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天空永遠鐫刻他們的名字——探訪中國“兩彈城”

兩彈精神

歷史的天空永遠鐫刻他們的名字——探訪中國“兩彈城”

完整保存的大禮堂

歷史的天空永遠鐫刻他們的名字——探訪中國“兩彈城”

老一輩科學家工作過的地方

歷史的天空永遠鐫刻他們的名字——探訪中國“兩彈城”

重溫入黨誓詞

歷史的天空永遠鐫刻他們的名字——探訪中國“兩彈城”

精英門

歷史的天空永遠鐫刻他們的名字——探訪中國“兩彈城”

鄧稼先舊居

歷史的天空永遠鐫刻他們的名字——探訪中國“兩彈城”

宣傳畫

中國綿陽新聞網訊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近日,在梓潼“兩彈城”鄧稼先舊居,梓潼縣許州鎮黨員幹部在鄧稼先銅像前,高舉右拳,面對黨旗,重溫入黨誓詞。

“兩彈城”是中物院院部舊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于敏、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等傑出科學家在此工作。如今,這裏已成爲傳承和弘揚老一輩知識分子家國情懷和奉獻精神的教育基地。

中物院1969年遷入梓潼“兩彈城”,1992年遷去綿陽。23年間,科研人員克服多種困難和干擾,圍繞科研生產中心,通力協作,集智攻關,孕育了“兩彈一星”精神,在我國核武器發展歷程中起到了承上啓下至關重要的作用。

“兩彈城”至今仍完整保存着大禮堂、辦公樓、檔案館、模型廳、情報中心、鄧稼先舊居、將軍樓等167棟20世紀60年代的建築物及防空洞、國魂碑林等衆多紀念實物。“兩彈城”在不改變原有建築格局的前提下,將原模型廳、職工活動室、印刷車間改建成“兩彈歷程館”,全面展示了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發歷程。

趙梓君大學畢業後就來到了“兩彈城”當講解員。在這裏工作之後,她才知道,當年從事核武器研製的科研工作者,每個人都要簽署保密協議,很多人連家人都不知道他們做了些什麼。爲“兩彈一星”作出卓越貢獻的有鄧稼先、王淦昌這些爲人熟知的偉大科學家,同時還有數萬名默默無聞的科研工作者。趙梓君說,正是因爲有了千千萬萬個他們,國家才能強起來、國防才能強起來,我們纔有了現在這樣安穩的生活。

據介紹,“兩彈城”每天都有一批又一批黨員幹部、中小學生、公司職工和遠道而來的遊客,深入“兩彈城”參觀,尋找老一輩科學家在此工作和生活留下的痕跡,回顧他們艱苦奮鬥、協同攻關研製國防重武器的歷史,感悟他們的精神,汲取前進的力量。在這裏,“兩彈一星”精神煥發出耀眼的光芒,在一代代年輕人的接力中發揚光大。

成都市民楊紅陪女兒來參觀“兩彈城”,“孩子剛放暑假,就帶孩子來到這裏瞭解這些科學家和科研工作者,遠離家人,紮根深山隱姓埋名,克服巨大困難,爲我國的國防事業作出如此巨大的貢獻。”她說,希望通過參觀學習,讓孩子瞭解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是無數先輩用畢生奮鬥換來的,讓孩子好好學習,長大後,報效祖國。

□周洪雙 綿陽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蘇東華 文/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