉變對書風的直接影響,晚年的書法更加重視“韻”的抒發,“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開啓與古質拙樸的書風相異的秀逸妍麗書風。

一代書聖王羲之被人所忽略的另一面

ps:頭條號書揚文化開通兩年來,受到了許多朋友們的支持和幫助,如果您喜歡書揚文化的內容,歡迎關注頭條號書揚文化、公共平臺書揚文化(微信號:shuyangwenhua),我們會努力做得更好,也歡迎提出您寶貴的意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