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蜀献王朱椿到武侯祠朝拜,以“君臣宜为一体”为由,将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合为一体,由于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影响超过刘备,民间习惯称为“武侯祠”,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武侯祠的样貌。除了环境巨棒之外,武侯祠里面有很多关于三国文化的展览,看看还是挺有意思的,但是你如果对三国历史很熟悉的话,就没什么看的必要,讲的都是一些很基本的东西。

从西安坐动车过去成都也就三个小时,国内我现在一般都是坐动车,飞机坐的很少,除非是距离特别远才坐飞机。坐飞机一是去机场太耗费时间,二是飞机上没有什么风景可以看。坐动车不仅仅舒适度要远超飞机,而且没事看看窗外的风景也是一种享受。这次去成都不坐动车是无法理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什么情况。蜀道是什么?蜀道说的就是川陕之间的陆路,古时从长安到蜀郡,光是走栈道就能走到你怀疑人生,在山里走个一年半载的,跟玩儿似的。

蜀道难,看着就挺难的

不管你选那条路,不管是古时还是今天,从西安出发,要先翻秦岭到汉中,然后再从汉中翻越米仓山到四川盆地。这段路,从1000多年前要花一年半载,到新中国的十几个小时,而现在只需要三小时。

下了动车,本着节奏不能断的指导思想,直奔武侯祠。成都武侯祠是纪念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人物的庙宇。始于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刘备惠陵修建时,也同时修建了汉昭烈庙。约在公元500年前后南北朝时期,武侯祠从成都“少城”迁建惠陵、汉昭烈庙旁,这格局持续到明代。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蜀献王朱椿到武侯祠朝拜,以“君臣宜为一体”为由,将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合为一体,由于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影响超过刘备,民间习惯称为“武侯祠”,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武侯祠的样貌。

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门票50块,夏天晚上8点才关门(7点钟停止售票),里面环境特别好,特别适合饭后散步,我本来就没吃啥东西,里面完全没卖吃的,逛的我那叫一个饿。除了环境巨棒之外,武侯祠里面有很多关于三国文化的展览,看看还是挺有意思的,但是你如果对三国历史很熟悉的话,就没什么看的必要,讲的都是一些很基本的东西。

武侯祠要不了一个小时也就能逛的差不多,出来之后旁边就是锦里。在来成都之前,我一度以为“锦里”是一个城市,因为我在伦敦中国城最喜欢的一家中餐厅就叫“锦里”,他们家的麻辣香锅那叫一绝,在无数个孤寂的夜,抚慰了我饥肠辘辘的灵魂。不能再说了,口水要流出来了,所以第一次知道锦里是条街后,我的内心一度非常向往,里面估计应该全是好吃的,这也是为啥我下了火车直奔武侯祠锦里的原因。但是,生活嘛总是要有个但是,锦里这个人真的是爆炸,我从来没见过一条这么窄的街能容下这么多人,我一度以为西安的回民街人已经够多了,谁知道锦里这条街才真的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而且,人多也就算了,街特别的窄,导致一个什么情况,街两边虽然都是好吃的,但是你如果停下来买吃的,很容易造成大拥堵,结果我就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两边的美食。

锦里这条街最早是在2004年开放的,是由武侯祠博物馆修建的,相传这条街在秦汉时就是非常繁华的商业街,所以被称为西蜀第一街。我们排除人多这最大的干扰元素,街道两旁的建筑还是非常有自己风格的。

锦里古戏台

除了建筑有点儿风格,其他的就有点儿乏善可陈,吃的价格高而且味道一般,卖的东西也大同小异,无非就是一些价格高但是没什么卵用的旅游纪念品。很多城市都有一条这样专门给游客准备的一条商业街,西安是回民街,北京叫南锣鼓巷,重庆是磁器口。走走看看即可,过多的停留没有必要。

锦里的夜

如果你看着眼前的街景,自动屏蔽嘈杂的人声,眼前木质结构的建筑,暗红色的灯笼,撑着纸伞,身着汉服的小姐姐,再加上一点儿想象,还是能把你带回那个”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纷争年岁。

锦里的夜

锦里的夜对于我来说是妩媚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是美味,惬意,以及新奇的。之前在主街上没吃东西,没关系,往后走还有个什么九连美食街,中国人旅游真的是离不开一个“吃”字。吃饱喝足本来打算走了,但是找了半天没找到出口,严重怀疑管理方是故意的,继续走走逛逛,享受一下这个慵懒的午夜时光。虽然卖的东西没什么新意,还有什么澳洲羊毛这种和四川八杆子打不着的东西,但是也有一些只能在四川看到的东西,比如川剧变脸。

变,变,变

泡上一杯盖碗茶,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生活也不过如此。三国文化,蜀文化还是有很多能引起大家共鸣的东西,继续努力好吧,别冷饭炒来炒去,没啥意思。今天圆满结束,该吃吃,该玩玩,明天就没有那么多嘻嘻哈哈,专心去博物馆,多学,多看,没办法我就是这么爱学习,学习使我快乐。

相关文章