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童年疑問——廣東話爲何稱「猴子」爲「馬騮」?

記得小時候曾看過一部香港電影叫做《少林黃飛鴻之鐵馬騮》:

趣味考據:廣東話中爲何稱「猴子」爲「馬騮」?

「鐵馬騮」也就是「鐵猴子」,在廣東話中把「猴子」叫做「馬騮」

趣味考據:廣東話中爲何稱「猴子」爲「馬騮」?

這個非常奇怪的稱呼,曾經讓當時我大惑不解:

顧名思義「馬騮」應該跟「馬」有關,但是「馬」和「猴」完全是兩種不同的動物,外形沒有一點相似,可以說是「『猴』 馬牛不相及」,無論從哪一方面也聯繫不上,

趣味考據:廣東話中爲何稱「猴子」爲「馬騮」?

那廣東話爲何稱「猴子」爲「馬騮」?

爲這個問題,我甚至問過一些廣東人,他們都不知道,我不知道各位看官,有沒有跟我一樣的疑惑?如果有,下面就跟隨我的文字,去解開這個謎團!


(二)「排除法」——「馬騮」爲「古語詞」

「語法、語音、詞彙」構成語言三要素,在漢語方言中,廣東話的發音和詞彙最具地域特徵,方言學界普遍認爲廣東話詞彙有以下幾個來源:

  • 古詞語的沿用——古代嶺南交通封閉,嶺南的漢民和北方漢民交流較少,語言演變相對較爲緩慢,所以,廣東話中有很多古漢語詞彙。
趣味考據:廣東話中爲何稱「猴子」爲「馬騮」?

  • 少數民族同源詞——嶺南漢民曾經和南方百越雜居,廣東話中有很多詞彙來自古百越族語言,
趣味考據:廣東話中爲何稱「猴子」爲「馬騮」?

  • 外國語藉詞——近代以來廣東地區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
趣味考據:廣東話中爲何稱「猴子」爲「馬騮」?

  • 特殊的熟語 ——廣東話中獨有的一些方言詞彙
趣味考據:廣東話中爲何稱「猴子」爲「馬騮」?

以上資料 【注1】

我們知道廣東話詞彙的類型,就可以一一進行排除,限定「馬騮」來源的範圍。

首先,「馬騮」基本可以排除是外來詞,西方語言英語、法語。。。。中的「猴子」的發音沒有一個接近「馬騮」。

我查閱文獻發現,宋明時代的文獻中「猴子」有「馬流」的稱謂:

趣味考據:廣東話中爲何稱「猴子」爲「馬騮」?

注2

最重要的是,南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五》記載是當時的「北人諺語曰胡孫爲馬流」。

成書於明代的小說《西遊記》中觀音菩薩菩罵孫悟空是「大膽的馬流,村愚的赤尻」,「馬流、赤尻」對舉,「赤尻」很顯然就是指猴子的紅屁股:

《西遊記》第十五回:菩薩道:我把你這個大膽的馬流,村愚的赤尻!我倒再三盡意,度得個取經人來,叮嚀教他救你性命,你怎麼不來謝我活命之恩,反來與我嚷鬧。

《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西遊記》白話文是何種漢語方言,儘管有些爭議,但吳承恩肯定不是嶺南人,《西遊記》白話文也不是粵方言。

那麼這兩個史料說明:

在宋明時代,中國北方有把「猴子」叫做「馬流」的叫法,「馬騮」和「馬流」是同詞異形,都是指「猴子」。

那麼,也就是說粵語中的「馬騮」可以排除是粵方言熟語和嶺南少數民族同源詞,「馬騮(馬流)」應該是古漢語詞彙。


三、「馬騮」的詞源考證

甲骨文和金文都沒「猴」字,「猴」是一個很晚纔出現的字。始見於《說文》小篆。

趣味考據:廣東話中爲何稱「猴子」爲「馬騮」?

在「猴」之前,古人是用「夒」字表示「猴子」,

《說文》:「㺅,夒也。從犬矦聲。」

段玉裁注:「蝯靜而猴躁,其性迥殊。」又云:「猱即《說文》之夒字,是二者可相為屬而非一物也。」

《說文》:「夒,貪獸也。一曰母猴,似人。從頁,巳、止、夊,其手足。」

(注意:《說文》釋「夒」曰「母猴」即「沐猴」、「獮猴」之音,非指「雌性」。)

「夒」即「猱、獿」的象形初文:

《廣韻》:「猱,猴也。」《集韻》:「本作夒,或作獿、獶、蝚。」

從甲骨文和金文可以看出,「夒」就是象形「一隻蹲着的猴子」:

趣味考據:廣東話中爲何稱「猴子」爲「馬騮」?

趣味考據:廣東話中爲何稱「猴子」爲「馬騮」?

「夒」的古今字形演變過程:

趣味考據:廣東話中爲何稱「猴子」爲「馬騮」?

注3

學者王小盾《漢藏語猴祖神話的譜系》一文指出:【注4】

「夔」的上古同音讀作「mlu」,快讀讀如「沐」,也即「沐猴」。緩讀讀如「馬騮」,所以,「mlu (馬騮)」實際上是上古音的遺留;

同時他認爲古代漢藏諸族:漢、藏、羌、彝都有「猴神崇拜」,漢文獻中所見的「猴圖騰」,正是以「夔」或「mlu」的名義出現的。

甲骨文中「夔」寫爲「猴形」,有時候也表示殷人先公高祖「夔」,也即「帝嚳」,和先公「契」:

趣味考據:廣東話中爲何稱「猴子」爲「馬騮」?

圖引自注5


三 結論

綜上可見,廣東話中「馬騮(馬流)」來自古漢語詞彙,在宋明文獻中也可以見到。

「猴」是非常晚纔出現的一個稱謂,先秦文獻甲骨文中「猴子」用「夒」字表示,也表示商人的先祖。

徐鍇《說文繫傳》:夒,今作猱。

「夒、猱」古今字,「猱」 字從「矛」 得聲, 「矛」的中古音泥母豪韻「nau」 , 上古音爲「 mlu」,緩讀爲「馬騮(馬流)」。快讀如「沐猴」之「沐」。

那麼,本文的結論就是:廣東話中稱「猴子」爲「馬騮」,以及宋明文獻中「馬流」,正是漢語古音和古稱的遺留。

------------------

參考文獻:

  1. 詹伯慧 . (2002). 廣東粵方言概要 . 暨南大學出版社,頁 44—— 51
  2. 羅竹風. (1994). 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頁17575
  3. 李學勤等(2013),《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頁485
  4. 王小盾. (1997). 漢藏語猴祖神話的譜系. 中國社會科學(6), 146-167.
  5. 鄭子寧(2016),猴子爲什麼也叫做“馬騮”,澎湃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