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影視中的女特務,基本上都是這樣的:

  一個合格的女特務必須是錐子臉,大眼睛(眼寬爲臉寬的3/10),身高不得低於 1米 65。而完美的女特務,除了硬件達標,還必須具備瞬間放倒一打壯漢的能力(無論是用槍、刀還是徒手),必須有顯赫的出身和教育背景,必須性格鮮明特立獨行、敢愛敢恨。

  從 2011 年以來的時代形勢看,她必須是日本女特務。

  ● 《五號特工組》中的兩位日本女特務

  女特務定律

  女特務必須年輕美貌且性感。這是 1958 年拍攝的《英雄虎膽》上映後女特務的基本要求。該片頭號女特務是胡敏英扮演的女匪首李月桂,她老奸巨猾,愛彈揚琴喜歡爵士樂,相當文藝,但真正奠定標準女特務形象的,是王曉棠扮演的年輕女特務阿蘭,她是中國電影史上迄今無法跨越的女特務高峯。

  ● 李月桂(胡敏英飾)和阿蘭(王曉棠飾)

  但女特務第一次在國產電影登場時,形象與我們熟悉的女特務相去甚遠,1949 年拍攝的《無形的戰線》中,女特務被設定爲一個迷惘女青年,既不壞又不妖冶,理所當然被批爲「美化特務」、「失去了應有的階級分析」。

  於是,次年拍攝的電影《鋼鐵戰士》中出現了極其浪蕩、妖冶的國民黨女特務,這個由胡敏英扮演的女特務形象是這樣的:

  ●「張志堅排長揭穿了匪方的美人計」。這位美人即是胡敏英扮演的女特務

  這是中國女特務妖嬈放蕩形象的鼻祖。「旗袍、捲髮、紅脣、叼菸捲、穿高跟鞋、線條有胸有腰」成了文革前電影中女特務的形象標配。好在這個兩條細眉紋到鬢腳的誇張妝容沒有成爲之後的定式。

  只是,1980 年代前的國產經典老電影中,多數女特務是中年婦女,如《羊城暗哨》中的八姑、《寂靜的山林》中的李文英,而《羊城暗哨》中的梅姨、《黑三角》中的於黃氏這種女特務頭子乾脆就是老大媽。但從《英雄虎膽》的阿蘭開始,人們印象中的女特務就全是年輕美貌的。

  ●《寂靜的山林》中的李文英(白玫飾)與《羊城暗哨》中的八姑(狄梵飾)

  今天中年婦女或老大媽式的女特務雖然偶爾也會出現,但會把戲份讓給年輕美貌型女特務。而阿蘭式的一花獨秀已很難滿足觀衆需求,一部連續劇往往會出現兩個以上的美麗特務,爲合理地塞進更多女特務, 2013 年後開始流行國民黨抗日女子別動隊,形成女特務組合。

  成功的女特務應該愛上我方男主角:由於我方偵查員都濃眉大眼、幹練果決、陽剛十足,敵方的女特務必須迷上我方偵查員。

  最經典的版本是《英雄虎膽》中阿蘭對曾泰的愛慕,但阿蘭並不是第一個愛上我方偵查員的女特務。1957 年的《羊城暗哨》中,女特務八姑就愛上了偵查員王練,而《林海雪原》中則有蝴蝶迷不斷撩撥楊子榮。

  ●《羊城暗哨》中的八姑與王練

  今天的諜戰劇繼承發揚了女特務的光榮傳統,有時迷倒一個女特務仍不足以顯示我偵查員的魅力,於是《霧都魅影》中我方偵查員乾脆一次迷倒兩個女特務。

  但是,我方自律性極強的男主角只負責吸引對方,但絕不動情。曾泰摟着阿蘭跳倫巴,心頭閃過的卻是受苦受難的老百姓。改革開放前,親不親階級分,所以,阿蘭沒有被爭取過來而是被打死,蝴蝶迷乾脆被楊子榮一刀從肩到胯劈成兩段。

  不過,消滅暗戀自己的女特務多少有違人情,所以新版《英雄虎膽》中,讓阿蘭在絕望中自殺了斷,解決了不能喪失立場和覺悟,又避免直接殺死女特務傷害觀衆感情的矛盾。這是當代諜戰劇的基本套路。

  ●新版《英雄虎膽》中的阿蘭

  但是,偶爾也有涉世不深的女特務被我偵查員成功轉化的案例,只是這些喪失立場原則的片子,幾乎都是出自北上淘金的港臺導演之手。

  由於由黨性約束,我男主角既不能對女特務動真情,又不能像邦德一樣逢場作戲隨時寬衣解帶,在今天的觀衆看來多少是個遺憾。

  這個遺憾被《五號特工組》巧妙解決——該特工組由我黨間接組織指揮,但成員卻無一黨員,所以,原爲國民政府駐日本武官的男主角馬雲飛,在第一集剛出場 20 分鐘,就把赴任日軍上海憲兵司令部特高課課長的酒井美惠子在火車上給邦德了。

  ●「馬先生是不是每次旅行都有豔遇呀?」

  女特務必須有超現實的性感。改革開放前,熒幕中的正面女性形象,除《五朵金花》這種少數例外,很難引來求愛信,而女特務阿蘭卻是那個年代最廣大中國男性的夢中情人。

  漂亮並非關鍵。阿蘭身上的時尚、文藝,嫵媚、妙曼的身姿,慵懶而略帶桀驁不馴的性感,當時只有在女特務身上才能合法出現。阿蘭是超現實的性感。

  女特務是性感引領者。1981 年版的電視劇《敵營十八年》中,女特務第一次引誘正派男主角把地點選在河邊,身穿當時尚屬暴露的泳裝,使勁對男主角拋媚眼。

  今天的諜戰劇很少出現阿蘭式女特務,因爲阿蘭式的柔弱、易支配、缺少野心並不符合流行口味,於是,全能型女特務登場。

  她們能在嫵媚與剛健、馬靴制服與時尚達人、玉面佳人和冷麪殺手之間自由切換,她們槍法百發百中,往往還能使暗器,她們肩負重任卻能自由行動,即便劇情需要她們父母雙亡也往往出身豪門。最新的女特務組合團體,至少一個是頂級海龜精英。

  迷人的女特務

  男性天然喜歡女特務戲。

  女特務的標準形象從來就是行爲放蕩的。女特務戲會自動把男性導入短期擇偶策略狀態,這時他們會放寬對配偶的標準,以獵取更多性伴侶;此時男性不願選擇一本正經、行爲保守、性慾冷淡的女性,更偏好行爲放蕩、性慾較強、經驗豐富的女性,這暗示她們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發生性接觸。

  在男性心目中,最能體現東方女性之美的服裝是旗袍,但比旗袍更能襯托女性之美的,是中國影視爲女特務定製的制服。對制服控來說,軍裝美女遠比護士裝、修女裝、學生裝更具誘惑力。

  ●《沙家浜》劇照

  軍人制服是危險和禁忌的象徵,而神祕情報機關則是最頂級的危險和禁忌。在危險和禁忌中與女特務醞釀發酵的情愫,註定最終不會有善果,但這種危險的情感遊戲,在觀衆入戲時,會有類似辣椒刺激味蕾帶來的欣快感。

  爲什麼經典的國民黨女特務形象,幾乎都集中在 1945 年之後,最主要的原因是船型帽和掐腰、包臀的美式軍服抗戰結束後才全面普及,而此前國民黨軍的制服,無論是布料還是式樣都無法展現女性的妙曼身姿。

  不過,現在女特務不必只出現在內戰期間了,因爲內戰之前女特務的制服不好看的問題已被解決,因爲國民黨當時的軍服已經改成了這種式樣:

  ●葛天身上的新版抗戰時期國軍制服

  今天的女特務大都能輕鬆消滅一打以上的士兵,而且往往擁有隨意殺人的許可證,她們的高危險係數,使得征服難度遠非手無縛雞之力的阿蘭可比。從觀影角度而言,一個看起來永遠難以完成的任務,會產生強烈的心理學上的「蔡格尼克效應」。

  所謂的「蔡格尼克效應」,是指未完成的任務會持續佔用人的認知資源,造成心理的緊張感和「後臺」持續加工,因此令人產生更深刻的印象。這可以解釋諜戰劇中懸念的魅力:懸念是驅動人們花費長時間觀劇的主要原因,只有看到結局才能帶來放鬆。人們對此欲罷不能,特別是故事的主角看起來是一個征服難度極大的美女。

  不但男性喜歡女特務,很多女性也喜歡女特務形象,因爲女特務身份除了危險、刺激和榮譽,還是最理想的自我形象的投射——要穿旗袍穿旗袍,要穿制服穿制服,大多數時間都出沒於高檔消費場所,無論是戀愛對象還是鬥智鬥勇對象,都是魅力男子。

  ●《真實的謊言》中施瓦辛格太太聽到可以當特務時,一臉驚喜

  當然,並非所有女性都喜歡軍裝,但是,很少有人會不喜歡下面這種帶有強烈軍服特徵的服飾:

  湯唯在《色戒》中的女特務風衣同樣能滿足制服控的喜好,只是這部電影最大的問題是違背了特務定律,讓我們的女特務愛上了敵人的特務,並且被敵人轉化。

  哪來這麼多女特務

  不過,真實的國民黨女特務是這樣的: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統青浦特訓班女學員畢業照

  ●《生活》拍攝的內戰期間的女特務

  檔案文獻記載,國民黨軍隊在 1944 年-1945 年徵召的數十萬大中學生當中,女青年佔了約 10%。軍師以上機關單位,女兵有時比例甚至高達 10%。但她們主要在醫療救護單位,少數是在通訊部門,情報機關工作的只是極少數。

  ●抗戰時期的國民黨醫療衛生女兵

  ●這是爲宣傳之用的擺拍,國民黨女兵並不上戰場參與戰鬥

  國民黨女特務 1950 年代末才逐漸變成今天我們熟悉的模樣。但她們並沒有一直進化下去,1980 年代後就很難再從中國屏幕上看到她們的身影了。

  因爲性禁忌、懸念、暴力乃至制服控等刺激性要素,並不只是諜戰片才具備,刑偵片同樣可以滿足,尤其是諜戰片很難避免觀衆並不情願接受的政治主旋律宣傳。所以 1990 年代後,中國黃金時段上滿屏都是英姿颯爽的女偵探、女警察和女殺手,很少出現女特務。

  ●《重案六組》劇照

  但是,2004 月 18 日,廣電總局一紙「黃金時段不得播放渲染兇殺暴力的涉案題材影視劇」的通知拯救了廣大女特務,央視及各地方衛視的涉案劇被推遲到每晚 23 點以後播出。

  女特務們紛紛出山恰逢其時——由於正好趕上 21 世紀後海峽兩岸關係緩和,「國民黨女特務」不必再是醜惡和道德敗壞的,而可以是技藝高強、身負家仇國恨的可敬形象。

  尤其難得的是,由於國民黨女特務在抗日大環境下是我方的友方,我方男主角可以在不知其反派身份的前提下愛上女特務,在被反派女特務明目張膽色誘時,也可以不講政治地做一回男人。

  但是,2011 年後,旗袍和美式軍服輪番換的國民黨女特務開始急劇減少,屏幕上越來越多的是和服與呢子軍裝輪番換的日本美女特務,而且往往會出現少佐級的高級女特務,她們不是土肥原賢二的弟子就是他的乾女兒。

  ●土肥原賢二

  日本有女特務嗎?

  二戰時日本軍隊除醫療救護部隊外幾乎沒有女性,在中支那派遣軍部轄下的特務機關課長名錄裏也找不到一個女性。而日本情報機關也遠不像抗日神劇中那般規模龐大,在二戰主要參戰國中,日本和美國是最不重視情報系統建設的國家。

  著名的日本間諜川島芳子的傳奇,很大部分來自日本小說家村松梢風 1932 年開始連載的文學作品《男裝麗人》。據村松披露,他向川島芳子質疑其中的情節時,川島的回答是「我本來就有精神分裂症」、「把主角形象寫得越豐富越好,即使把我寫成壞女人也沒關係」。

  ●著名的日本間諜川島芳子,其生父是清末第十代和碩肅親王善耆

  川島芳子事蹟的另一個出處是她的情夫田中隆吉的回憶錄。田中的回憶錄雖有挽回自己在東京審判上指證戰友而被唾棄的考量,並把 1931、1932 年舉軍皆知的「包養川島芳子」說成是在培養特工,但無意中披露川島芳子 1931 年還要上漢語培訓課,以及她的照片整天上報紙八卦版,使川島的種種傳說看上去近乎天方夜譚。

  不過,今天日本女特務的原型大多來自傳說中的南造雲子。

  「南造雲子」(1909-1942),直屬日本大本營的特務,日軍駐上海憲兵司令部特高科課長,少佐。其人顯赫經歷在於 1922 年就被 1938 年後纔有的情報學校錄取,再於 1926 年前拜入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土肥原賢二門下受教,並算定恩師 1931 年必能出掌關東軍奉天特務機關。

  這個 1991 年在小說《帝國之花在中國》(作者「未名星」、「嘯川客」)中出現的日本女特務,經《青春》文學週刊、《政府法制》、《藍盾》、《章回小說》等刊物考據後,形象逐漸豐滿鮮活,然後出現在抗戰研究論文當中,最終成爲今天抗日神劇中日本女特務的「真實原型」。

  ●《五號特工組》中竹內雲子也以南造雲子爲原型塑造而成

  既然日軍作戰部隊根本就沒有過女兵,更沒有女特務,爲什麼會出現大量以子虛烏有的南造雲子爲原型的日本女特務?難道國民黨女特務不能滿足廣大觀衆的精神需求嗎?

  2011 年是建黨 90 週年和辛亥革命 100 週年紀念,5 月初,官方媒體報道各地方衛視接到廣電總局要求換播接檔劇目的通知,雖然廣電總局強調「諜戰劇是緩播而非禁播」,但 2009 年由《潛伏》創下的諜戰劇熱立即降溫。

  於是,全國劇組都改到橫店抗日,而擅演女特務的演員們,紛紛脫下國民黨的美式軍裝,改穿日本軍服,繼續爲廣大人民羣衆貢獻精神食糧。

  ●鍾小丹扮演的日本特務和國民黨特務

  不過,隨着社會各界的常年聲討,抗日神劇的政策空間也不再優容。2018年立項的抗日題材電視劇中,已然鮮有神劇。有理由期待,國民黨女特務即將迎來再次復興。

  作者:韓高宗 黃章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