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琵琶、二胡、小提、中提、大提、低音提琴以及鋼琴,這些中西方樂器同時出現在舞臺上會激盪出怎樣的旋律?

6月28日,10首來自奧地利、韓國、中國等青年作曲家中西合璧的原創作品在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音樂廳第八屆“百川獎”作曲比賽決賽音樂會上奏響。

中國民樂和西洋樂器的交織與對話,恰當表現出音樂意境中的矛盾與衝突,對立與統一,有的營造夢幻般的夢境;還有的直指人類的渺小和不屈。最終,中國作曲家盛萌憑藉作品《孤獨者的夢》摘得一等獎;中國作曲家王瑞奇的《六幺》、奧地利作曲家Kevin Lang《Pendulum Trigonometry》分別獲得二等獎;《凜夜行》、《戩·月》等作品獲得三等獎。

中西方樂器融合碰撞,第八屆“百川獎”比賽出爐

決賽音樂會現場

“百川獎”作曲比賽自2009年首次舉辦以來,今年正好是第十年(中間停辦過兩年),作爲上海音樂學院重大活動之一,已在國內外產生一定的影響力。中國民樂與西洋樂結合的室內樂編制是“百川獎”作曲比賽的特色之一,比賽旨在促進廣泛的國內外音樂交流,鼓勵作曲家對中西樂器融合進行富有音樂性和探索性的創作。

在今年的賽制要求上,明確規定“中國民樂與西洋樂結合”的室內樂編制,民樂包含笛子(蕭)、琵琶、二胡,西洋樂器有小提(2)、中提、大提、低音提琴樂以及鋼琴,這對創作和演奏均提出新的挑戰。

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本次大賽評委會主席徐孟東介紹,“今年百川獎作曲比賽的投稿量較往年翻番,從1月比賽消息發佈以來,大賽組委會總共收到來自世界各地113部音樂作品,包括22部海外有效投稿,是大賽舉辦以來投稿最多的一年。到6月4日,經過評審委員會10位初評評委認真細緻地評審,最終確定來自奧地利、韓國、中國等共10部作品入圍決賽。”

“一方面是因爲百川獎憑藉多年的積累,形成了廣泛的國內外影響力;另外,此次比賽信息在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官網上進行發佈,拓展了海外傳播渠道。”作曲系主任周湘林教授說。

中西方樂器融合碰撞,第八屆“百川獎”比賽出爐

評委團

決賽音樂會評委由評委會主席徐孟東教授、國際現代音樂協會 (ISCM)主席Peter Swinnen教授、法國斯特拉斯堡現代音樂節總監Stéphane Roth、俄羅斯莫斯科音樂學院現代音樂中心主任Vladimir Tarnopolsky 教授、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周湘林教授、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郝維亞教授、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金平教授等11位國內外專家教授組成。

“來自世界各地的作曲家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語言的人們通過國際比賽,分享各自的音樂,加深了相互理解和尊重,而這正是人類社會的核心要素,”Peter Swinnen教授說。

周湘林教授說,這次參賽的作品很多都讓人耳目一新,“青年作曲家很有探索意識,天馬行空,給了我們很多驚喜和意外。”

法國斯特拉斯堡現代音樂節總監Stéphane Roth對比賽也給予了肯定,“在整個二十世紀,歐洲也踐行過這樣的傳統,將歐洲當代樂器和傳統樂器相結合,產生了很多優秀作品。而且現在,不僅僅是樂器之間的融合,還有音樂和舞臺、視覺、多媒體之間的融合嘗試。”

進入決賽的10部作品極具意象和哲思,展現了青年作曲家們大膽的探索和創新,其中《六幺》採用9件不同樂器組合,通過對音樂材料的運動、變化與聚合將唐代樂舞的氣質與印記得以浸染;《凜夜行》的想法最初來自於韓國小說《風行者》;《Pendulum Trigonometry》靈感來源於埃德加·愛倫·坡的一首詩。

面對國內外青年作曲家大膽的創造力和譜面構造力,演奏家們面臨更大的挑戰。在短短20天內,他們要將一首首全新創作的曲目進行分析理解,詮釋並呈現,考驗的不僅是專業演奏技法,還包括對一些新演奏技法的嘗試和探索。

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陳牧聲教授說:“在創作和演奏的雙向磨合過程中,必然會促進作品和演奏的雙軌發展,隨着比賽的時間積累,會湧現出更多佳作,也同樣會湧現出更多新音樂的優秀演繹者。希望通過作曲比賽的開展,能爲拓展民樂曲庫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